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33

第33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1)

23. 在家的小问题

孩子在家就一定安全吗,会不会有各种潜在的危险?在家表现很好的孩子,在幼儿园也会同样优秀吗?如果他在家和在园表现不一,妈妈该怎么办?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却越来越自私,如何才能让他远离“自我中心”?虽然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但妈妈还是会面临许多教育孩子的困惑。事实上,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妈妈怎么做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问题一:孩子不注意安全怎么办?

生活中常常有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及到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但年幼的孩子常常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视而不见。因此,妈妈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妈妈要让他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并让他了解一些应对危险发生时的处理技巧,包括身体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晓然喜欢和妈妈一起做游戏,他们常在地板上铺好毛毯,在毛毯上嬉笑打闹。有时妈妈会教给晓然如何抱头顺势打滚,并让她学着做。晓然觉得这个动作很有趣,于是便学着妈妈的样子,在毛毯上走着走着突然蹲下打一个滚,还和妈妈比赛谁的反应比较快。

随着一次次比赛,晓然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妈妈说:“晓然,除了在家里的地板上可以打滚,知道什么时候还可以打滚吗?”晓然摇摇头,妈妈说:“如果突然跌倒,或者从楼梯上摔下,就要马上用手抱头,像在家里玩一样顺势打一个滚。这样就不会伤到脑部。记住了吗?”晓然点点头:“记住了,妈妈。”

事例2:

有一天3岁的冰冰渴了想喝水,便自己去抓暖瓶,这时妈妈正好看到,就喊住了冰冰。然后,妈妈打开了暖瓶的瓶塞,抓住冰冰的小手向暖瓶口处靠近,被热气烫到的冰冰马上把手缩了回来,一脸紧张地看着妈妈。

妈妈问:“烫不烫?”“烫。”冰冰说。“烫是吧?如果自己去拿就容易被烫到,喝水要叫妈妈,知道吗?”妈妈说。“嗯,知道了。”冰冰说。

教育感悟

三四岁大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常常因为认识不到危险的存在而不懂得注意安全,这让妈妈很是担心。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孩子接触危险物品或作出危险行为呢?这不但需要妈妈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学会自我保护。

如果只是妈妈注意孩子的安全,却不让他自己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许多危险还是会防不胜防。所以说,注意孩子的安全要和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同步进行才能真正起作用。

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他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包括易碎品处理(玻璃、陶瓷制品等)、危险物品处理(刀具、化学物品、高温物品等)、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紧急危险、应对独处等多个方面。

虽然各类危险的境况各有不同,但妈妈却可以通过大同小异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认识到这些危险的存在,让他树立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避免危险的发生。

妈妈妙招

1.用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自我防护。

在意外发生时,孩子的反应能力很重要。为了防止孩子在意外事件中受到伤害,妈妈可以在平时与孩子一起游戏时锻炼其反应能力,甚至将一些防护动作当做游戏来教给孩子。如事例1中的妈妈,教给孩子减轻伤害的抱头顺势打滚的动作,并将之当做游戏常和孩子一起玩耍。

当孩子对某一动作熟悉后,在遇到意外时会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做出自我防护动作。即使如此,妈妈也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在下楼时不可以嬉戏打闹,要看好台阶。不要从高处往下跳,不要在危险的地方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2.让孩子认识到危险的存在。

孩子不注意安全往往是认识不到危险的存在,所以妈妈要让他认识到生活中有哪些事、哪些地方是危险的。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注意安全,不会去冒险。

如事例2中冰冰的妈妈,她没有直接告诉冰冰说:“不能碰暖瓶,暖瓶危险,会烫到你。”而是直接让冰冰感受到暖瓶中的热气会烫人。同样的道理,妈妈还可以在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里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让孩子迅速触碰一下,他会分辨冒热气的杯子是危险的。

妈妈还可以把孩子放在橱柜、写字台等高处,让他感受一下身临高处的恐惧,当他害怕喊妈妈的时候,再把他抱下来,这样他就会懂得不往高处爬。用类似的方式,妈妈可以让孩子认识“夹手”、“咬人”、“摔跤”、“扎手”等危险信号。

在孩子玩耍游戏时,妈妈要注意观察他能否判断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有没有危险意识,然后再帮助孩子建立起相应的安全意识。

3.创建一个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

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的同时,妈妈也要为他创建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事实上,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如果妈妈能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能对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

如橱柜尖锐的角、一把没有收起来的剪刀、厨房的用具、容易被误食的药品和洗涤用品、电源插座,燃气灶等,这些物品和用具妈妈都要注意收好,保护好,并尽量让孩子认识到这些物品的危险,避免受到伤害。

4.教给孩子安全使用一些工具。

很多时候,孩子会做出危险行为是与他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分不开的,妈妈与其限制孩子探索,不如适当地让他做一些尝试,并教给他如何安全地使用一些生活工具。

比如,可以教给孩子如何安全使用指甲刀才不会伤到手,教给他如何拿起小碗为自己盛饭才不会烫到手,等等。但如尖锐的小刀、化学物品,或是其他危险性较高的工具,就暂时不要让年幼的孩子使用。

问题二:孩子左右不分怎么办?

有的妈妈认为像“上下左右,里外前后”这样的空间概念在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知道了,不用特地去教他。但当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因左右不分而犯错时,妈妈就开始为此而烦恼。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总是分不开?怎么才能让他学会分清左右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6岁的毛毛总是左右不分,写字的时候也总分不清比划应该向哪边拐,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毛毛”写成“手手”。

看着儿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对,妈妈很生气。让他写几个拼音字母,他不是把“d”写成“b”,就是把“p”写成“q”。眼看着毛毛就快上小学了,妈妈担心左右不分可能会影响到他入学后的学习,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甚至呵责他。可是妈妈的呵责并不见效,毛毛还是常把左和右混淆了。

事例2:

5岁的笑笑也常常左右不分,有时她高兴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穿好的鞋子,妈妈却发现她把左右脚穿反了。妈妈无奈地摇摇头,提醒她把鞋子换过来穿。

为了笑笑能分清左右,妈妈常在吃饭故意说:“请拿起右边的杯子喝水,用左边的勺子喝汤。”在妈妈的经常提示下,笑笑渐渐分清了左和右。

教育感悟

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年幼孩子的方位感一般都比较差。妈妈可以先问问孩子:“你能分清哪是左手,哪是右手吗?左脚和右脚能分清吗?”如果孩子连左右手都分不清楚,妈妈却非要他分清d和b、p和q的区别,对他来说谈何容易。因为在他看来,d和b、p和q根本就没有区别,又如何去区分呢?

让孩子分清左右,需要妈妈在生活中要对他悉心引导,并注意让他自己慢慢体会。妈妈可以从让他注意自己身体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开始,让他从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眼睛、耳朵等开始认识左右。然后,再试着让他区分字母和汉字里的左右关系。

妈妈一定要有耐心,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让他自己慢慢去体会,不要“拔苗助长”。

妈妈妙招

1.不要因孩子左右不分而斥责他。

妈妈要知道“左右前后”是人们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能区分这些方位,这需要妈妈耐心地教给他,并时常在生活中引导他练习,让他将左右的区分与实际生活情景联系到一起,慢慢地他就能领会左和右的区别了。

若是妈妈因孩子左右不分而着急,甚至呵斥他,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紧张。事实上,孩子即使能够分清左右,也会出现偶尔混淆的情形,此时若是受到妈妈的斥责,会因紧张而更分不清。所以,当孩子左右不分时,妈妈一定不要对他发火。

2.经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注意左和右。

孩子常常觉得左和右其实差不多,例如事例2中的笑笑,虽然把鞋子穿反了但还是可以走路,所以左和右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区分的。而笑笑的妈妈却会在生活中注意提醒她,让她逐渐去体会左右的不同。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孩子练习区分左右。如早晨穿衣服时,妈妈可以说一边给他穿一边说:“请把左手穿进袖子,接下来请把右手穿上……穿好了!你真聪明!”坐公交车的时候,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公交车的车门都在右边,乘客从右边上车,可是司机叔叔却坐在车的左边,左边是不能下车的。”只要妈妈肯坚持在生活中提醒他注意观察左和右的区别,孩子就会理解左和右是不同的,并能慢慢记住它。

3.当孩子忘记左右时,引导他学会联想和回忆。

有时孩子明明已经能够区分左右了,但偶尔还是忘记。这时妈妈可以提醒孩子:“你的右手就是拿筷子的那只手,而拿汤匙的手就是左手。”当然,对于习惯用左手的孩子,妈妈则要提醒他拿筷子的手就是左手。

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想起来,妈妈可以再提醒道:“左边。想想你是用哪只手拿汤匙的?”然后,要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让他回忆起自己平时用哪只手拿汤匙,就能领会到哪边是左边了。如果妈妈没有耐心,只是大声说:“左边!左边!”孩子会紧张而茫然,更加分不清楚了。

在提醒他几次之后,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就能自己去联想,而不会随便去猜测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因此也就不容易弄错。

4.和孩子做一些区分左右的小游戏。

妈妈平时可以与孩子做一些区分左右的小游戏,如妈妈可以喊着儿歌拍手说:“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每喊到一个方位,就在身体相对应的方位拍拍手。

如“左左”就要在左边拍手,同时妈妈也要让孩子学着做。当然,妈妈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边,不要面对面,那样孩子会比较难以区分。等孩子对方位熟悉以后,妈妈也可以站在他的对面,和他一起做这个游戏,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反应能力。

问题三:孩子不跟爸爸亲怎么办?

今天,爸爸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如果应酬多、工作忙,便不能按时回家陪孩子玩耍。有时为了缓解压力,也许回家后看会儿电视,浏览一下新闻,就去休息了。由于爸爸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很多妈妈发现,孩子和爸爸不亲了。即使爸爸有时间的时候,回到家高兴地抱起孩子,孩子也不会笑得很开心。孩子和爸爸不亲,妈妈该怎么办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早上,爸爸想给4岁的纯纯穿衣服,于是说:“来!宝贝儿,爸爸给穿裙子。”谁知纯纯却一下把爸爸推开说:“不要爸爸穿,要妈妈穿。”爸爸只好无奈地闪开了。

周五,爸爸和妈妈一起去幼儿园接纯纯,纯纯一出来爸爸就伸手要把她抱过去,没想到纯纯却背过身去:“不嘛,妈妈抱!”看着爸爸一脸失望的表情,妈妈赶紧打圆场说:“爸爸要抱纯纯上车喽!”纯纯这才伸出双手给爸爸抱。

爸爸把纯纯放在副驾驶的位置,并小心地给她系好安全带。妈妈又说:“爸爸今天要带你去吃你喜欢的冰激凌,爸爸对纯纯可真好啊!”纯纯一听爸爸要带自己吃冰激凌,高兴地拍起小手说:“谢谢爸爸!亲亲。”爸爸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事例2:

军军的爸爸是销售经理,因工作需要经常会出差。每当爸爸出差,5岁的军军就会问:“妈妈,爸爸呢?”妈妈说:“爸爸出差去了,过几天就回来。”渐渐地军军已经习惯了总出差的爸爸。

有一次,爸爸又出差了,妈妈问:“军军,你想不想爸爸?”军军说:“不想。”妈妈说:“你身上穿的好看的衣服,你的玩具手枪、小飞机等可都是爸爸辛辛苦苦工作挣钱给你买的。爸爸之所以总出差,就是为了多挣钱让军军有个好未来啊!”

听妈妈这样说,军军的眼睛突然噙满了泪花,说:“妈妈,我想爸爸了。他总不在家,我想和他玩,我不要玩具。”“好!等这次爸爸出差回来,妈妈和他说我们全家一起出去玩好吗?”妈妈说。“太好了!”军军高兴地说。

事例3:

妈妈经常逗3岁的海海:“儿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开始海海一会儿说喜欢爸爸,一会儿又说是妈妈。可是爸爸工作比较忙,在家陪海海的时间比较少。有一次爸爸回来见到海海说:“来儿子,爸爸亲一个。”没想到海海却推开爸爸说:“我喜欢妈妈,不喜欢你。”

教育感悟

大多数家庭中的爸爸都会忙于事业,而妈妈在家陪孩子的时间会相对较多。如果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少,孩子也许会因此渐渐和爸爸变得疏远起来。

因此,即使是双职工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夫妻共同参与”。例如,妈妈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爸爸负责指导孩子的学习。这样,孩子同时受爸爸和妈妈的教育,就不会出现和妈妈亲,却和爸爸不亲的现象。

当爸爸特别忙,实在抽不出时间陪孩子的时候,妈妈也要时刻在孩子面前提起爸爸。例如,可以说:“你爸爸真忙,今天又加班了。我们不等他了,看来他今天要一个人吃晚饭了。”或者“爸爸本来打算今天回来陪你的,可是公司临时有事。不能和你一起玩他一定很遗憾。”如果妈妈时常这样说,并让孩子明白爸爸很爱自己,他就不会和爸爸变得疏远了。

妈妈妙招

1.拉近孩子和爸爸的距离。

当妈妈发现孩子和爸爸的距离远了,见到爸爸也不亲了。这时,妈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拉近孩子和爸爸的距离,让他知道爸爸很爱他,要帮他们建立起沟通桥梁。

如事例1中的纯纯在和爸爸疏远时,妈妈就会告诉孩子爸爸想带她去吃冰激凌。这其实是在向孩子灌输爸爸也很爱纯纯。

要知道,当孩子和爸爸不亲的时候,他也一定是不快乐的,所以妈妈要及时为他们做好沟通工作,不让孩子对爸爸有误解或意见,化解他们之间的“冷战”。这样,家庭才会充满温暖,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2.让孩子理解爸爸的辛苦是为了家。

孩子和爸爸的疏远往往是因为爸爸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如果爸爸实在抽不出时间,而且又需要经常出差,妈妈就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提起爸爸,让他感觉好像爸爸天天在自己身边一样。

孩子如果能明白爸爸经常不在家并不是冷落自己,而是为了爱自己才这样辛辛苦苦地工作,即使爸爸不能天天在家,他也会因此而理解爸爸,不会和爸爸变得疏远了。

同时,妈妈还要让爸爸抽出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一家人一起出去玩一次。让孩子感受到合家游玩的快乐,并让他明白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爸爸在支撑着这个家。

3.别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