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去香港上大学
1675200000029

第29章 深入了解: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3)

细想一下,造成这股热潮的基本原因,还是香港高校本身的优势。香港是个中西教育理念结合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国际化的步伐更是明显: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仿,全球高薪招聘师资,以英语教学为主传授知识,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出国当交流生等。加上香港信息流通自由,图书馆资料丰富,科研经费相对丰裕,实验设备先进;我想,到目前为止,内地很难有高校可以相媲美。

当然,内地生源也让香港的大学十分感兴趣,香港近700万人口与内地13亿人口的选择基数不可相提并论。内地生源,加上香港高校的资源,在香港回归近10年两地关系更紧密融合的今天,两者交融互补,不是十分自然而又可以达到双赢吗?

2.托人走关系行不通

问:据悉,香港的大学并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招生指标,内地生报考香港大学要过几关:国家统一高考、学校面试和笔试。那么,你们招生的标准是什么?

答:香港高校对评判内地优秀学生可能有不同看法,就我几年来内地招生的经验看,我依然认为,高考分数是很重要的指标。

到目前为止,内地还没有哪种选拔方法比全国高考更公平。为什么你就能肯定,在短短不到半小时的面试里,就能完全颠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十几年的学习成果呢?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最近在媒体上撰文介绍,牛津等英国大学是用数天时间观察了解学生分数之外的长处;而哈佛等美国大学则是通过长期与中学联系,加上严格的学校推荐与自我表述,来了解学生考分之外的长处。而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这点,因此高考分数就是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招到好学生并非只是招“高分”,高考分数只能是“入门线”。要拿到香港高校的“入场券”,还需要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量。这是香港在高考成绩外还要增加面试和英文笔试的原因。

看重分数,不唯分数,是香港高校的基本招生原则。考分之外,香港高校还希望学生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

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

在清华大学的高皓看来,香港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有很大不同。(本文在网上有多处帖子,如BBS水木清华站http://www.smth.org/。)

(1)教学语言:香港高校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其英语教学和内地又完全不同。他们没有教材,都是外籍教师。老师会发很多材料,基本上不教词汇和语法,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用英语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英语考试也和内地高校有很大区别,考试形式很新鲜。除了一般的读写试题外,听说占了很大比重,几十名学生在一个语音室里把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用英语说出来,录在磁带上。

(2)学习方式:在内地以老师讲授为主,在香港则以自学为主,更加强调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类似teamwork(团队练习)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多。

(3)管理制度:由于香港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因此基本上没有“班”的概念,也没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之类的管理人员。

(4)生活条件:自助式公寓方便舒适。如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宿舍有两人间也有单人间,每两间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淋浴间,每间宿舍都安有空调。每层楼有公共活动室,内有冰箱、煤气炉、微波炉等。而每个宿舍楼设有自习室、电脑室、活动室、会客室等,顶楼还设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一应俱全,采取自助形式。

看看天津三个女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城市快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记者刘晓艳、实习生高福美)。

天津一中的孙婧巍以666的高分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且是天津仅有的3个全额50万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谈起当初选择去香港读书,这个文静的女孩说:“这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很冒险的投资。”

起初孙婧巍的目标仅仅想在高考中有个好成绩,将来可以到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北大或清华读书。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她萌生了去香港读大学的念头。高一暑假,孙婧巍因为成绩优异被选送参加香港科大的全国“数学之星”夏令营活动,并在那次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在这次夏令营中,她不但学习上有一次较大的飞跃,而且香港的学术氛围与干净环境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时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并不很坚定,也只是偶尔憧憬罢了。直到高三上学期,英语老师对同学们说,从去年开始香港很多大学在天津有计划招生了。而且去年有位一中学姐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50万元。

从那之后,她想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为此,课业之余,她经常上网去查找关于申请香港学校的各种手续,并在那时开始就锁定了3所学校——港大、香港中大以及香港科大。

高考一结束,孙婧巍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冒一次险。她在高考的志愿卡上放弃了北大、清华,而第一志愿选择了香港中大,第二志愿选择了香港城大,余下的志愿她没有填报。谈起当初的选择,她说:“这个决定虽然冒险,但起码能给自己一次机会。即使拿不到奖学金,我也不会后悔。”

现在,为去香港做准备,孙婧巍先是学了一个多月口语,又考取了驾照,信心十足地准备赴港。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笑着说:“刚上高一时我还因为想家哭鼻子呢,不过我现在已经大了3岁,况且还有那么多同学做伴呢。”

天津的王荆璞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21分,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和孙婧巍一样只填报了香港两所高校,最终她特被香港中大录取,但没有奖学金。但不同于孙婧巍的顺利,用王荆璞的话说,在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的选择上,她一直很矛盾。

王荆璞的平时成绩在学校基本能保持前10名以内。但申请香港的学校,她也冒着得不到奖学金的风险。说到那段特别矛盾的时间,王荆璞说,现在才发现作出一个比较大的选择原来这么难。虽然家里并没给她任何压力,但自己这么大了,很多事情需要考虑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学费问题,自己并不知道家里的状况,而且50万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此外,自己的分数并不低,而且如果去复旦大学,她还有自主招生资格。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不停地在复旦与香港高校之间衡量着。最后她想:“既然要选择远一点的学校,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她最终选择了香港,但没有获得奖学金。即使如此,王荆璞笑着对记者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来香港读书。至于学费的事,我想更能激发我好好学习,争取多拿几项奖学金。”

宋君代与王荆璞是同桌。她以63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香港城大在津招生的最高分,并获得了城大24万元全额奖学金。在选择城大的同时,她放弃了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资格。

这个成长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的女孩,在谈到申请香港学校的过程时说,妈妈功劳很大。因为她妈妈是南开大学教授,所以对香港那边的大学情况比较了解,并留意这方面的状况。

在确定去香港读书这个计划到最后拿到城大的录取通知书,妈妈“功不可没”。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顺利的过程。成绩出来后,她也面临着抉择。除了一直想去的香港以外,还有一个便是上海交大,因为有自主招生的机会,所以去交大肯定没问题。

但在报志愿的前一天,宋君代还是选择了香港城大,一是因为可以拿到奖学金;二是对她来说,那里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看看吉林两个男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新文化报》2006年7月16日报道(记者孙淼),该省实验中学有两名学生首次考入香港科技大学。这两名学生一个叫刘泽汀,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40万元港币全额奖学金;一个叫郝彤,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30万元港币奖学金。据实验中学杨晓雷副校长介绍,刘泽汀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郝彤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不过,8月26日他们都将成为香港科大的学生。

1.良好师资吸引我。一边是清华,一边是香港科大,刘泽汀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呢?“其实清华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标。我选择香港科大,是因为那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平台,教师都是博士,学校实行全英语授课,教材是美国主流院校教材,这些对我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不过,我开学前一定会去清华看看。”

2.打电话就是考试。刘泽汀说报考香港科大是一个偶然,“4月20日,我和一位深圳的朋友在网上聊天,当时我已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但他告诉我可申请报考香港科大。我就详细查了香港科大的资料,之后就断定,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刘泽汀说,他备齐资料寄出后,香港科大瞿老师就打来电话,问了他很多不着边的问题,后来才知道这是电话面试。之后瞿老师又和他父亲聊,最后通知他5月4日到广州面试。5月4日他坐飞机去了广州,面试时瞿老师曾直白地告诉他,别抱太大希望。刘泽汀说他当时没什么压力,因为面试的都是各地精英,通过了自然好,过不去也没啥损失。

3.“镇”住面试老师。“面试老师问我的问题连清华毕业生都没答上:飞机怎么飞起来的?飞行中如何保持稳定?”刘泽汀说,用英语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这个问题涉及很多专有名词。因为他对英语感兴趣,所以平时背诵了很多这类单词,加上坐飞机来时仔细观察了飞行中机翼的变化。刘泽汀答完时,三名考官都很吃惊,“看来我把他们镇住了”。

“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为什么不去香港发展?那里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的话说出了一些学生家长的心里话。2006年是内地学生到香港读大学的第8个年头,并在泉州带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热潮。而在穿梭于粤港间广九直通车上的泉州学子眼里,香港代表了高收入、高就业率、精彩的大学生活,还有走向世界的筹码。可以说,这四大优势正是香港高校最吸引内地学生的地方。

1.身处香港窥见全球。香港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大三学生骆雯,从今年开始前往美国做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个泉州女孩的人生,正慢慢显露出更多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三年前她选择报考香港高校。2003年时,香港8所高校开始有资格在内地招生。她可以算是泉州正式赴港的第一批人。如今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骆雯,在异国的阳光下微笑。保守估计,毕业后她的年薪将在1.4万港币以上。国际化教育是香港高校的一大法宝。

类似的实习和交流在香港高校非常普遍。骆雯只是香港高校生每年国际交流的万分之一。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深圳学生杜先杰,明年初将到新加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5个月,事务所和学校将为他提供工资和补助,并报销路费。杜先杰觉得,如果实习顺利,他毕业后便直接去那里工作。而温州来的夏倩也已争取到明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一学期交换学生的机会。

港大每年约有不少于10%(现已达到约2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香港中文大学则提供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给本科生。在这里,你有机会搭上180多所著名海内外学府的交流班车,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据中文大学对外合作处梁主任说,该校在2005—2006年度安排了占每年所招总人数55%的本科生,到全球23个国家参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动。城市大学的朱国斌老师说,学校各科系会为学生寻找本地、内地以及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等地著名企业的实习机会。香港高校和它的港口一样,表现出了高度的自由性和国际化。“自由港的地位使香港的大学能够保持高度的对外开放性。”这是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厦门大学的张亚群教授认为。

同样国际化的还有它的师资。香港中文大学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香港科技大学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知名院士。张亚群教授在另一个场合又说:“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这不仅保证了大学教学的高质量与多样性,也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大学的交流机会。”城大的朱国斌博士则认为,当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时,香港的大学早已身处世界舞台了。

2.香港是“中间路线”,将来更热门。用“得天独厚”四个字来形容香港丝毫不过分。这里气候适宜、文化相似、语言相通,不少泉州学子把香港称为“通往国际的中转站”。厦大资深教授张亚群说,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却害怕文化民俗障碍的内地学生眼里,香港是最合适的“中间路线”。

寻找内地生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契和点,在不少家长、学生看来,是香港高校的最大吸引力。儿子报名港大的谢先生说,“担心孩子不适应英国学校活跃的教学方式和生活环境,所以我想先送孩子去香港锻炼,再去英国学习。”据了解,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而用港大工商管理专业王颖君的话来说,全英文教学把学生与世界拉得更近。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先进文化渗透方面有天然优势。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还是成立不到20年的香港公开大学,所有课程都以英文讲授,这在与英美一流大学对话中占得先机。不少高校还选择了北美、欧洲最新的英文教材,为香港大学生们搭上国际班车加足了砝码。香港高校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些学商科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用安利、Esprit等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模拟营销。

“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说。

所以,虽然说香港的高校给的奖学金非常高,但并非所有内地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当然,香港永久居留权和良好的英语和工作氛围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见《竞报》)。

正是这种背景,2006年香港8所高校仅在内地招收1300余名学生,收到的申请却超过3万份,而港大的报名和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100:3。张亚群教授认为,香港冲击内地大学报名格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更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