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34

第34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2)

有的妈妈会问孩子:“宝贝儿,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孩子听了这样的问题往往无从选择,但问多了他就会认为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一个人更好。如果爸爸工作忙,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间较多,孩子自然会更喜欢妈妈而不喜欢爸爸。所以,妈妈尽量不要用类似的问题问孩子,这样会误导孩子,疏远了孩子和爸爸之间的感情。

问题四:孩子在家表现和在幼儿园不一样怎么办?

孩子在家吃饭总要有人喂,在幼儿园却会自己吃完;在家稍不如意就不依不饶,在幼儿园却较为乖巧……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样呢?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他根据环境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能在各种场合都能始终如一,这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否则,孩子在一种场合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种场合又是另一种行为方式,就很难让他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去幼儿园接甜甜时,问老师:“甜甜最近表现怎么样啊?她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处的还好吧?”老师说:“甜甜太内向了,常常自己躲在一边,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每次提问她的时候,她也总是低着头不说话。我们应该引导她爱说一点,让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妈妈说:“对,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可是她在家话很多,跟大人说起话来也是伶牙俐齿的。但是,每当我带她出去玩,她就不言不语的,也不爱和人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例2:

周末,妈妈来接上全托幼儿园的悦悦回家,悦悦不愿意走,拉着妈妈看她获得的小红花,并告诉妈妈这是她自己独立穿衣服得到的奖励。妈妈趁机教育她说:“你要是在家也自己穿衣服,不用妈妈帮忙就更好了。”悦悦点点头。

可第二天起床时,她又坐在床上等着妈妈给她穿衣服,并且妈妈帮她穿时她还很不配合,哼哼唧唧的不愿意穿。妈妈说:“你要是不好好穿衣服,我就让老师没收你的小红花。”悦悦一听就哭起来,并且赖在床上不肯起床了,妈妈真是拿她没有办法。

教育感悟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听话,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一回到家里就变得娇气、任性起来,事事都让妈妈代替,其表现和在幼儿园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所以对妈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和在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孩子一回到家,心理上产生了放松的感觉,所以其表现就和在幼儿园不同。

二是有的妈妈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较少,保护过多。不当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妈妈要注意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性,不要溺爱孩子。

对于孩子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妈妈要积极寻找原因,并接纳孩子暂时的表现不一,积极寻求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而统一的生活习惯。

妈妈妙招

1.接受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不同表现。

当妈妈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不同时,往往会因为不理解而感到气恼,心里就会着急,甚至觉得孩子的表现让自己很没面子。

妈妈的这种心态会妨碍她接纳孩子的现状,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所以,妈妈应该先调适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案。

2.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鼓励。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较为积极,而有的孩子却在家里表现得更好。面对孩子好的表现,妈妈要鼓励他不但要在幼儿园做到,而且在家里也要这样做。但偶尔一次的鼓励也许不能让孩子马上变得听话起来,所以妈妈要有耐心,以正面引导为主,而不要去吓唬孩子。其实,事例2中的妈妈可以这样问孩子:“你在幼儿园的小红花是怎么得的?”孩子就会说是因为自己独立穿衣服得的。这时妈妈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想不想再要一朵小红花啊?这样你就有两朵小红花了。”当孩子希望获得荣誉的心情被激发出来,妈妈就可以“神秘”地告诉他:“你今天自己把衣服穿好,妈妈也要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受到鼓励的孩子,就会高兴地自己把衣服穿好了。

对孩子正面的鼓励要好于威胁或吓唬他,经常鼓励孩子就等于把他的优点扩大,让他把好的行为继续下去。而吓唬会让孩子陷入可怕的幻想之中,虽然有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属于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妈妈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

3.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完整形象。

为了解孩子的完整形象,妈妈要多与的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全面掌握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不同表现。例如,生活方面可以从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如厕等环节对照其在家和在园的表现是否有不同;学习方面可从爱好、注意力、应答等方面了解孩子。

如果妈妈能全面、细致地对孩子的表现做一遍调查,将对孩子有着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从中能发现孩子的优点、缺点,以及性格特点,从而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优化孩子的行为习惯。

问题五: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妈妈发现孩子有时会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像真的一样,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他是和谁学会的撒谎?怎样纠正?妈妈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撒谎行为,而且还要区分孩子的谎言,哪些谎言是有心的,哪些是无意的,并要教给孩子区分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强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说:“我家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冲锋枪、变形金刚、小汽车,还有游戏机呢,游戏机可好玩了,我天天回家都玩。”这些话无意间被老师听到。

下午妈妈去幼儿园接强强,老师说:“强强还小,每天都玩很游戏机对他不好。你应该控制一下,别让孩子迷恋游戏。”妈妈很奇怪,说:“家里没有游戏机呀。”

回到家妈妈问强强:“咱们家没有游戏机,你为什么跟小朋友说玩游戏机呢?”经过了解,原来强强在姑姑家玩过一次,并且很喜欢,他想让妈妈也给他买一台,可是妈妈没有答应。但强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成事实告诉给小朋友了。

事例2:

6岁的轩轩想去喝水,拿杯子的时候却不小心把杯子碰到了地上,妈妈在卧室听见声响便问:“怎么了?”轩轩看着趴在沙发上的小猫说:“小猫把杯子打碎了。”妈妈把碎玻璃打扫干净后问:“真是小猫打碎的吗?”轩轩支支吾吾地说:“嗯,是的。”

妈妈说:“轩轩,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妈妈讲起了《狼来了》的故事。听完故事,轩轩没有说话,妈妈也没再问什么。晚饭时,轩轩突然说:“妈妈,杯子是我打碎的。”妈妈欣慰地抚摸着轩轩的头说:“好孩子,杯子碎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诚实。”

教育感悟

妈妈发现孩子撒谎时,不要立即就生气,而是要耐心寻找孩子撒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是你最亲近的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可以坦率地告诉妈妈。妈妈会理解的,并且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当然,前提是妈妈要能做到不轻易批评孩子,如果妈妈言而无信,孩子只能用撒谎的方式来“应对”。

在孩子撒谎后,妈妈要给他留出反省的时间。不要期望孩子会立即认错,反省自己的错误是需要一个心理过程的,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躁。等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后,妈妈可以和他约定好,让他答应以后不再说谎。

妈妈妙招

1.了解孩子的撒谎的原因。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撒谎的时候,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撒谎行为都说明孩子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孩子的撒谎行为一般可分为“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两种。有意撒谎通常发生在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身上,而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多为过失撒谎。

过失撒谎大多是无意的,有时孩子是为了好玩、有时是为了让大人高兴,或者是把自己的幻想当成事实来说。这种过失撒谎性质不算严重,而且比较容易纠正。真正让妈妈担心的是孩子有意撒谎,这类撒谎是孩子的主动行为,大多是故意编造的谎言。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究其原因:一是想象与现实不分,将未能满足的愿望或幻想当成了现实;二是在犯错后害怕说实话会遭受惩罚;三是不能从正当途径得到的,就通过撒谎得到。

2.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实话。

要想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批评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认识到说谎的坏处。如事例2中轩轩的妈妈,就是通过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有所反思,从而主动说出了实情。

所以,当妈妈发现孩子撒谎时,既不要急于追究,也不要过于关注他是不是在撒谎,而应该着重强调“幸好没有伤到你,也没有打破其他东西”,让孩子感到“就是说了实话,妈妈也不会怪我”,这样他就会自觉承认自己在撒谎。

另外,妈妈还可以时常给孩子讲类似于《狼来了》、《匹诺曹》等小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便不会轻易撒谎了。

3.妈妈要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有些时候,孩子爱撒谎也是模仿了成人的行为。如果妈妈曾经在孩子面前撒谎,他就会认为说假话是可以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就会撒谎。

不要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妈妈自己却撒谎,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他会想:“到底该不该撒谎呢?”所以,妈妈要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问题六:孩子很“自我”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发展。他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看到好吃的他总会抢着要吃,好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玩个够,不肯与人分享。孩子越来越自我,妈妈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自我中心,学会为他人着想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带4岁的小悠去小区的花园玩,遇到小区的另一位小朋友时,妈妈拿出小悠兜里的糖给那位小朋友吃,没想到小悠马上就哭起来,并喊着:“不要给他,留给我吃。”

回到家,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两根冰棍,小悠又跑过来抢着先挑。妈妈吃了几口后,故意皱起眉头说:“我这根不好吃,我要吃你那根。”小悠说:“妈妈,你就吃你那根吧!”妈妈不同意,非要吃小悠那根,小悠撅着小嘴把冰棍给了妈妈。

后来,每次吃东西时,如果小悠要抢先来挑自己爱吃的,妈妈都故意要和女儿换换吃。这样,吃过几次“亏”之后,小悠开始学“乖”了。每当吃东西,都会先让别人先挑。

事例2:

一天,6岁的萱萱和妈妈还有小保姆一起逛商场,妈妈在前面购物,小保姆和萱萱走在后面。中途,小保姆去了趟洗手间,萱萱自己转了一会儿迷了路,吓得大哭起来。这时妈妈正好看到萱萱,萱萱一脸委屈地向妈妈哭诉:“阿姨把我丢了,她丢下我不管我了。我讨厌她,呜呜呜……我不要阿姨了!”这时,小保姆着急地赶来,看到哭闹的萱萱,她一脸歉意。

妈妈蹲下来,给萱萱擦干眼泪,并冷静地对她说:“已经没事了。阿姨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你不要哭闹。现在你必须亲亲阿姨,安慰她一下,告诉她不要害怕。”萱萱止住了哭泣,踮起脚尖,亲亲阿姨说:“阿姨,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教育感悟

过于自我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私,自私是在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自私固然与其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妈妈对他的教育态度或方式不当。这主要表现在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宠爱和迁就,这样会导致孩子加重自我意识,遇事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过于自我的孩子在家中往往不关心长辈,喜欢独占好吃好玩的东西,并且总是感到不满足。对此,妈妈应该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导他多关注、了解他人的想法,并让他学会与人分享,让孩子远离自我中心。

妈妈妙招

1.让孩子适当吃点“亏”。

如果妈妈习惯于把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放在孩子面前,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凡是好东西都应该自己享用,意识不到应该与人共同分享。

如事例1,当妈妈拿小悠兜里的糖给其他小朋友时,她马上大哭起来,这就是孩子的对物品的独占心理。当妈妈感到小悠的自我意识较强后,就改变了对她的教育方式,她在吃冰棍的时候故意吃小悠的冰棍。吃过几次“亏”后的小悠渐渐懂得了谦让他人,学会在吃东西时先让别人挑。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就不会轻易信服妈妈的“大道理”,但适当地让他“吃亏”却能让他清醒,进而会自己去总结不再“吃亏”的经验。

2.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

孩子过于自我往往是因为只关注自己,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让年幼的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妈妈经常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人的需要,当他不再过度关注自己,“自我中心”就会随之减少。

如事例2中的妈妈在孩子因为迷路而哭着埋怨阿姨时,并没有责怪阿姨,也没有安慰孩子不要哭泣。而是告诉孩子阿姨也非常紧张难过,并且让她去安慰一下阿姨。当孩子从妈妈那得知阿姨的感受后,立即停止了哭泣,并去安慰阿姨。由此可见,孩子并不是自私而蛮不讲理的,他之所以很自我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他人的感受。

所以,妈妈不妨经常引导孩子多关注一下他人,或者在孩子自私任性时,告诉他“你这样做,让我感觉……”或者“如果你这样做,他会感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良感受时,就会自动停止自己的行为,不再任性下去。

3.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要知道,过于自我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情也会斤斤计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因此,妈妈应该与老师保持一定联系,经常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当孩子回家后,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行为要多多表扬,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孩子融入集体,远离自我中心。

问题七:孩子装病怎么办?

孩子有时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莫名其妙地生病了,然而并没有经过治疗又自动好了。妈妈不要对孩子身体不适的情况掉以轻心,最好请医生为他做个检查后再下结论。如果孩子常常生病又不肯吃药,而身体又总能自己好起来,妈妈就应考虑他是否是在装病,并且想办法对他的行为加以纠正。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珠珠经常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疼,其实好多次都是装出来的。

一天下午,她在幼儿园给妈妈打电话说肚子痛,让妈妈来接她回家。回到家后,装模作样地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然后就跑出去玩了。

还有一次,她在幼儿园练习跳绳,跳着跳着突然蹲下说自己腿痛,老师赶紧把她抱到了医务室,结果她一看见大夫马上就说:“好了,我不痛了。”虽然,妈妈和老师都知道珠珠很多时候在“装病”,可她的体质确实比较弱,所以常常分不清哪次是真的,哪次又是假的。

事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