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管理要读心理学
1667200000021

第21章 激励中的心理学——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8)

这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工作丰富化对一位本来从事单一工种的工人来说就是一项挑战。某公司的每位工人原本只负责流水线上的一项工作,他们由于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成果而显得无精打采。后来老板采取六人至八人一组的方法,让每一位工人有机会从头至尾完成一件成品,体会从开始的毛坯到最后成品的成就感,工作效率因而提高了两到三倍。工人们调换工种,有助于掌握多项技能,也有助于他们寻找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对于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而言,他们更希望工作能够提供使用自己技术和能力的机会。

树立各种各样的目标可以使工作更富于挑战性。挑战性过低令人厌烦,挑战性太强会使人产生挫折和失败感,中等程度的挑战性应该比较合适。工作如果具有挑战性,会激发起员工对工作的兴趣。他会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为乐而不是以此为苦,一正一反就是天壤之别。你可能上班时间心不在焉,下班时眼睛都睁不开了,步履沉重,精疲力竭,回到家里感觉昏昏沉沉,但此时要是有人找你来玩篮球,你可能会马上变得精神百倍,在球场里拼杀几个小时也不觉厌倦,这便是苦与乐的区别。如果员工喜欢他的工作,就像喜欢打牌、玩电脑游戏一样,那么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都不会是问题。对于这样的员工来说,加班已经不是苦差,而是一件乐事。一旦乐在其中,什么事都会被做好。

◎“工作轮换”式激励

工作轮换,是指员工觉得一项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把员工调换到水平层次相近的另一岗位上去。工作轮换可以使员工免受工作枯燥之苦,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员工而言,他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更深刻地理解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的整体活动安排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公司而言,可以挖掘员工的潜力,并在适应变革、填补职位空缺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工作丰富化”式激励

工作丰富化主要是指对于工作内容的纵向扩展。让员工能从事一件独立而有完整性的任务,增强员工的责任,把各项任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更完整的任务。让员工独自负责,可以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觉得自己很重要,工作也是举足轻重,让员工负有更多的责任,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管理人员、具有更多地了解自己工作绩效的机会,这样,他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而无须领导加以提醒。

◎培训式激励

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员工,无论他多么能干,他的技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陈旧过时。激烈的竞争、迅猛的技术变革、员工对未来发展的预期都要求管理者增加培训投资。

工程师要学习最新的电子、通讯技术,管理人员要学习如何适应员工知识化、业务技术化的趋势,办公人员要学习使用计算机,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在团队中工作。每一个人都在接受培训,成千上万的公司都在加大公司的培训投入。

培训员工的技能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

技术技能是培训中最重要的方面。二十多年以前,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台式计算机为何物,但现在PC机、互联网已经风靡全世界,电脑已成为现代化办公不可缺少的工具。十多年前,移动电话在中国还是稀罕物儿,但现在移动办公也是商场的制胜法宝。技术的飞速进步迫使技术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储备,管理人员更新自己使用的技术装备。

人际技能是指员工与同事、上司相处的能力。这些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有人与生俱来,有人需要学习培训得来。由于现代化企业更加强调工作中的团队精神,所以,这种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国公司的普及,同一团队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越来越多,如何认识彼此的这种差异,让员工们和谐共处,也是一个培训的课题。

在IBM德国公司,培训是企业生存延续的法宝。从一家生产性公司转变为一家提供服务的公司。IBM德国公司极好地贯彻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在1990年,IBM德国公司为员工培训花费了2.7亿马克,平均每个员工“接受教育”13天。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培训,才能让员工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跟上节奏。

§§§第11节如何让激励真正产生作用(三)

——最佳激励组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此时此地的主导需要和彼时彼地并不见得相同,同一种激励手段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会相同。不同类型的员工必须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按照工作业绩进行分类激励

根据工作业绩,可以把员工分为出类拔萃者、业绩平平者和中间阶层。

出类拔萃者,说明此人能力极强,而且他当前从事的领域比较拿手,他已经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现代的公司企业,评先进已经很少听说,先进更多的是在国企机关里才有的一个称呼。对于出类拔萃者,奖金、加薪、晋升等等都是常见的选择,笔记本电脑、车、房的配备,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多的休假,多种手段都可以运用,而且这对业绩平平者和中间阶层也是一个不小的鞭策。

业绩平平者和中间阶层,只要员工素质不是特别低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尚短,他们尚未掌握该工作的基本技能;二是他们压根儿不适合此项工作。比方说,让一个天性沉静、好钻研的人去搞公司的公关宣传,或是让一个纯文科出身的人去负责产品研发。对于第一种情况,必须加强培训,给员工更多自我锻炼实践的机会。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就需要征求员工的意见,与员工进行协商,员工在从事该工作的时候是否会获得成就感?是否感到了挑战性?是否激发了他自身的兴趣等等。要尊重员工自身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倘若员工与工作的种类确实不匹配,应及早加以更换。

◎按照年龄和性别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

按年龄员工一般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由于年纪差异,不同年龄段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会有所不同。青年人敢想敢干,有冲劲,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困难和权威。但他们经验阅历较浅,性格相对而言浮躁、冲动的成分较多,还不够成熟。老年人则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处事沉稳老练踏实,见多识广,社会关系广泛。但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保守,开拓创新不足。中年员工一般地位较高,他们身上集中了青年和老年的优点,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黄金阶段,一般都追求事业的更大发展。

(一)针对青年人的措施

对于青年人,应当针对他们勇于开拓、兴趣广泛、精力充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首先,青年人的经济基础一般而言都比较薄弱,所以,优厚的薪水、良好的福利对于青年人有着巨大的诱惑与激励作用:对于企业的青年员工,高薪是一条挽留人才的很好手段。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提供行业领先的薪水和福利是值得的,因为公司的长远未来便依赖于他们。

其次,青年员工一般不畏困难,敢于啃硬骨头,而且有开拓性。对此公司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把那些需要超人意志和体力、需要开拓创新精神的工作交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放手发挥,并辅之以可观的奖金,来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内在潜力。

第三,青年员工爱好广泛,求知欲望较强。除了薪水之外,他们更希望能够学到东西增进自己的工作技能,青年人的未来时间还长,他们一般情况下都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中的发展机会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如果别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跳槽,这会让他们本来所在的公司遭受巨大损失。花费了很多金钱和精力,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台湾环隆重企业集团创始人蔡长汀,对这种情况有他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每当他看到自己认准并确有才干的人要离开时,就说:“别走了,留在环隆重,我给资金,你自己干,成功了企业归你,失败了算是我出的培训费。”结果本来想走的也不走了,企业内部的潜力被最大地激发了出来。环隆重的员工看到自己光明的前途,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便会有所成就,无不全力以赴。蔡长汀的这种高尚的人格,无私的事业追求,也给员工们树立了好榜样,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环隆重1990年的年营业收入净额高达14亿元新台币。

第四,应当尽量使青年员工调动起对工作的兴趣。青年人一般而言耐心不足,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想办法把要做的工作安排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此激发员工的兴趣和工作精神:否则,员工们会觉得枯燥无味,影响工作效率;一个年轻人是不会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单调的工作方法和环境,管理者必须努力地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长久不衰。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追求目标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日本吸引年轻员工号称有三大法宝,“高工资、较多休息日和优厚的福利”。对于青年员工的福利,公司应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安排年轻员工居住二人、三人甚至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对于渴望独立的青年人来讲,实在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解决员工的住宅问题是吸引员工的一大筹码,不可轻视。

(二)对于老年员工的激励

老年员工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正所谓“老马识途”。在生产领域,他们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年龄所引起的各种不足,他们对青年员工可以进行指导,实行“传、帮、带”。虽然退出了生产第一线,他们仍然是企业生产技术的骨干、顾问、智囊团。

当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头脑的敏捷、动作的速度、记忆的准确性等方面都会呈现出衰老的迹象,但他们往往又不服老,爱面子要求更强。因此,在同老年员工谈话时,要注意老年员工爱面子的心理,要引导年轻人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照顾老年人。在对老年员工进行奖励时,不能像对青年员工那样“利”字当头,过分注重物质利益,也不可太张扬地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或许老年员工会想“把我当小孩子来表扬了”,会有被轻视的感觉。

“外企的工作压力大,年龄偏大的员工家庭负担较重,干劲自然比不上年轻人!”

“年龄大的人总是偏向保守,要他们在观念上有所突破,简直是缘木求鱼!”

“何必让年龄大的员工接受培训呢,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退休前几年,他们总是想过太平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得刻薄一点,他们只不过是坐以待‘币’。”

听到这样的言辞令人感到遗憾,在人力资源管理盛行的今天,持这些见解的人竟然比比皆是。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年龄大的从业人士居然也自暴自弃,认为这些见解不无道理。

对这个问题给与肯定答复的人,所持的理由往往是:年纪越大,其工作潜能及工作意愿越小,因此,他变成公司冗员的可能性越高。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见解。

不可否认,一般企事业多多少少都供养着一些干不了多少工作却拿高工资的“高龄”员工。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态,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本身的政策所导致。很多企业管理者固执地认为:年龄偏大会不堪重负,冲劲减小,遂将逾越某一年纪的员工划入冗员行列,不再加以培训,更别提委以重任;这样导致这些员工在失望之余、压力之下,除了力保其既得利益以外,也很难再有所作为。这些员工的表现更加“证实”了企业管理者的偏执想法,遂使企业变本加厉地视高龄的员工如草芥。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是:在这类企业里,年轻的接班人与年长的交班人之间有着特别明显的、甚至是十分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对所有员工士气的打击,也不言而喻。

国内的一些研究发现:在从业人员毕生的工作生涯之中,三十岁到四十多岁这一阶段的工作绩效是最高的,越过这个阶段,工作绩效将持续递减。这一论点证实了年龄偏大会不堪重负、冲劲减小的见解。但是,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从业人员工作绩效的巅峰状态是出现于五十岁到六十来岁,这类研究又证实了中国人所谓的“大器晚成”的说法。此外,尚有一类研究则指出,从业人员一生之中拥有两个工作绩效的高峰,一个是出现于三十几岁时,另一个则出现于五十几岁时。尽管以上各类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尚有可商榷之处,但综合这些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发现:工作绩效递减与年纪增大并无必然的联系。

根据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工作绩效递减与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因素至少包括:智慧、兴趣、需要、目标、上进心以及个性。智慧足以影响一个人对知识与技能的吸收能力与模仿能力;兴趣、需要、目标及上进心足以影响一个人追求理想时的激发力与鞭策力;个性足以影响一个人对变动的适应力。基于上述个人素质的差异,有的人在尚未正式迈入职业生涯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吃力的迹象,而各方面素质均高于常人的职员,即使是到了60岁,仍然会保持着一颗年轻人的心,有着年轻人的工作效率。

所以说,工作效率低并不一定是因年迈而起。至于如何减少当前企业内高龄员工工作绩效递减的状况,其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行“灵活的”退休制度,即实际的退休年龄是取决于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不与固定的年龄挂钩。例如,企业里有一位员工距离传统退休年龄(超过60岁)甚远,但工作效率极低(本人不到50岁),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在充分的心理辅导、就业辅导和适度的经济补偿之下鼓励其退休。至于超过传统退休年龄甚多的员工,哪怕已经70岁,只要他能维持一定的工作绩效,就应当持续被重用。

当然,这种加速冗员新陈代谢、促使年长而富有工作绩效的人得以充分发挥潜能的制度现在还只是一个设想,它的推行也会加重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负担,但它的好处将使这项负担显得微不足道。

◎按照个性类型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个性类型来设计激励措施。

(一)竞争型员工的激励

竞争型的员工在竞赛中表现特别活跃。要激励竞争性强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很清楚地把获胜的含义告诉他。他们需要各种形式的定额,需要有办法记录成绩,而竞赛则是最有效的方式。有一点经理必须明白,优秀的员工其本身已经具备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引导,可以塑造,但却是教不出来的,因而给予他们最佳的激励方式便是巧妙地挑起竞争者之间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