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闻一多(大全集)
1557000000048

第48章 唐诗篇(7)

这里的节奏也几乎是原诗的节奏了。在字句的结构和音节的调度上,本来算韦雷(Arthur Waley)最讲究。小畑薰良先生在《蜀道难》《江上吟》《远别离》《北风行》《庐山谣》几首诗里,对于这两层也不含煳。如果小畑薰良同韦雷注重的是诗里的音乐,陆威尔(Amy Luwell)注重的便是诗里的绘画。陆威尔是一个imagist,字句的色彩当然最先引起她的注意。只可惜李太白不是一个雕琢字句、刻画词藻的诗人,跌宕的气势——排奡的音节是他的主要的特性。所以译太白与其注重词藻,不如讲究音节了。陆威尔不及小畑薰良只因为这一点;小畑薰良又似乎不及韦雷,也是因为这一点。中国的文字,尤其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句子连个形容词动词都没有了;不用说那“尸位素餐”的前置词、连读词等等的。这种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你读这种诗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一切的都幂在一层银雾里面,只有隐约的形体,没有鲜明的轮廓;你的眼睛看不准一种什么东西,但是你的想像可以告诉你无数的形体。温飞卿只把这一个一个的字排在那里,并不依着文法的规程替它们联络起来,好像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的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这样得来的效力准是特别的丰富。但是这样一来中国诗更不能译了。岂只不能用英文译?你就用中国的语体文来试试,看你会不会把原诗闹得一团糟?就讲“峨眉山月半轮秋”,据小畑薰良先生的译文(参看前面),把那两个the一个is一个above去掉了,就不成英文,不去,又不是李太白的诗了。不过既要译诗,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那么唯一的办法只是能够不增减原诗的字数,便不增减,能够不移动原诗字句的次序,便不移动。小畑薰良先生关于这一点,确乎没有韦雷细心。那可要可不要的and,though,while……小畑薰良先生随便就拉来嵌在句子里了。他并且凭空加上一整句,凭空又给拉下一句。例如《乌夜啼》末尾加了一句for whom I wonder是毫无必要的。《送汪伦》中间插上一句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简直是画蛇添足。并且译者怎样知道给李太白送行的,不只汪伦一个人,还有“your friends”呢?李太白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一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里有两句“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他只译作And lo,the river swelling with the tides of Three Canyons

试问“江带峨眉雪”的“江”字底下的四个字,怎么能删得掉呢?同一首诗里,他还把“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十个字整个儿给拉下来了。这十个字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没有同上下文重复。我想定不是译者存心删去的,不过一时眼花了,给看漏了罢了(这是集中最长的一首诗;诗长了,看漏两句准是可能的事)。可惜的只是这两句实在是太白作这一首诗的动机。太白这时贬居在夜郎,正在想法子求人援助。这回他又请求韦太守“勿弃贾生才。”小畑薰良先生偏把他的真正意思给漏掉了;我怕太白知道了,许有点不愿意罢?

译者还有一个地方太滥用他的自由了。一首绝句的要害就在三、四两句。对于这两句,译者应当格外小心,不要损伤了原作的意味。但是小畑薰良先生常常把它们的次序颠倒过来了。结果,不用说了,英文也许很流利,但是李太白又给挤掉了。谈到这里,我觉得小畑薰良先生的毛病,恐怕根本就在太用心写英文了。死气板脸的把英文写得和英、美人写的一样,到头读者也只看见英文,看不见别的了。

虽然小畑薰良先生这一本译诗,看来是一件很细心的工作,但是荒谬的错误依然不少。现在只稍微举几个例子。“石径”绝不当译作stony wall,“章台走马著金鞭”的“著”绝不当译作lightly carried,“风流”绝不能译作wind and stream,“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席”也绝不能译作pillow,“青春几何时”怎能译作Green Spring and what time呢?扬州的“扬”从“手”,不是杨柳的“杨”,但是他把扬州译成了willow valley。《月下独酌》里“圣贤既已饮”译作Both the sages and the wise were drunkers,错了。应该依韦雷的译法——of saint and sage I have long quaffed deep,才对了。考证不正确的例子也有几个。“借问卢耽鹤”卢是姓,耽是名字,译者把“耽鹤”两个字当作名字了。紫微本是星的名字。紫微宫就是未央宫,不能译为imperialpalace of purple。郁金本是一种草,用郁金的汁水酿成的酒名郁金香。所以“兰陵美酒郁金香”译作The delicious wine of Lanling is of golden hue and flavorous,也不妥当。但是,最大的笑话恐怕是《白纻辞》了。这个错儿同Ezra Pound的错儿差不多。Pound把两首诗抟作一首,把第二首的题目也给抟到正文里去了。小畑薰良先生把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割了来,硬接在第一首的尾巴上。

我虽然把小畑薰良先生的错儿整套的都给搬出来了,但是我希望读者不要误会我只看见小畑薰良先生的错处,不看见他的好处。开章明义我就讲了这本翻译大体上看来是一件很精密,很有价值的工作。一件翻译的作品,也许旁人都以为很好,可是叫原著的作者看了,准是不满意的,叫作者本国的人看了,满意的许有,但是一定不多。Fitzgerald译的Rubaiyat在英文读者的眼里,不成问题,是译品中的杰作,如果让一个波斯人看了,也许就要摇头了。再要让莪默自己看了,定要跳起来嚷道:“牛头不对马嘴!”但是翻译当然不是为原著的作者看的,也不是为懂原著的人看的,翻译毕竟是翻译,同原著当然是没有比较的。一件译品要在懂原著的人面前讨好,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假使小畑薰良先生的这一个译本放在我眼前,我马上就看出了这许多的破绽来,那我不过是同一般懂原文的人一样的不近人情。我盼望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不要上了我的当。

翻译中国诗在西方是一件新的工作(最早的英译在一八八八年),用自由体译中国诗,年代尤其晚。据我所知道的,小畑薰良先生是第四个人用自由体译中国诗。所以这种工作还在尝试期中。在尝试期中,我们不应当期望绝对的成功,只能讲相对的满意。可惜限于篇幅,我不能把韦雷、陆威尔的译本录一点下来,同小畑薰良先生的作一个比较。因为要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小畑薰良先生的翻译同陆威尔比,要高明得多,同韦雷比,超过这位英国人的地方也不少。这样讲来,小畑薰良先生译的《李白诗集》在同类性质的译本里,所占的位置很高了。再想起他是从第一种外国文字译到第二种外国文字,那么他的成绩更有叫人钦佩的价值了。

(本篇原载于1926年6月3日《北平晨报》副刊。)

神话篇

姜嫄履大人迹考

周初人传其先祖感生之故事曰: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大雅·生民》)

武各家皆训迹,敏《尔雅》训拇,谓足大趾,然“武敏”双声,疑系连语,总谓足迹耳。歆各家多读为欣,训喜,疑字本作喜,祀子喜止四字为韵。“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弗读为祓,毛、郑皆以为祀郊禖之祭,《御览》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周本姜嫄,游门必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门必宫即禖宫,说与毛、郑同。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息也,至确。盖舞华而相携止息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论衡·吉验篇》:

后稷之时,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衣,坐息帝喾之外,有妊。

此说当有所本。帝喾与衣,说并详后,其云“坐息帝喾之处”,则与《诗》“攸介攸止”合,此可证息为与帝同息,犹前此之舞亦与帝同舞也。

关于履迹事,汉人尚有一异说,亦可注意。《尔雅·释训》“履帝武敏”,《释文》引舍人本敏作畝,注云:

古者姜嫄履天帝之迹于畎畝之中,而生后稷。

如舍人说,则“履帝武敏歆”为“践帝之迹于畎畝之中而欣喜”,于文略嫌晦涩,似仍不若以“武敏”为连语,义较明畅。然畎畝与后稷之关系则至明显,舍人此说,要亦不为无因。窃意履迹确系在畎畝中,但不必破敏字为畝耳。此可以畤之沿革及形制证之。

《史记·封禅书》言“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下即历叙秦以来所作诸畤,计有:

秦襄公作西畤,祭白帝;

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白当为青,详下。)

宣公作密畤,祭青帝;

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献公作畦畤,祭白帝;

汉高祖作北畤,祭黑帝。

是畤本社稷之变相,盖稷出于社,畤又出于稷也。《史记》又曰: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雍东有好畤,皆废无祠。或曰自古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时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