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28600000043

第43章 饮食文化(2)

方便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用热水泡熟食用的面制食品。相传,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在家中办寿宴时,厨师误将面条放入滚油炸熟了,无奈中只好将已炸熟的面条煮一下,然后浇上炖制的浓汤。由于客人们吃过后赞不绝口,这种炸过的面就流传了下来。由于其加工方法和方便面相似,后人将其看作是方便面的雏形。1958年,日籍台湾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利用棕榈油将已煮熟和调味的面条硬化,并压制成块状,食用前以热水冲泡,用热水溶解棕榈油,并将面条加热泡软,五分钟内就可以食用。

燕窝

顾名思义,燕窝是燕子的窝。不过它不是普通燕子的窝,而是海鸟金丝燕的窝。春天,金丝燕开始做窝,它的口腔里能分泌出一种胶质唾液,唾液和着纤细的海藻、身上的绒羽、柔软的植物纤维等做成巢穴,这就是燕窝。而金丝燕第一次筑的巢,完全是靠它们喉部分泌出来的大量粘液逐渐凝结而成的,是燕窝中的上品。燕窝被采摘后,经过蒸细、浸泡、除杂、挑毛、烘干等复杂的加工才能制成成品燕窝。燕窝是珍贵的烹饪原料,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名贵药材,有补肺养阴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咳血等症。

糖炒栗子

中国是产栗之乡,根据记载:“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由此可见,栗子出产之丰。以遵化(今属河北)和良乡(今属北京)出产的栗子称为上品,统称天津栗子。其实,天津栗子并非天津所产,而是集中天津销售各地。糖炒栗子,是秋、冬季时令的风味食品。其是将精选的优质板栗放进装有粗沙和糖稀的锅中,经过翻炒而成。糖炒栗子,呈深棕色,皮脆易剥,香甜可口。糖炒栗子趁热剥之,内外皮皆落,果实香、甜、松、软。如果待冷剥之,则内皮难于脱落,而且果实变硬,食之没有松软之感。

饺子的由来

据考证,饺子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就是用面粉做角,“水角”就是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中记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里的“馄饨”就是饺子,“偃月”是指形状呈半月形。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唐代《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在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有关史料记载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于是,人们新春佳节吃饺子,寓意吉利,辞旧迎新。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经相当盛行。吃饺子是“更岁交子”的意思,“子”是“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糕点的由来

糕点就是点心,源于南宋。公元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和临安。爱国人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向北溃退。当时,驻防镇江的爱国将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趁机率8000精兵,在黄天荡阻击金兵,将10万金兵在黄天荡内围困了48天。胜利后,梁红玉命令烘制民间的美味糕饼慰劳前线将士,以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馒头的由来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而萧子显在《齐书》中也有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面起饼”就是我国最早的馒头。唐朝以后,馒头被列为点心,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清代,把无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至此,馒头成为人们生活中最普遍的面食。

春卷的由来

东晋时期,每逢立春,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蔬菜,称为“春盘”。到了唐宋,春盘又叫五辛盘。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之后,春盘和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人们把吃加有萝卜的春饼,叫“咬春”,可以去除春困。那时,吃春饼象征着求福祈寿,消灾免难。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春饼又演变成小巧玲珑的“春卷”。它不仅是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在满汉全席的128种菜点中,春卷成为主要点心之一。

皮蛋的由来

皮蛋又名松花蛋,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生意很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经常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而店主的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它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皮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月饼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农历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有一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饼祝贺。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就是最初的八月十五吃圆饼。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梦梁录》一书开始有“月饼”一词。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已非常相近。到了民国,有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谢,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发展到今天,月饼品种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备食品。

元宵的由来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朝,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品叫“浮圆子”,后来又叫“元宵”、“汤团”或“汤圆”,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等。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意思是团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名“角黍”,其形状有角有棱,并以粟米为原料而得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端午节吃粽子,始于纪念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并纷纷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有人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免遭伤害。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纪念屈原。唐代,粽子成为节日中的食品。到了宋代,粽子的名目见多。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起来。明清以后,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经过千百年发展,粽子越来越丰富,它已不仅是节日食品,也是人们平时喜爱的食品之一。

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被放归后,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此时伍子胥提出“联齐抗越”的主张,夫差不但不采纳,反而给伍子胥扣上“私通齐国”的罪名。伍子胥在被迫自杀之前对亲信说:“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无粮,可到象门掘城得食。”果然,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便遭到越国进攻。在围城粮绝的困境中,有人想起了他生前的话,便带饥民挖城,发现城砖都由糯米做成,于是拆砖而食,从而生存下来。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人们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都要蒸糯米糕。因为这种砖形糯米糕是在过年时制作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年糕”。过年吃年糕的习俗,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面条的由来

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或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条状。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面片。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明清时期,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5种和8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油条的由来

油条也称油炸烩、油炸鬼。它起源于宋代,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陷害于风波亭。百姓们个个都对秦桧、王氏深恶痛绝。

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小店。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怒火冲天,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就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的店见状,也争相效仿。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油炸桧”流传到今天,许多地区已改称“油条”,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烩”或“油炸鬼”。

腊八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