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539000000002

第2章 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1)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的确如此,对孩子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要知道,没有经历挫折历练过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孩子,能够造就孩子的是让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生气和挫折感,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作为父母,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著名学者、诗人沈尹默写的一首题为《秋》的诗。这首诗不但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象,而且也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这就好像人生,既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败的低谷。

综观历史的发展就会发现: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高潮与低谷不断更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改朝换代之后,必然又是一个太平盛世。历史就是在低谷与高潮、兴盛与衰败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也就是说,绝望的黑夜后面总会出现灿烂的黎明。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的一生注定有高潮,也有低谷,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春风得意,也不会一直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困难都会有一个尽头,都会过去。一个人只要拼力地向上攀登,就一定能更快地到达顶峰;一个人只要主动奋斗,就一定能更快地突破逆境。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聋哑作家,她在两岁时就被病魔残酷地夺走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真可以说是生活在三重苦难的地狱。但是,生活并没有抛弃小海伦。

正当她的父母为她将来的生活忧愁时,一位家庭女教师——沙利文小姐来到她家,教会了小海伦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表达自己。小海伦在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学,用自己不健全的身体为她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还在沙利文小姐的无私帮助下,在全世界旅行,并献身于帮助聋哑人的教育事业。

不能不说,海伦·凯勒面对的是人生的挫折,但是她面对挫折与苦难,有勇气去面对,有办法去克服,最终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其实,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在经历了一番挫折才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会让自己在挫折中成长。

5岁那年,哈伦德永远失了去父亲;14岁那年,因为上学不开心,他辍学了。然后,他回到印第安纳州的农场干活,但他仍然不开心。于是,他开始在电车上售票,但他还是高兴不起来。哈伦德瘦削的小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愁苦。

17岁那年,哈伦德开了一个铁艺铺,但因为不懂经营,他的生意很快就关门停业了。 后来,哈伦德尝试卖保险,但失败了;他力争到一份轮胎推销业务,也失败了;他学着经营一条渡船,又失败了;他试着开一家汽车加油站,还是失败了……

就这样,哈伦德几乎在清一色的尝试与挫败中步入了中年,这个中年的生命显得苍白无力,他甚至无法从前妻那儿见女儿一面。为了与女儿相见一面,落寞的他想到了一个荒唐的主意——绑架女儿。然而,就为了这个荒唐的举动,他不惜在路边的草丛中潜伏了十多个小时,但最终也宣告失败。

哈伦德,这个几乎被失败判了“死刑”的人,又晃过了几十年人生岁月之后,一脚踏进了退休的门槛。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了105美元的福利金,他终于意识到,他不能再等了。最后,他用这点福利金开了一家以此维生的快餐店——肯德基家乡鸡。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部“肯德基史”正在世界各地紧张有序地上演着。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当挫折来临时,人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做自我调整。对于挫折,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遭遇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当然孩子也不会例外。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父母却把它收起来了;他想吃麦当劳,父母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有受挫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常以哭闹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挫折感的来源与幼儿时期就不一样了,可能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一时没办法达成预期的目标,这时,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则会表现出生气、沮丧、感觉没面子等情绪反应。

事实上,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的确如此,对孩子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要知道,没有经历挫折历练过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孩子,能够造就孩子的是让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近几年,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来越被教育学者和家长重视。

有这样两位中学生,一位是初三即将毕业,这位同学在校模拟考中因没有复习充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抄袭,当场被发现。为了严肃校纪,学校给予纪律处分。该同学一下子觉得自己完了,毕业无望,此后的几个月再也提不起精神复习迎考。另外一位正在上初中二年级,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不错。但该同学的父母突然离婚,他的精神一下子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竟然选择离家出走。

两位中学生因故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希望导致的结果是:父母总是过分周到地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呵护孩子,几乎包办了生活中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于是,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懂得应对,而是产生否定自我、否定他人、否定社会的消极情绪。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生气和挫折感,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当孩子无法达成他所希望的目标时,建议父母最好还是将问题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处理、解决。作为父母,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挫折教育建议:

1.让孩子从小经历挫折锻炼。

当今,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下,父母的溺爱下,所以,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父母一定要找到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让孩子有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并得以健康成长。

2.积极引导孩子面对挫折。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直面挫折,抵抗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3.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不知道反省,没有从中总结经验以迈向成功。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牢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长。

4.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南方某市一位14岁的少年,与父母发生了冲突之后,竟然一怒之下买了一瓶安眠药,买回来以后在家里犹豫了半个小时,但发现父母并没有关注他的情绪,于是,这个少年就产生了一个“不管我,我就偏要死给你们看”的念头,然后服药自杀。

心理专家分析,这类自杀行为的根源在于目前的独生子女缺少挫折经历,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根本就不具备应急的能力,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结束生命,以逃避现实。软弱、不能承担责任已经成为当代孩子素质的弊病。所以,专家建议,父母一定不要溺爱孩子,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挫折教育,以此来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如果父母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包办孩子的全部事情,不让孩子动手、动脑,那么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脑都束缚起来,结果只会导致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与挫折,这正是父母过分呵护孩子、包办孩子的事情的结果。

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对他的一生都会有益。对对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他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心理承受力是十分有效的。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的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父母并不去扶孩子;还有父母去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父母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也不抱。其实,这并非美国父母不疼爱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美国父母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的生存与发展。

在德国,父母从不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事。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承担一些义务劳动,比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更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我国很多父母却亲自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在家替孩子穿衣、洗澡,甚至替孩子做作业……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谓相当深切、特别细致,可结果呢?培养出的孩子眼高手低,懒散任性,轻视劳动,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受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对于这种情形,一位学者感慨地说:“作为父母,一定不要代替孩子做事,对孩子来说,任何事都要靠他自己的努力,即使遇到失败,也应该让他从中学会本领,只有这样,将来他才能自食其力,才不会惧怕挫折,才会勇于拼搏与进取。”

可见,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如果父母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会给他一件美丽的衣裳,却没有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反而会让他稍遇一点小挫折就无法应对。

有这样一个对比: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对他说:“宝贝,你要自己站起来!”然后,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主动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地做摔倒并站起来的动作,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来教孩子要自己站起来;

一个中国的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还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母亲甚至还直跺地面:“都怪地不好,让我的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宝宝不哭!”于是,孩子就不哭了。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即使家庭再富裕,从中走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养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照顾自己,敢于离开父母去闯世界;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很难独立去生活。

其实,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教授说:“我如今越来越担忧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不经日晒,没有雨淋,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

的确如此,孩子从小到大,处处依赖父母。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孩子对依赖父母的照顾习以为常。甚至孩子升学、就业,也是父母奔走操劳,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找工作,不辞辛苦,替孩子包办到底。等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又要为他操办婚事,替他抚养孩子。有了父母尽心尽力的“包办”,难怪孩子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借鉴。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交学费。孩子成家时,美国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如果父母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包办孩子的全部事情,不让孩子动手、动脑,那么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脑都束缚起来,结果只会导致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将来孩子长大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工作时,就没有自理能力,这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他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可能因为缺乏自理能力而断送他的美好前程。

挫折教育建议:

1.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孩子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他独立睡觉,要求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入厕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可以让他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点时,就可以要求他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生活问题等。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才会应对挫折。

2.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独特,非常值得学习。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他的腿被石头磨破了,而他的母亲离他只有几步远,于是,一休将手伸向母亲,向母亲求助。可是,母亲却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母亲让一休懂得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