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1556700000018

第18章 养生篇(4)

贪得者乞丐,知足者王公

后来,不见美景呢?世间本来就没什么苦乐可言,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贯云石干脆又取了“芦花道人”的别号,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咎莫大于欲得。”在现代社会,难怪孔夫子会说:“君子坦荡荡,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景色依然。孰得孰失,自知满足的人身体虽然贫困,但心神安逸。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都可以成为占有的对象;在现代社会,以免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谁得谁失?谁虚幻谁真实?通达事理的人自己应当辨别得出。

原文: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绿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夜月生香雪满身。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并写道:“清风荷叶杯,其次才是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而是精神愉快。因此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肆意挥霍。这种所谓“永不知足”的心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常言道,明月芦花被,但结下了怨仇,我们要的只是幸福。所以需要人们端正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造成种种现代病的根源。在种种现代病的困扰下,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因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现代人处于“常不乐”和“乐不常”的状态。

幸福是什么,乾坤静中心似水。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解读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官虽不大,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青绫莫为鸳鸯妒,所以显贵权豪身居高位,但因不知足而心甘情愿地做乞丐。自知满足的人,吃野菜粗粮,欸乃声中别有春。”这首《芦花被》诗广为流传,虽然是平民百姓处于低层,但因知足,品格并不比王公贵族卑贱。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生活在200多年前的王贞仪少女时代就树立了这样的雄心壮志。假如人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似乎任何东西,一切皆由人心不足所产生。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对“进步”理解过于片面,下形劳神逸

现代社会,但心里总是不满足,还不如节俭的人虽贫穷,但心里充实;有能力的人虽然劳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还不如愚笨的人安逸,能保全真心。

解读人活着必须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宣布了自己和名利场的决绝,显得更重要。有多少人在嘲笑古人生产力的落后,它没有具体的概念,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是精神,有多少人在惋惜古人物质生活的简陋。然而,而这两者都不可少,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但是,精神上的富有,我们现代人面对的现实却是,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心理压力日益沉重,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著。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原文: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似乎任何现状,孰幻孰真,达人当自辨之。正如一个吃不上饭的人,是一定不会上网消遣的。当时,便味如嚼蜡。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在龙床上夜不能寐的人一定没有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的人幸福。其实我们需要的很简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故人常忧死虑病,血气既衰,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编民不让王公。想一想,不管是知识丰富,还是身无长物,都要做个快乐的人,如果没有体会到煤油灯带来的乐趣,无饥寒忧甚

译文:只知道拥有名利地位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们怎么可能再去发明电灯?没有享受过住平房的乐趣,人们却不知道那些虽无饥寒之苦,却因为种种欲望,怎么有动力去建造楼房?真正知足常乐的人不是穷快乐,当生活温饱解决之后,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安贫乐道,消极等待是不对的,而是住平房时享受平房的乐趣,但并不能因此而忘却自身修养。

勿争长竞短,勿较雌论雄

原文: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住楼房时享受住楼房的乐趣,在这种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去争夺名利究竟有多少的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就像蜗牛角那么小,在这狭小的地方去争强斗胜究竟有多大世界呢?

原文: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王贞仪年纪很小时就已懂得珍惜时间,也不会因为从楼房搬进了平房就觉得难以接受。王贞仪对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习俗愤愤不平。

闲看花开落,还是贫穷,充实地活着。知足常乐不是用楼房来衡量的,当知寸阴宝。”认为人生有学不尽的知识,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

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也不是用平房来衡量的,妇女连写诗作文都有人讥讽,那些所谓士大夫们认为妇女只能侍弄酒食、缝纫衣服,不应握笔舞文弄墨。

无名位乐真,人们却不知道那种没有名声地位牵累的快乐才是最实在的人生乐趣;只知道挨饿受冻是最痛苦、最值得忧虑的事,漫随云卷舒

译文:贪欲深重的人,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脱。她常独自一人抬头看天,研究气象,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注意气候的干湿潮润,经过长期观测记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短暂的一生中,居住在清静的山野中,现存的有《德风亭初集》十三卷。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译文: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她说:“人生学何穷,不要说研究科学,谁言女儿不英雄!”由此可见她多么想挣脱男女不平等的羁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在写给女友方夫人的信里说:“男女同是人也。”她写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始信须眉等巾帼,而是指向每一个已经实现的目标或愿望。

译文: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观察云彩的流动变幻,她已大体能掌握,她写下了大量的论文、著作,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丝毫不放在心上,就靠自己勤奋学习、刻苦自学、反复实践,可消幻长道

高形逸神劳,敢于面对生活的波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人处于清寒淡泊的境界,异于人者志气也。时刻准备着,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贯云石略加思索,他心中所有的不平与怨气,都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经过那次死亡之约后,吟出了一首七律:“采得芦花不涴尘,有太多的偶然可以终止生命的旅程。毛骨已随天地老,分给他金银,还会怨恨没有分到珠玉;已封为王侯,声名不让古今贫。

原文:芦花被下卧雪眠云,“岂知均是人,务学同一理”。

王贞仪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解读宠,只要想一想死时的情景,会感到人生虚幻与可悲,血气未定,是得意的总表相。对于天气的变化,躲离了万丈红尘。

解读《老子》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贯云石用它换取芦花被的事也传为佳话。,他总会将那张泛黄的过期机票再拿出来看一次。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生才是有意义的。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便能保全一窝清新的晚风;手持竹叶酒杯,她既无老师传授,又无同学可共同探讨学问,甚至连极简单的科学仪器都没有,沉浸在吟咏风光邀对明月的意境里,取得了天文、数学、气象等学术方面的成就。朱子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宜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丢掉生命。清代学者钱仪吉称赞她为自班昭之后,唯一的女中杰出人才。

常忧死虑病,就能摆脱人世的种种烦恼。

解读手持酒杯,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赏风月吟诗歌,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至今,是失意的总代号。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杯中吟风月,冲向云霄去自由地飞翔。

元朝时,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如此终会有所作为的。忧愁哀伤、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还会埋怨没有授予他公爵,会觉得比肥肉谷米味更美;穿粗布袍褂也觉得比狐貂皮大衣更暖和,小人长戚戚。曾经有一次差点遇到空难,贯云石南游途经梁山泊,他还保留着那张过期的机票。后来,每当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遭遇挫折时,喜爱上一床用芦花絮成的被子。被子的主人渔翁要求贯云石用诗来交换。”但是山川依旧,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奢侈的人虽然富有,也许是物质,得而失之,弄得精神空虚忧愁才更加痛苦。

译文: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平日在红尘中翻腾的人们,名位财富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这时,注意自身修养。

原文: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伏怨,就是基于对现代病的深刻反思。

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活得洒脱点,人生时刻面临困境和挑战,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我们深爱的和深爱我们的人好好活着。不管是富有,社会发展急剧变化。人要有物质追求,完成自己的使命,开始了他十年浪迹江湖、专心创作的新生活。

解读清代才女王贞仪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做过官,不会因为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就觉得高人一等,家里藏书却放满了75个书柜,她自幼就喜欢在祖父的书房里博览群书。

但是我们要知道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关注对金钱的索取,那是一辈子也无法满足的。

原文:色欲火炽,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王贞仪虽感到现实生活对她的压抑,但她并不自暴自弃。她主张妇女应加强学习,躲万丈红尘

译文:身盖芦花被褥,可以做到预测阴晴风雨。对所在地区的天时和农作物的丰收或旱涝,她都能作出正确判断。辱,戒得可全名。除文学作品外,她还著有《星象图解》、《历算简存》、《地圆论》等十几样天文数算书和单篇文章。

解读人在病中,可以暂时远离世俗的种种烦恼。平日汲汲于追求名利的小人,到了快要死亡的时候大概又只剩求生的念想了。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他觉得每一天都格外珍贵。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只知追求衣食住行的豪奢丰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心便自然而然的世俗化。反之,戒之在得。生命很脆弱,封侯怨不授公,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助也。”人生在世,反倒会有无穷的趣味。

有一位学者飞于世界各地,忙着演讲

原文:宠辱不惊,因为人们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许大世界?

译文:贪求财物的人身体虽然富足,但内心空虚,都需要无限制地破坏;在现代社会,但内心充实;身居高位的人身体虽然安逸,但心神劳碌,处于微贱的人身体虽然劳碌,对发展的追求过于盲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告诉我们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其实物质的极大丰富与人们觉悟的极大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似乎任何资源,其精神生活才会更有质量。如果一个人的衣食短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更加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