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539000000028

第28章 给孩子战胜挫折的力量(4)

于是,齐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师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来,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不仅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训练了他的耐力,而且使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练中不断长进,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耐力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训练孩子的耐力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许多孩子都不够有耐力。孩子只要是想到了或者听到了,他就要求立刻兑现,否则就不停地纠缠、吵闹,直到父母满足他的要求为止。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孩子的耐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不停地用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时,父母一定要沉得住气,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力训练。孩子一旦学会忍耐,他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坚持不放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有坚强的意志承受极限的考验,在刘亦婷10岁的时候,爸爸与她进行了一个残酷的训练:捏冰一刻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训练刘亦婷的耐力,刘亦婷需要在15分钟内捏一大块在冰箱里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

下面就是刘亦婷在1991年8月9日记录这件事的日记《和爸爸打赌》:

嘿!告诉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个赌,结果呀,嘿,我赢了一本书呢!

事情是这样的,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爸爸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15分钟吗?你办到了,我就给你一本书。”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爸爸满口答应了。

爸爸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我感觉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当爸爸跟我说:“十五分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来:

“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打开自来水管给我冲手。

我一边冲,一边对爸爸说:“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

这,就是我赢书的经过。你看,多不容易呀!

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具备坚强的耐力,因为孩子具备了耐力,他就会以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坚持精神才不会让孩子与成功失之交臂。让孩子懂得在困难时,能懂得忍耐一下,他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挫折教育建议:

1.让孩子明白耐力的重要性。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有耐力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之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耐力的重要性,让他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力的人。结果,童第周以顽强的耐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2.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之所以有很多孩子没有耐力,就是因为父母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力,父母首先要有耐力,要认真去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晚上,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看书,孩子看见父母如此有耐力,就会受到父母的感染。

3.要求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

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前,要先跟孩子约好这件事必须完成;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要再增加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坚持把事情做完,从而训练他的耐力。重要的是,每当孩子认真做完一件事时,一定要表扬他一番。即使孩子不能有始有终,也不要责备他,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力。这时需要给孩子鼓劲,让他过一会儿接着再做,或者是明天继续努力。

4.让孩子学会等待。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耐力,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这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等待。事实上,父母如果从小教孩子学会等待,不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力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训练孩子学会等待有很多种形式,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让他在吃东西的时候等待,让他在想要出去玩耍的时候等待,让他在过马路的时候等待,等等。只要父母善于寻找,一定能找到训练孩子等待的好方法。

5.从身边的小事来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耐力。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想玩,这时父母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他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要想很好地完成任何事都需要有耐力。

6.对孩子进行“三分钟”耐力训练。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耐性,总是沉迷于玩耍当中,父母可以试试其他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安吉娜·米德尔顿在其著作中介绍了一种“三分钟”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可以有效训练孩子的耐力。

皮奈特是一个学习做事没有耐心的孩子,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3分钟。皮奈特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3分钟为限。皮奈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3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但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皮奈特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3分钟,但3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皮奈特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3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皮奈特的父亲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培养孩子的耐力。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变得有耐力了。

培养孩子的耐力,关键在于培养起孩子控制自己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的情绪不出现大的波动,耐力也就培养出来了。另外,在培养孩子的耐力时,父母要有耐力,即使前几次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也不要轻易放弃。

提升孩子的勇气

如果孩子失去了勇气,人生路上将充满黑暗,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己。

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孩子的心里常常会没底,这时他就会从周围人的反应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而父母往往是他最先接触的人。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对孩子说一声:“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的,妈妈相信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正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孩子就会从中得到力量。相反,如果孩子看到父母都手足无措,他又怎么能有勇气继续前进呢?

关于勇气,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苏联著名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从中足见,勇气带给人的巨大力量。所以,孩子一旦有了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

当孩子处于逆境中时,如果他有勇气,就好像在人生征途中放置了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因此,他一定会更加自信、勇敢,这种自信和勇敢能够召唤起孩子重新开始的信念,足以让孩子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相反,如果孩子失去了勇气,人生路上将充满黑暗,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己。

在生活中,因为父母过分呵护孩子,造成孩子胆子很小,没有勇气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只想把自己躲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长此以往,不但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交流,也会因不合群而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孩子的勇气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锻炼出来的。

在挫折面前,活泼大胆的孩子往往能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也更容易战胜挫折。如果孩子主动表现出活泼胆大的一面,即使出现了错误,父母也不可不问青红皂白,胡乱地批评孩子一通,因为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的勇气变得越来越少。

薇薇的自理能力很差,胆子也十分小。其他的小朋友都在那里玩滑梯,她却躲得远远的。

老师走过去,问道:“你看,滑梯好玩吗?”

她说:“好玩。”

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

老师就拉她向滑梯靠近。她看别的小朋友玩得那么高兴,越看越眼馋。

老师就进一步诱导说:“你也滑一个好吗!”薇薇吓得赶紧往老师的背后缩。

老师说:“这么办,我抱着你,咱们俩一起滑,好吗?”

薇薇勉强同意了。

在老师的怀里,她说:“好玩。”

老师又问:“害怕吗?”

她说:“不害怕。”

老师说:“你真勇敢!这回你自己玩,好吗?我在旁边保护你。”

薇薇终于有了勇气,敢自己玩滑梯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发现孩子不敢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家里来了陌生人也不敢说话,甚至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不愿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出现这种情况,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他增强信心,提升他的勇气,不再怯场。

张婷上小学三年级,文静秀丽,但是胆子特别小。妈妈说:“张婷从来不敢一个人来在家里,大白天爸爸妈妈不在,张婷也不敢一个人留在家里,总是到附近的奶奶家去;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她也总是不敢与人打招呼;要是听见打雷,看到闪电,总是吓得缩进爸爸妈妈的怀里;她从来都不敢独自出门,有什么事总是要爸爸妈妈陪着;要是有道题目不会做,妈妈叫她去问隔壁的哥哥,她也不敢一个人去,非得妈妈陪着去不可。”

人人都有先天恐惧心理,比如,孩子刚出生时,就特别害怕奇怪的声音。但孩子缺乏勇气最主要还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就采用吓唬的办法,妈妈说:“你再哭,小心被老虎吃掉!”“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带走!”“不老实让医生给你扎针!”渐渐地,孩子就没有勇气面对老虎、警察和医生了。

有的孩子因为经历了很多失败与失败后的嘲笑、讽刺,从而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比如,孩子没考好,父母就会责骂,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害怕考试;孩子不善言谈,一说话就紧张,如果这时有人再嘲笑他,孩子下次在这样的场合说话,就会变得很紧张。

有些父母常常为孩子没有勇气而苦恼,总认为孩子不思进取、胆小怕事、缺乏创新精神,遇事往往消极应对。实际上,作为父母,要用孩子的标准、眼光来判断和衡量他。有时孩子声音低并不代表他缺乏勇气,声音高也不一定代表他自信、勇敢。所以,作为父母,不必处处刺激孩子、嘲笑孩子,更不必给孩子贴上“没勇气”的标签,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摆脱缺乏勇气的困境,也就是提升孩子的勇气。

孩子总归要长大,他需要具有勇者的气度,需要勇气面对一切强手,需要具有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成功,就应该让孩子变得勇敢起来,多给他锻炼勇气的机会。孩子只有经历跌倒的疼痛,才会提升自己的勇气。

挫折教育建议:

1.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告诉孩子,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让孩子在希望教育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教育是着力培养孩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和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他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比如,在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必定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困难与挫折。

希望教育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要依靠父母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希望教育不可能为教育过程提供某一固定的程序或模式,但可以提供相关的原则和经验,父母可以借鉴。比如,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激励性原则与可塑性原则等。

2. 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

很多时候,父母不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是因为担忧孩子的安全,但是为防止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是很自私的,也是不理智的表现。父母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孩子的安全起见,而加倍保护孩子,以至于孩子缺乏勇气。所以,父母需要克服这种自私的心理,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大胆鼓励他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做个有勇气的孩子。

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过度宠爱,不要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要让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父母更大的作用,是在后面做他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做孩子头顶的“遮阳伞”。

3.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没有勇气的孩子往往会很孤单,父母必须多与孩子沟通,向孩子表示他了解和同情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讨论孩子的感情问题,使他认识到,如果直面自身的恐惧心理,将会创造多么大的奇迹。但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4.多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