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女孩
1548700000028

第28章 女英才是父母炼成的(1)

赏识教育出硕果

她自幼双耳全聋,3岁半才学会说第一个词,8岁却能背1000位数的圆周率,16岁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1岁只身前往美国留学,24岁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她的名字叫做周婷婷。

他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也是一名普通的父亲,却用其二十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他就是周婷婷的父亲——著名赏识教育家周弘。

1980年6月29日,周弘的女儿周婷婷诞生了,可令周弘感到难过的是:女儿生下来就听不见外界的声音,1岁多时反而因病导致双耳全聋了。周弘曾经对他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对于命运的安排,接近屈服的周弘觉得是无法改变的。可在婷婷3岁的时候,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唤醒了周弘沸腾的父爱。周弘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为婷婷探索一条快乐成长之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他——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爸爸。

从婷婷3岁开始,周弘带着女儿定期到上海一家部队医院,用针灸电疗的办法,试图让女儿复聪。五年中,在耳朵周围的几个最疼痛的穴位,医生给婷婷扎了上万针,那是连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剧痛,婷婷绝望无助地恸哭……

后来,婷婷终于有了极其微弱的听力。周弘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让婷婷开口,哪怕只是最简单的词。每天晚上,周弘从婷婷奶奶那里接女儿回家,骑着车,他反反复复地指着路灯,一路走,一路在女儿耳朵边上喊“灯,灯,灯……”骑40分钟,喊40分钟……

没多久,婷婷终于开窍了,她朦胧地意识到用口语交流的意义,也能说“阿姨再见”这样的完整的句子了。可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婷婷差得太远了,周弘又开始寻找其他的办法。

周弘认为:“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女儿的眼睛是好的,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的方法来追赶健全的孩子呢?”于是,周弘开始把该说的话都写给婷婷看,女儿笑,周弘就写笑,女儿哭,周弘就写哭,女儿说星星,周弘写星星。就这么追赶了两年,在婷婷6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能够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了。

为了使女儿变成一个健康的孩子,周弘决定把女儿送到普通小学,而非聋哑学校。他要让女儿意识到,自己是个健全的儿童,和健全人一样有着健康的体魄和思维能力。

在婷婷7岁时,周弘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尝试用这种教育方法,一年培养出了700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周弘想: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他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神童呢?

从此,女儿做任何事,周弘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她。让她找感觉、尝甜头——找到“神童”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一天周弘看《海伦·凯勒传》,无意中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他女儿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周弘兴奋地对女儿说:“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爸爸发现了,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来你百分之百是海伦·凯勒转世!不信你看,为什么你的生日跟他是同一天呢!”周弘把书送给婷婷,婷婷一看,有点失望。

“她是6月27日,我是6 月29日,相差两天”。

周弘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据我了解,一天不差,海伦妈妈生她时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就这样,在婷婷的脑海里,父亲对她的评价永远是棒极了。

从此以后,周弘不断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鼓励女儿在各方面穷追猛赶。比如为了让女儿相信自己是天才,周弘便在她的课桌底下压了一张《天才儿童行为表》,只要她看书忘了吃饭睡觉,他就马上指着表中的第一条对她说,你看,这上面写着,天才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就是这样的吗?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于是,他在无形之中就给了女儿一种积极的暗示。

除此以外,周弘还专门寻找女儿的优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比如,他第一次给婷婷做应用题时,10道题只做对了1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但周弘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女儿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小婷婷听了这话后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中考时,数学考了99分。

当然,周弘知道,无论怎样,女儿是个双耳全聋的残疾孩子,她比普通孩子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她比普通的孩子更需要自信自强的信念。用周弘的话来说,她需要一种“伟人气质”,让她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甚至别人做不到的她也能做到。

婷婷8岁时,周弘带她在陕西扎针,偶尔从一本书中学到了一种快速记忆法,他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位数编成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讲给小婷婷听。不知不觉中,婷婷记住了这1000位数的排序。8岁的聋童能背出圆周率1000位,这在当时成了轰动一时的消息。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种能力给了婷婷许多的暗示。婷婷从四年级跳到六年级,别的孩子已经学过一年英语了,而她还是零起步,更何况她还是个聋儿。父亲鼓励她说:“婷婷,太了不起了!”3岁半还不会讲话,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背圆周率1000位,现在竟然自学英语,人世间还有比这更自豪的吗?正是在这种极度赏识之下,婷婷的感觉越来越好,只用了半个月就赶上了全班同学的进度。

就是在这样充满赏识的氛围中,周婷婷只用了四年时间,学完了六年的小学课程,提前两年参加毕业考试,并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1996年,周婷婷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年她16岁。

2001年8月,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赴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聋人大学生。

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

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

前几年,《哈佛女孩刘亦婷》是一本风靡全国的超级畅销书,有关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也成了国内众多学生效仿的范例。那么,这个出生在四川成都的女孩是凭什么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等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免收学习和生活费的呢?

其实,当我们褪去哈佛大学的光环去看刘亦婷的成长经历时,便会发现刘亦婷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女孩,只是由于父母对其进行了正确的早期教育以及她本人勤奋努力才取得这样的成功,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果每位父母也能这样教育孩子,自然同样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刘亦婷之所以能成为被美国四所一流大学同时录取的优秀人才,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她妈妈的教育方法。在刘亦婷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她妈妈就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教育,划定了“可以”和“不可以”范围。孩子犯了错误,就叫孩子自己打屁股。所以孩子犯了错误就把小胳膊伸到后面打自己,嘴里还说:“打!打!”有时还到妈妈面前让妈妈打,大人不放纵孩子, 孩子自己也严以律己。

刘亦婷两岁时就初步养成了自己事自己干得好习惯,她自己洗脸、吃饭、穿衣……到了3岁时就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零活,桌上、地下的果皮、瓜子皮……都由她收拾, 上街买东西由她排队,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不由使人想起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学者通过四十年观察256名波士顿少年得出的结论: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方面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

在刘亦婷成长的过程中,她妈妈除了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外,还常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其表扬的方式比较特别,“奖品”是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候就给她讲故事,同时进行录音,刘亦婷的妈妈前后为孩子录下了《彩色童话故事》、《昆虫世界漫游记》、《一千零一夜》、《海的女儿》、《小国王奇遇记》等多篇。大人没时间时,孩子可以自己反复听,这样既让孩子汲取了精神食量,也锻炼了孩子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从上小学开始, 刘亦婷的妈妈就对小亦婷加强了思想教育,经常给孩子讲很多伟人的故事,希望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并且把学习伟人和学习功课联系起来,帮小亦婷制定了要考上重点中学的目标。这样, 小亦婷一上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有了内在动力。这对她的努力学习起了很大作用。

不仅如此,刘亦婷的妈妈还非常注重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曾培养出优秀文化人才的美国斯特娜夫人说:“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我认为,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因此, 刘亦婷的妈妈经常给孩子唱歌、听音乐,还和孩子练随意性的“舞蹈”。这样就慢慢地为刘亦婷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也为后来被哈佛大学录取奠定了基础。

1997年,当美国著名律师拉瑞为了增进中美之间的友谊,决定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选一名优秀学生赴美学习一个月,结果学校推荐了5名优秀生,学校和拉瑞感到不让谁去都很遗憾,可是选来选去,最终还是选上了外语和文化素质最佳的刘亦婷。

当时,赴美国学生一共4名,其间他们参加了美国电视台直播节目,由于回答问题得体,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后来刘亦婷和另一个同学到圣安惠学校和兰登中学学习、生活了一个月,深入地了解了中美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她感到:

◆身体素质方面,美国学生有较大优势;

◆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美国学生多胜过中国学生;

◆基础知识量方面,中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

◆团队精神方面,中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方面,美国学生强于中国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美国学生大都比中国学生强;

◆动手能力方面,美国学生多强于中国学生;

◆刻苦学习的态度方面,中美名校的学生相差不多。

刘亦婷到美国去了一个月,虽然开了眼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可是毕竟花费了一个月时间,课程拉了一个月,在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也耽误了一个月,所以她一心想赶上来。可是这时候她又接到了拉瑞的好消息:美国哥伦比亚和威尔斯利大学都专为中国学生设立了全额奖学金,问她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家人都认为小亦婷在国内读完研究生再出国为好,现在女儿面临高考,每天都要学到深夜,而想出国留学要先考托福,在如此紧张的关键时刻,面对两条线复习,她的精力够用吗?能有充分把握吗?而且申请留学,要填写众多表格和各种答题。谁知,在经过哈佛大学的层层选拔后,刘亦婷因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出众,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当刘亦婷成为了当年的哈佛新生时,众多媒体都把焦点集中在了刘亦婷妈妈的身上。可刘亦婷的妈妈对此却表现得非常平静。

她说:“我们的出发点是帮助孩子充分实现自我,而不是通过孩子实现父母的梦想。毕竟,孩子的人生道路只能由孩子自己选择,父母能做的主要是培养孩子自我选择的能力和实力。对远期目标,我们从来不做具体要求,因为孩子和社会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未来有很多变数,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是了。刘亦婷高中毕业直接留美的决定也是一个机遇促成的,在她17岁前,我们没有想过要送她去留学。我们当初对她考什么大学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我们坚持要求她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或者以后成为人才,为国家作贡献。”这句话是安徽省文科状元赵雪娟在做客新浪教育时所说的。

在那次访谈中,中国著名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比较民主的,还是严厉的?

赵雪娟说:“我父母做什么事情都征求我的意见,特别是在我长大了以后,我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我自己决定,他们不会干涉我。小的时候,很多小孩都去上各种各样的班,我父母也问过我,当时我比较贪玩,就不肯,他们就一个也没让我上。后来到了中学,很多同学请家教,他们又问我有没有需要,我说没有需要,他们也就没有给我请家教。高二时,我们学校理科很好,老师当时让我报理科实验班,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说也是尊重了我的意见。当时压力还是比较大,因为老师赞成,但是我父母还说应该我自己选择,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可以。”

在学习中,赵雪娟的父母也从不给女儿什么压力,也没有提过什么目标,就是考试要考多少分,或者要考上什么学校,他们也从来没有提过。

赵雪娟说她的父母除了在学习、生活中完全由我做主外,还特别重视对我的人格教育。她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才是成才。她一再强调,她的父母是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她认为她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自我充实,或是将来成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正是在这种自由的家庭环境中,使赵雪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当有的同学考试前会睡不着觉,考试后会有特别失常的表现时。赵雪娟却认为,这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她认为,一件事在做之前不要去想结果怎样,结果是你事后才要考虑的东西。当你在考试中感受到压力时,最好不要一个人闷在心里,而应当多跟老师交流,跟老师交流可以问问题,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心理出现压力都可以跟老师说,跟同学就更随便了。大家都承受着高考的压力,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路。越是到高三越不要局限于个人看书。

除此以外,赵雪娟还认为,在紧张的学习中更要注意劳逸结合,比如说有的同学下课的时候还在看书,就不怎么可取。她认为,下课时就要聊聊天,出去向远处眺望,平时还可以去踏踏青,听音乐,唱唱歌,看看球赛之类的。这样可以避免读死书,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