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女孩
1548700000029

第29章 女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

在那次访谈中,当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听完赵雪娟的讲述后作了如下总结,他说:“赵雪娟父母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观,使赵雪娟成为市三好学生,而且学习成绩好,高考考得好,不仅考上了北大,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文科第一名。这与她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就是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办,什么都可以做。其实,忽略孩子的做人,就是丢掉了大学教育的灵魂,结果不少人是人也没做好,学习也没学好,高考也没考好,甚至考不上大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孩子的学习没有方向,没有动力。这样的孩子有时非常用功,但是单单追求的就是考试分数,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考试作弊。所以,为了使孩子成才,为了使孩子高考考得好,家长首先应该抓大事情,抓做人教育。把做人教育抓好了,孩子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有学习积极性,就会自己把学习管好,比如说,孩子有做人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会把学习带动起来。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能力之一。然而,自立能力并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它只有通过后天的培养、学习和磨炼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要知道,不管父母怎么心疼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父母终归要走在孩子的前面,孩子的许多事情最终也只有靠孩子自己去完成。因此,父母采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早早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把主宰孩子命运的双手早早地由父母亲顺利地移交到孩子的那双手上。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想让孩子自己决定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早早地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开始,就要为孩子18岁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正如新疆理科状元郭慧勤的父亲所言:“父母不是孩子一辈子的保护神,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出生于新疆喀什的郭慧勤在2002年的高考中,以总分687分的成绩成为了新疆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了。回顾郭慧勤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她虽然是响当当的高考状元,但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其家庭也不过是中国亿万农民家庭中最平常的一个。然而,不平常的是在这样的家庭和仅仅只有小学文化的双亲的教育下,郭慧勤成为了新疆数十万考生中的佼佼者。

郭慧勤的父亲曾经是北京支援新疆的建设兵团的成员,1980年因工伤造成三级残疾,退休在家,经营一间小商店。母亲则是新疆本地人,属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父母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可由于历经磨难,他们对待人生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父母不是孩子一辈子的保护神。”

小时候,为了尽快地让女儿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父母在郭慧勤很小的时候就最大限度地放开了手脚,让孩子处理自己和家中的许多事。如洗衣、做饭、剁鸡食、喂鸡、捡柴。做完家务以后,孩子还要帮助大人在地里拔草、摘棉花等。学习中的许多问题,郭慧勤也早早地就在妈妈的指导下独立去解决……

郭慧勤小学毕业后,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初中,需要住校。孩子还那么小,做父母的怎么能放得下心呢?可他们认识到,孩子早晚是要离开父母的。小小的郭慧勤就这样离开了父母,每隔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初三毕业后,郭慧勤又到离家有300多公里的喀什农三中读高中。由于这次离家更远了,她每学期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回家一次,生活和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也只有靠她自己来解决了。虽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可郭慧勤的自立能力却随之越来越强了。她就像一只小鸟在父母一步步的放飞中成长起来了。郭慧勤知道,她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宝物,那就是独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从小到大的郭慧勤一直都很感激自己的父母。虽然内向的父母并不能教郭慧勤太多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常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经验教训告诉她,让她参考,但他们从不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女儿。他们觉得,毕竟自己的经验已经是以前的事情了,虽然可以借鉴,但不敢保证就是完全正确的。对此,父母更希望郭慧勤能够自己做主,根据自己遇到的情况做出决定。其实,郭慧勤心里觉得,用不着太多的话语,父母本身已经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对于郭慧勤的朋友,父母一向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招待。她常常会带自己的好朋友回家做客,热情的母亲总会邀请她的朋友小住几天。朋友离开后,父母会把自己对朋友的看法告诉郭慧勤,作为交友方面的参考,父母希望她交友谨慎一点,但是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处理好这种事情。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郭慧勤很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因为上学离家里很远,每个假期回家,郭慧勤都会主动在做完功课之后帮家里干活儿,分担父母的辛苦。父亲退休之后,为了挣钱养家,在村里开了个小小的商店。有机会她也会去帮父亲看店,打下手。

她觉得为了自己,父母真是牺牲得太多太多了。本来父亲曾经有过离开新疆,回到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北京的机会。但是那个时候郭慧勤还小,不能跟着父亲回去。为了女儿,父亲咬牙放弃了宝贵的返城机会,毅然留在了新疆。每当想起这一点,郭慧勤的心里都会很难过。她暗暗告诉自己,将来自己长大了,有了能力,一定要把父亲接到北京,让他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

不仅如此,在郭慧勤的家乡,大部分孩子上完小学就不再读书了。人们都觉得,只要能认几个字就足够了,反正不管学习再怎么好,将来也是外出打工,挣的钱也就是那么多,何苦浪费挣钱时间,甚至浪费钱去学习呢。再加上郭慧勤又是个女孩子,一般的乡邻都觉得女孩子更是没有必要念书,早点嫁人才能早点为家里出力。郭慧勤的父母从来没有认同过这样的说法,在他们心里,贫穷是无知带来的,要想摆脱贫穷,只有学习知识。

他们支持女儿学习,即使郭慧勤在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只考了500多分,没能够进入理想的学校。她的父母仍然默默地支持她重新复读,再次参加高考。

在复读的一年里,郭慧勤每个星期都会往家里打电话。而在每次和家里联系的时候,总会听到父母简单却贴心的鼓励,在压抑、忙碌、疲倦的复读生活里,这个时刻成了她最轻松的时候。父母每次都会叮嘱她好好吃饭,注意身体,但是几乎从来不过问她的成绩,除非她自己告诉父母。偶尔,父母也会借着到喀什办事的机会到学校去看看郭慧勤。父亲一般会带着她到学校外边的小饭店里“改善”伙食,而母亲则是在女儿学校食堂里和女儿一起吃顿饭。

那个时候,郭慧勤总是格外高兴。在父母离开之后,那种温馨和快乐成为她更加努力的动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坚强的郭慧勤很少告诉父母,因为父母都是很坚强的人,他们常对她说的话就是:“凡事都一定要靠自己。”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郭慧勤,也慢慢变得像父母一样坚强、独立。

透过郭慧勤成长的经历,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人生的命运其实随时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关键要靠自己去努力,要靠自己去争取。曾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智者经常和众人谈到“命运”这个词,一个忠实的听众一直坚信“命运”的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他想:“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他想:“难道是自己的命运注定如此吗?”

带着疑问他去拜访智者,他问智者:“您说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智者回答。

“但我的命运在哪里?是不是我的命运就是黯淡和贫穷呢?”他问。

智者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智者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把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

智者问:“你说几根线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命运呢?”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孩子不能死搬硬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地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利用那些现成的、取之于外界的处方……”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任寰是有名的才女,她7岁开始写诗,10岁出诗集,12岁进入省作家协会,18岁考上北大中文系,其诗曾受到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高度评价。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神童”之称的女孩,却历经了无数的磨难。

她母亲曾经这样说过:“我女儿不是神童,也不是才女,而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她的智商多少,我们没有进行过测量。我相信,她不会比别的孩子高,而且,她没有今天孩子这样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我也不像今天的母亲这样自觉地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任寰的母亲认为,一个孩子和一个孩子不一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死搬硬套。这主要是要求家庭重视、研究自己的孩子,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她说:“任寰出生后不久就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她两个月时患小儿湿疹;严重的湿疹未愈,9个月时又得了小儿过敏性哮喘;接着又患小儿肺炎。这样,她从9个月开始治疗,到6岁时先后住院抢救59次。她是一个被从死亡线上夺回来的孩子,无疑,她从出生起就被剥夺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任寰住院期间,父母为了减轻她的病痛,驱赶寂寞,就给她讲故事、念儿歌、看图画、猜谜语,教她识字、读书、背诗……大量的床上生活游戏养成了孩子安静专注的性格和细心思考、提问的习惯,充分发展了她的语言能力。就连儿童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常来逗她玩。

医院的生活使任寰从小就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体味父母对子女的爱。她亲眼看见,有的病友好好地进了医院,却因为得的是绝症,不久就死了,死者的家人哭得死去活来,她也为之泪流满面;有的病友是被抱着进医院的,后来病愈出院,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请大家吃糖,她也为之喜笑颜开;也有的病友因种种原因,还没治愈就不得不出院了,她就跟着惋惜感叹。

而她自己的生活呢?正如她后来写下的:“病榻的吱吱声是我童年的歌。”“一个月两三次的抢救,使得许多人都不借给我家钱了。哥哥看到别人吃巧克力,也向爸妈要,却挨了爸妈一顿揍:‘咱们家也能吃巧克力吗?!’我看着,心里立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使劲地干,挣好多好多的钱,我永远不让爸妈再去借,我要让哥哥就着巧克力吃大米饭……”特殊的生活使孩子提前懂得了人生。

在任寰病情短暂好转出院时,父母又丰富她的社会生活,带她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学习,还去油田旅游。特殊的早期生活使她变得恬静、深情、活泼、懂事,语言也获得了超常发展。她7岁开始写诗,几年中写诗1600多首,记日记8大册,有60多万字。在《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等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诗文200多篇,10岁出版诗文集。她不仅成了著名的小诗人,而且由于获得了成就、鼓励和快乐,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终于以某一方面的充分发展带动了全面成长。

然而,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到各种失败。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心理行为还不成熟的孩子,对于知识和经验还非常有限的孩子来说,当然就更是如此了,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所遭受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早在任寰上小学的时候,在许多同学语文和数学都考双百的情况下,她只考了80多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的小任寰回到家里委屈地哭道:“许多同学都笑话我。骂我是蠢猪,骂我是大笨蛋……”

妈妈见此情景连忙把女儿搂在怀里,一边给女儿抹眼泪.一边对女儿说道:“我们寰寰根本就不笨!别哭,哭有什么用,只要有志气就能赶上去。妈妈9岁上戏校时也不如别人,好多孩子都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受熏陶,学得特别快,妈妈不行呵!我就暗中咬牙努力练。俗话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我记住了,老师上课我注意听,早上我比别人早起练功……后来,我终于成了尖子生。你不要胆怯,要有信心,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赶上去!他们行,不就是因为上过幼儿园,比咱早学了几年吗?……这几本书算啥?学习有什么难的?”

这一席话把女儿说乐了,女儿的自信心逐渐恢复了起来。此后,任寰开始发奋努力学习,到二年级下学期成绩就上去了,从三年级开始每年都被评为三好生。

对此,任寰的母亲说:“在帮助孩子克服缺点的时候,要像吃药一样,哄劝,甚至强迫;对待游戏活动,要像吃糖一样,使她有所节制;对待学习,要像吃饭一样,既是需求又是任务;对于课余的安排,要像洗脸刷牙一样,形成习惯,持之以恒。”

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特别要注意养成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要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与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在专业上得到较快的发展,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北京文科状元史小楠思想很活跃。进入青春期后,对周围的许多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开始注意穿着打扮,私下里游泳、滑旱冰、弹吉他、打篮球、当拉拉队员,把许多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学习成绩受到了严重影响。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又该如何是好呢?

他们耐着性子,经常留心在报纸和杂志上找一些文章让女儿看,还经常讲一些事例给女儿听,以启发女儿认识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把极其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上初中时,母亲有一次无意中发现女儿在写小说,这个时候孩子要是把心思用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将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她想了很久,才找到与女儿沟通的方法。

她跟女儿说:“你写的小说我在收拾房子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人物写得挺生动,语言也挺丰富。你要想在这方面发展的话,我不反对:可你现在还是个初中生,知识功底还不够,要想有更高的水平就要上大学,就要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如果你能考上北大中文系,对你将来成为一名作家会很有益。你在休闲时写一写还是可以的,多少也能提高一些作文水平,可主要的精力还应该用在学习上。要想在高考时考出好成绩,就要在中考时考入市重点高中。这样才能实现上北大、清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