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28600000022

第22章 文化教育(4)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当了朝中的大官。当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头脑清醒,不肯与他同流合污。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诗赋寄给曹咏。文中写道:“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信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后来,人们就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办了个学馆,学馆里面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这两棵树下拜师。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后来,这些学生先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子质后来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桃李”代称学生,学生多就是“桃李满天下”。

青睐与白眼

“青睐”与“白眼”是两个意思相对的词语。“青睐”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喜爱或重视,“白眼”则表示轻视或憎恶,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据说,魏晋交替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阮籍,他会使“青白眼”。对志同道合的人,他用青眼相待;对不喜欢的人就用白眼相待。阮籍母亲去世时,稽喜(在朝为官,也就是阮籍眼中厌恶的礼法之士)去吊丧,他以“白眼”相对,稽喜灰溜溜地走了;稽喜的弟弟嵇康带着酒和琴来吊丧了,他便用“青眼”相迎。后来,人们便用“白眼”表示对人的厌恶,用“青眼”表示对别人的欢迎和赞赏。

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里的“泰山”并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故事是这样的: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手艺高明,招了很多徒弟,其中一个叫泰山。由于他总是别出心裁,惹怒了鲁班,被撵出了“班门”。有一天,鲁班在集市上看见有人在卖精巧的家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具就是泰山所制。于是,他感慨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现在,“有眼不识泰山”一语,被人们用来比喻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西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询问群臣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后来“百闻不如一见”成了一句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恭敬不如从命

“恭敬不如从命”是一句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清朝官员杜文澜《古谣谚》中记载:有一位媳妇,很懂礼,也很能干,却总得不到婆婆的称赞。有一年冬天,婆婆对儿媳妇说:“我真想马上喝到新鲜的竹笋汤。”儿媳妇感到有点意外,却爽快地说:“好吧,我尽快给您煮去。”另一位儿媳把她拉到一边问:“现在是腊月,你到哪里去找新鲜竹笋呢?”她只好说:“我答应她老人家是为了不让她生气,我也正犯愁呢!”她们的话被婆婆听到了,婆婆很感动,当时就表示不想吃新鲜笋了,以后也不再给儿媳出难题了。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当地就流行了一句谚话:“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头上动土”比喻得罪强有力或有权势的人,自取祸殃。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地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必有灾祸。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无事不登三宝殿

所谓“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三宝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主要活动场所,分别是大雄宝殿、藏经楼和禅房。人们对于三宝的尊敬与敬仰,使三宝殿成为十分神圣的地方,除了祈祷、礼拜等有关的信仰活动,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嬉戏,所以产生“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成语,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后来,人们常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

解铃还须系铃人

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记载:南唐时,金陵(今江苏南京)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有一次,法眼禅师在讲经说法时询问:“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禅师刚巧走过来,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禅师听后很高兴,当众赞扬了他。后来,人们就用“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俗语,来比喻一件事情出了问题,必须由做此事的人自己去解决。

多行不义必自毙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春秋时期,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但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断扩充实力,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郑庄公的大臣祭仲劝郑庄公及早除掉共叔段,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坏事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果真,最后共叔段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宰相肚里能撑船

说某个人度量很大时,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相传,宋代宰相王安石娶了位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姣娘便与家中的一个仆人偷情,事情很快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一天深夜,他假称外出办事,偷偷藏在家中,听到两人正在调情。他很生气,但并没有惊动屋里的人,而是拿起一根竹竿朝树上的老鸹窝捅了几下,老鸹惊叫着飞走了,偷情的仆人闻声忙从后窗逃走。中秋节时,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机婉言相劝,便趁着酒兴说:“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马上跪在丈夫面前,说:“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王安石拿出白银千两,让仆人与姣娘成了亲。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成了对王安石的千古美谈。

船到桥头自然直

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经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意思是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无可奈何时强作宽慰的一种说法。当代作家程树榛在《钢铁巨人》中写道:“俗语说,船到桥头自会直,那就到哪会说哪会话吧!”“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种说法或多或少地阐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万事都会有转机的。

有缘千里来相会

据说在很久以前,苏州洞庭东山住着一个姓席的富户,家里有个漂亮女儿叫盼盼。有一天,盼盼去紫金庵烧香,回来的路上发现头上的宝簪不见了,于是她父母贴出告示:凡拾得此簪者,赏白银500两。后来,有位广东客商驮着一只猿到紫金庵拜佛。猿爬到树上玩耍?,回来交给主人一支簪。客商带着宝簪来到席家,把它交给了席家主人。主人见客商长得风流倜傥,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新婚之夜,客商步入洞房,一五一十地告诉新娘是如何找到簪的,还说他们的婚姻是猿撮合的。新娘听后让他把猿牵来,以谢大媒。客商说:“刚才猿偷吃厨房的东西时,我一气之下把它杀了。”新娘听后怒气满面,责骂他是个忘恩负义之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有‘猿’千里来相会,无‘猿’对面不相逢。”遂将客商赶出洞房。由于“猿”和“缘”同音,后来演化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代俞文豹《清夜录》。北宋时期,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府时,部下都因为得到他的赏识而获得晋升。当时有一位名叫苏麟的人,正在杭州的外乡做巡察,却没有机会得到范仲淹的推荐而闷闷不乐。有一天,苏麟写了一首诗献给范仲淹,其中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杂物树枝的遮挡,总是先照到阳光,或是从水面见到月亮的倒影;而面向阳光的花木,也因为先受到春光的滋润而欣欣向荣。表面是写自然现象,实际寓意是:在您身边的人都得到了提拔,而我因离得远没得到重用。范仲淹明白了他的意思,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了提拔。后人就以这句话,来比喻因为人或事接近环境与职务上的便利,而先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或利益。

丁是丁,卯是卯

此谚语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意思是: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某人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无颜见江东父老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公元前203年,项羽的楚军在一次突围中,被韩信带领的汉军逼到乌江边。乌江的亭长正划着一只小船在江边等候,他想把项羽载到江东边,但项羽说:“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说完,项羽又和剩下的士兵与汉军拼杀。最后,项羽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现今,这句“无颜见江东父老”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的百姓。

不敢越雷池一步

此谚语出自于《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首位京都建康(今南京),同时温峤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对西境的防务。不久,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造反,发兵攻向京都。温峤得知后,立即号召将士,打算从水路进攻,护卫都城。但庾亮对苏峻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我担心西境的敌人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今安徽望江县雷池乡)到京都来。”这一“不越雷池一步”决策,使庾亮大败,京都失陷,之后在温峤的帮助下,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现在,这句谚语是指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多指保守和拘泥的举动。

吃水不忘挖井人

解放前,临时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属江西省),毛泽东主席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就召集了战士们勘探水源,开挖井水。同时,其他沙洲坝的村民也纷纷开始挖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后来,人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碑,上面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现今,这句谚语提醒人们在享受某种福利时,不要忘记给予我们这种福利的人们,教导人们学会感恩。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此谚语源自于一个民间故事: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又被皇上招为驸马。他锦绣还乡前,请求皇上为他守寡多年的母亲立贞节牌坊。皇上答应了。谁知,朱母和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早已互生爱慕之情,就等朱耀宗成家立业后正式结婚,白头偕老。然而,朱耀宗怕引来“欺君之罪”的杀身之祸,极力劝说母亲不要改嫁。朱母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就决定听从“天意”。朱母让朱耀宗洗一件裙子,晾晒一天一夜后,若裙子晒干,就不改嫁,若不干,则改嫁是天意。谁知,把裙子晾晒后,晴空万里变阴云密布,并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湿漉漉的,朱耀宗心知是天意,无可奈何。此时,朱母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朱耀宗只得如实报告皇上,不料皇上却连连称奇,没有治罪。于是,这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谚语就流传下来了,现在用来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所以,为了避免近在眼前的忧患,就应该为未来做长远打算。这句谚语警惕人们:要未雨绸缪,把眼光放长远,不要总徘徊在眼前的忧虑上而忘却了人该积极奋斗的远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受用终身?”孔子回答说:“宽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来参照对待他人行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比如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经历;自己不喜欢的物品,不要送给别人;自己不愿意的感受,也不要让别人去体会。这就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晋朝傅玄在《口铭》记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生病往往是因为乱吃东西而导致的,灾害往往是说话不谨慎而引起的。这句谚语警示人们:饮食有节制,身体就会健康,若想平平安安生活,就不要乱说话,特别是关于别人的是非之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故事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是:园子的一棵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这只蝉,怎知道它的背后有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和黄雀都只顾着眼前的美餐,却不知道自己也正要成为别人的每餐!此谚语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可能随之而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