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539000000004

第4章 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3)

到了警察所,我被带去见所长,我认识他,他经常和我父亲一起玩纸牌游戏。当然我希望得到宽大处理,但他马上给我父亲打电话,把我的劣迹告诉了父亲。不论交情如何,父亲必须付12.50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所长是严格执行禁放爆竹的规定,但我猜我在车上的自作聪明的态度也是败事有余。

事后,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但父亲并不因为我“小”而予以开恩,铁板着脸深思老半天不发一言。母亲在旁“开导”,父亲只冷冰冰地对我说:“家里有钱,但是这回不能给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这12.50美元我暂时借给你,不过,以后必须还我。”这件事迫使我到处打零工偿还我欠父亲的债。

为了还父亲的债,我边刻苦读书,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由于人小力单,重活做不得,便尽力而为,或到餐馆洗盘子刷碗,或捡破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自豪地交到父亲的手里。父亲欣慰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有出息的。”

里根的父亲这样要求11岁的他,可以说是非常严厉。挣够钱还父亲的艰辛只有里根自己才知道,他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在做了总统后,他还常常提起少年时的这件小事,他认为,父亲教他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让他受益一生。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必须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养成可贵的责任感,他才能独立应付生活的考验。

前些年,有一部美国家庭喜剧风靡中国,这部剧名叫《成长的烦恼》,剧中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叫本,他往往使出一些连大人都难接的怪招,常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忍俊不禁。

在剧中,美国人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方法得到了充分展示。一个冬天,为了筹钱买玩具,本假扮成一个小乞丐,博得了邻近居民的同情,于是别人都给他钱,他用这些钱买了喜欢的玩具。

但是,当他父亲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就让本立即改正错误。要知道,那天大雪纷飞,十分寒冷,本的父亲带着他走街串巷,向好心的邻居退款,并得到了原谅。当深夜回到家里时,本已经是累倒在父亲的肩膀上。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说到做到。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曾经有一个博士找到一位研究青少年问题的教育专家,说儿子没有责任心,一学期竟然丢了8个小黄帽。专家问:“是不是他丢一个你就给他买一个?”博士说:“是啊!”专家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反正丢了立马就有新的,他有什么可着急的?”博士问:“那该怎么办呢?”专家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脑袋去上学。被老师批评就更好了。然后,让他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比如原计划去麦当劳,那就不去了,要用那个钱要买小黄帽。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博士按照专家说的去做,结果孩子再也没有丢过小黄帽。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试着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在孩子的肩膀上,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

行为心理学认为,在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促进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要知道,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挫折教育建议:

1.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培养责任感不要忽略孩子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会对孩子责任感的养成发挥巨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他都会遇到许多小事,而且在小事上也会犯错误,父母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错误,让孩子为错误的言行举止负责,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对自己的言行是否负责,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所以,父母一定有对工作、对家庭、对家人、对自己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全面负责才行。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3.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后果。

作为父母,应该从孩子懂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对他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养育他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必须逐渐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一些份量,必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后果,看似很残酷,好像不近人情,其实这正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深沉的爱。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是父母教育他的时候,因为此时,他的内心会感到愧疚和不安,使得他更容易听得进道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4.父母要坚守教育原则。

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比如,孩子没有按要求整理好书包,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父母也不应该作出让步。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过错的后果,并为此负责。

父母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作为父母,要想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可怜相”就心软,要做到有强烈的意志,不轻易向孩子投降。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疼爱孩子而做出与教育他相反的举动,否则就会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态度等。只要父母能够坚定自己的教育立场,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曾给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写过这样一封信:

雷蒙博士,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按照您的建议去做了。前些日子,我的儿子比利很不懂事,从不过问家务事。后来,他想去看一场棒球赛,我就不让他去。结果,儿子气得在地上打滚、哭闹。

当时,我很惊讶自己竟然能够狠得下心来那样对他,尽管他一直在哭闹,但我仍然坚定我的立场。我告诉他:“我很爱你,可是人、事不可混为一谈,只要不做事就不能享受权利。”后来,他就能准时把分给他的工作完成了。从儿子变化的行为,我终于了解了用爱教育孩子的真谛。谢谢您!

父母坚定自己的立场,并不是对孩子残忍,而是在帮助孩子坚定他的意志。实际上,真正的残忍莫过于父母迁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意志薄弱,甚至遗憾终生。

一次,一位学者到泰国做访问,他住在当地的一户居民家里。这户人家有三个孩子,一个11岁的女儿马莎,两个儿子纳斯和塔利,分别是8岁和4岁。

马莎十分乖巧,每天她都会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帮助母亲做家务活,而且在学习上更是十分刻苦,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女孩。

但是,两个儿子明显要调皮得多,大儿子纳斯经常闯祸,不是踢足球时打破人家的玻璃,就是与小伙伴玩耍时打人家。有一次,纳斯又狠狠地打了一个小伙伴,把他打伤了,小伙伴的父母找上门来,让纳斯负担医药费。母亲支付了那笔医药费后,就拿出一张纸对纳斯说:“你要自己负责这笔医药费,从现在开始,你自己去挣钱,要把钱还给我!”

从那以后,纳斯不得不每天帮父母做家务,替邻居除草,送报纸,到街上去卖卡片等,把挣来的钱都用来偿还了母亲支付的那笔医药费。

相对来说,小儿子塔利还安分一点,但是,母亲对他的态度也是非常严厉。

有一天,母亲吩咐塔利在自家的草地上种花,要求他在吃午饭之前完成这个任务。开始的时候,塔利感觉非常好玩,于是就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但他的兴趣一会儿就被转移了,因为草丛里的小虫子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种了还不到一半的花。

塔利一闻到饭菜的香味,就立即扔掉锄头就往厨房跑,这时,却被母亲挡在了门口:“你还没有种完花,就不能吃饭!”

“可是我饿了,能不能先吃饭再种花呢?”小塔利可怜兮兮地问妈妈。

“不行,你说过吃饭前能种完这些花的,现在没种完是因为你在玩,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先种完花,再吃饭!”母亲十分严厉地说道。没办法,可怜的小塔利只好又回到草地上,拿起小锄头,一棵一棵地种花……直到种完后,他才吃到饭。

可见,作为父母,要想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可怜相”就心软,要做到有强烈的意志,不轻易向孩子投降。否则,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只是一个空洞口号而已。

日本众议院议员藤山爱一郎先生,曾回忆他母亲的教育方法,其中有一段是说到他在幼儿园的事情:“那时候父亲还没有发展出现在的事业,所以我经常受母亲吩咐,到一个叫古渡屋的浆洗店,或是日本桥木原店的煎饼店,办事情或买东西。我经常都会弄错,可是母亲从来都不生气,只叫我明天务必再去一次,然后什么都没说。为了防范又弄错或是忘记,我便把要办的事情记在纸上,第二天带着出门。”

当然,藤山先生的母亲并不懂心理学,但她却很了解孩子微妙的心理。她这样说:“如果孩子花了工夫却没有完成,还被大人责骂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不愉快的。另外,因为被母亲责骂,孩子就没有反省错误的心情,所以,与其大声斥责孩子,还不如和颜悦色让他再做一遍。”

母亲没有责骂年幼的藤山,但他却会把要办的事情记在纸上,然后带着出门。其实,藤山这就是在反省自己,从而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实际上,这也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藤山的母亲也在坚定自己的立场。试想,如果当时她在藤山出门前再三叮嘱他,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孩子不断地被大人吩咐做这做那,办事时就只会因循大人的叮嘱,而不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一旦忘了耳边的吩咐,同样的错误就会一出再出。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能力永远也不会得到加强。

挫折教育建议:

1.父母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当孩子出现不良或负面行为时,父母在教导他时,千万不可被孩子的情绪所控,或被孩子的泪水软化而被迫妥协,因为这样反而会增强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孩子吵闹不休时,可以把他暂时隔离,但运用时一定要注意适当性,而且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坚定,告诉孩子:“我们都喜欢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你必须先学会安静,才能在加入我们。”千万不要恐吓他,而是让他学习纪律,并作出决定。

2.父母应该避免相互指责。

当父母在管教孩子这一问题上有差异时,应该多加沟通,以相互支持与鼓励代替相互指责与批评。

今天很多父母常常感叹父母难做,孩子难教。但事实上,如果父母肯投入时间,愿意用心去感受和学习,把“尊重”作为管教孩子的基础,把“爱”作为管教的活水源头,那么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将会源源不断地像泉水一样涌出来。父母也会拥有许多别人无法体会的成就和乐趣!

3.注意不要对孩子有语言伤害。

有人曾说:“言语对一个人的伤害往往重于体罚的肉体伤害。”这是非常正确的。所以,父母在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该运用“正向肯定”,而不要运用“否定式的语句”。

比如,要劝孩子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时,与其说:“告诉你几百次了,不可以在沙发上跳,你怎么就是不听呢!”还不如说:“你这样跳来跳去,我非常担心你会受伤,所以,请你不要在沙发上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的真心,才会乐于听从父母的教诲。

4.父母要有自己的教育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切不可随便对孩子妥协。当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对教育孩子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无论孩子如何求情,如何装可怜,父母都不可以丢弃自己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孩子才会真正成长。

舍得让孩子去吃苦

为人父母者今天的做法能让孩子修好吃苦这门课吗?如果修不好,他又怎么能参与社会竞争呢?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今天很多孩子都不能吃苦,害怕吃苦。与此相应,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的孩子就诞生了。

面对害怕吃苦的孩子,很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试想一下:上了小学甚至中学的孩子还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房间,一切都靠父母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独立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孩子不愿意吃苦,害怕吃苦,这其中当然有孩子懒惰的因素,但父母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所以,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幸福,就应该舍得让孩子去吃苦。

很多发达国家就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加拿大: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父母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一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十足地分发报纸,那位父亲很自豪地说:“为了分报纸,孩子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他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美国:南部一些学校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以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学生独立生存能力,条件看似非常苛刻,但学生们却受益匪浅。而且,父母也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

瑞士: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比如,女孩到十六七岁时,也就是中学刚毕业,就要到有教养的人家里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帮工,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劳动能力、吃苦精神;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女孩通常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