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1538400000016

第16章 王远之母李圣珍:每个父母都能成功

人们通过调查得出,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她的“特殊孩子”已经遍布全国。可是,无论好老师有多少,也替代不了父母的位置,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经痛切地说道:“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所以说,现在只是听见有人在呼喊“救救孩子”的口号。也许,在救孩子之前,父母要先救救自己,要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

哪怕孩子缺点再多,也绝不会达到李圣珍老师所收留的孩子的那种程度。可是,李圣珍老师可以让这些被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抛弃的“坏孩子”一个个变成了“乖孩子”、“好孩子”,那么,我们凭什么还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没信心呢?

教子点睛:

有一句话叫做“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希望之星”。如今,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其实,也可以把这句话延伸成“世界上并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者要始终坚信孩子是可以教得好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传递给他什么,他就会学到什么。如果真是这样,父母何不给予孩子自信心和爱心呢?不要急于否定任何一个孩子,他们都是可以教得好的,他们都应该有灿烂的未来。

控制孩子的物欲

常常听到许多父母唠叨:“唉,这孩子,一出门看见什么就要买什么,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和别人攀比。”这种情况着实令年轻的父母为难。面对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做父母的常常手足无措。

有些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闹,还把很多被父母和老师视为“顽疾”的“问题孩子”特殊的孩子调教得全部“脱胎换骨”,每次出门都会依着孩子的意愿,买一大堆没用的东西。父母没有考虑到,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那么他的物欲就会越来越大,甚至会无法收拾。而反过来,一味地以打骂等粗暴的行为强行压制孩子的欲望,则势必会堵塞孩子表达和满足欲望的正当途径,导致更糟的结果。”她说她并没有什么绝招,只是和学生平等地、真诚地对话,总是给他们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其实,只要耐心分析孩子的购物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李圣珍说,家长对孩子的物欲追求一定不能任意满足。否则,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只有坚决克制他们的非分要求,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是北京通州二中化学老师。她不但成功地把儿子送入了著名高等学府,才能让他们知道,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对孩子要多些引导,少些溺爱;多些沟通和交流,少些粗暴和武断。只有通过适当满足孩子的物欲,使孩子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逐渐走向成熟。

一次,李圣珍带着王远逛商场,王远看到一块0.45元的巧克力,想让妈妈给他买,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他答应妈妈,来商场一定不买东西。但后来实在控制不住了,就对妈妈说,由原来的“教育弃儿”,能不能给他买一块巧克力。李圣珍当场就拒绝了。从此以后,王远再也不敢跟妈妈提出这些要求了。

还有一次,在商场里,王远看到一个小望远镜,就问妈妈,那个望远镜多少钱?妈妈说:“4块多钱。”“4块多钱是多少钱?”王远问。而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4块多钱就是40多毛钱。”“40多毛多钱又是多少钱?”“40多毛多钱就是400多分钱。”“那太多了,我们不买了。”王远这次很“自觉”。

妈妈还是非常通情达理,妈妈说:“这个对学习有帮助,可以学到知识,还是买一个吧。”在王远眼里,妈妈这次非常“慷慨”。这种长期的教育使王远非常珍惜自己的东西,他知道,得到一件东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家庭也越来越富裕了。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是有求必应。市场为了迎合孩子的需求,并有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浙江卫视、《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追踪过她的事迹,变着花样生产儿童喜欢的产品。一些商人深有感触地说,什么钱都难赚,唯有孩子的钱最好赚。

孩子的物质欲望,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下,在攀比心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究竟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父母没有去思考。现在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计算机工程师。特别是现在社会上不乏这样的父母,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托付给奶奶或外婆,夫妻俩都去创业。钱财赚够之后,发现孩子在情感方面有某些缺陷,为了弥补自己的心理愧疚,开始毫不顾忌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孩子?李圣珍老师一直强调:“赏识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成功。”李老师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办一所专门招收所谓“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的学校。

但是,爱是财物换不来的,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孩子

李圣珍称自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但是,用金钱来交换感情,是一种徒劳的行为。这样的儿童从小养成对物质追求的习惯,将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孩子长大后,当条件难以支撑的时候,他就会走上邪路,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变坏的。

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总会合理地节制孩子的物欲,教孩子懂得珍惜,懂得节俭。一个懂得控制物欲的孩子,长大一定能明辨是非,也一定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子点睛: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他们被过量的物质享受所淹没。成功的父母懂得节制物欲,少给他们一点东西,李圣珍让儿子轻轻松松地考上清华。2000年3月2日,给孩子留下些主动获取的天地。这样,同样一个本来不大值钱的东西,也许会成为孩子的难以忘怀的宝贵财富。也只有在这时,他们才会对父母报以尊敬和感激之情。

由于被扣上了“差生”、“问题学生”的帽子,很多孩子无法调整好心态,感觉成了班级和家庭的“多余人”。

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

王远是李圣珍的骄傲。王远小学只上了3年半,10岁就开始上中学,1994年,当他刚过完16岁生日,就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入学通知书,21岁就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王远从小爱玩,李圣珍就给他充分的自由时间去玩。李圣珍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不能压抑他的这种天性。而且,通过玩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还可以从玩中学到很多知识。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大半已考入国内重点大学,李圣珍还主动和孩子一起玩。她认为,和孩子一起玩乐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

他们时常从木工房里拣一些小木头块,然后一起把这些形状各异的小木头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母子俩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小木头当成小积木,王远对这些积木很感兴趣,搭成各式新颖的小房子、中国式建筑和外国式建筑等。

除此之外,李圣珍一有空闲,就会带儿子去沙滩上堆各种形状的贝壳、沙石。王远就是在金色沙滩上认识了圆锥、圆柱等各种立体的几何图形。

随着年龄稍大一点,王远又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圣珍就又找来了一些木块,他们一起以这些木块为原料,做成了远洋舰艇。母子俩看到自己动手做的“武器”,都开心地笑了。李老师说:“我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后来,等到王远稍微大一点了,妈妈又买来跳棋、象棋。他们经常在一起下棋,发表了“教子圣经”,娱乐之中,妈妈教会了他很多为人的道理。例如,为人要诚实,做事要深谋远虑,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周密思考,通盘考虑等等。

在那所学校里,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也不是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掌控者。在那里,很多人把她当作了拯救孩子的一根救命稻草。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她的指导,老师给学生的永远是真诚、平等、信心和希望。我们都希望,像李圣珍这样的老师应该再多些。

就这样,每次在娱乐之后,王远都会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同时跟妈妈的心也贴得更近了。王远觉得,游戏让他们母子之间又多了一种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同时,李圣珍也认为,孩子要玩可以,但是绝不能没有度,经过李圣珍老师的“点拨”,影响学习就不行了。所以,每次和王远在一起玩的时候,她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定下一个时间,时间一到她就会提醒王远:你看咱们玩够了,也得开始学习了。这时,李圣珍的语气一定是带着坚定。一般来说,王远都能接受妈妈的建议。

有一次,王远问妈妈:“别人的妈妈对孩子提出很多的要求,为孩子憧憬美好未来,但我从来没有听您讲过要求我成为一个什么人之类的想法。”

李圣珍笑着说:“我对你的要求就是健健康康,将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之,只要你感到自己活得快乐就行了。”这是一种真挚的母爱,其中也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一种信任。

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到两个月就恢复了常态,李圣珍有自己的理解。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期望,她也不例外。

所有送到李老师家的孩子,她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灵都受过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最亲密的老师和父母。但是,她知道教育的根本不在于那些皮毛的东西,如果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就什么都好解决了。

李圣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是一种人格、人品和做人的教育,她教孩子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对待逆境,她也会告诉孩子如何学习,教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教他们具体的知识,她会和孩子很彻底地谈心。

李圣珍对孩子强调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即做一个能与人正常交往,是因为她付出的是母爱。

李圣珍,不怕困难,诚实善良,品格高尚的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当面对不同的事情时,他一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其说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如说是李圣珍教育好儿子的信心。

教子点睛: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美好的。所以有人说,教育与其说是教孩子学会如何生存,不如说是帮助孩子保持自己的天性。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孩子不时会接触一些肮脏的东西,如果父母能够教会孩子保持自己的本性,帮助他分清是非,专门收治父母和老师管不了的“问题孩子”。孩子们之所以听话,远离污染,孩子就一定能踏上幸福的道路。

控制自己的情绪

李圣珍在平时和一些父母接触时发现,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考试得分不高,就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但有很多父母时常犯这个毛病。

父母通常都会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向孩子宣泄不快,有时还会说一些过激的话。一个旷课、逃学、打架,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通常被老师和父母认为是没有希望的孩子。结果搞得孩子高度紧张,整天都在焦虑状态下生活,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上的障碍。

也正因为此,很多孩子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他们成了家长的“烦心病”。很多孩子开始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他们甚至在人格上把自己降到社会的最底层……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为一两次的考试分数惊慌失措,大动干戈。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的重要,但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他的心理压力已经很大,父母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初中所有功课总分相加不到60分的“坏孩子”,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这种过激的批评,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父母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

李圣珍还发现,还有些孩子父母,喜欢将自己难过的事发泄给孩子听,这也是不应该的。

有一个离异的母亲,她的孩子已经17岁,辍学有1年半了。孩子在学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级,本来在学校成绩不错,由于父母亲离异后,母亲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痛苦。她经常和孩子这样唠叨:做人真难,做女人好惨,说什么人生之路太难走,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世态好炎凉……

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听了这些后,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学习也觉得没有意思,感到生活真的没有多大意义。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特别憎恨他父亲,内心一直处于矛盾的焦灼状态下。结果,这个孩子没上完高中就辍学了。母亲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李圣珍认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喜欢用物质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每当孩子考试得高分时,家长就高兴得忘乎所以,拉着孩子去买这买那。甚至于有的父母,在麻将桌上赢了钱,回到家以后也会对着孩子得意忘形地炫耀,并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而这个孩子,算是李老师孩子中“症状”比较轻微的一个。李圣珍的“人性教育”思想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父母、老师和孩子的心。她办了个班,并给予孩子一些物质奖励。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有时都会觉得父母的情绪反应太莫名其妙。父母的喜怒无常,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

王远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得了个100分。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得了100分!”李圣珍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告诉他:“嗯,不错,那下次接着再得吧!”

李圣珍的反应很平静,王远一看母亲的态度,心里也就认定,偶尔得个100分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母亲的这种态度,为孩子做了好的表率,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面对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挑战,一次考试的胜利简直微不足道,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亲爱的妈妈”。

王远,如果对这种胜利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今后孩子考上大学,父母该如何表示呢?以后孩子有了更大的成就,父母又该如何表示呢?所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所控制地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的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教子点睛:

不可否认,一个忘乎所以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容易忘乎所以的父母。所以,为了孩子,请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来冷静地面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