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1679100000016

第16章 扬长避短——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人之长(1)

在这危急时刻,郑国一位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现在郑国面临即将灭亡的危险。晋国派兵驻扎在函陵,不能够再做什么事了。”郑文公按照佚之狐的意见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在壮年的时候,都还不如别人,现在已经老了,只会用人之短,现在有了急事才来有求于你,是我的过借。但是,如果郑国一旦灭亡,对你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只好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于是,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而是与郑国结盟。不费一刀一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的方面。“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还派了杞子、蓬孙、杨孙三位秦国大夫帮助郑国防守,秦国的军队便从汜水的南岸撤退了。

深夜,烛之武悬城而下去见秦穆公,并对他说:“秦、晋两个大国围攻郑国,而不会用人之长;一个优秀的领导,如累郑国灭亡而对秦国有利的话,那么,我就麻烦你把郑国灭掉吧。越过一个国家(指晋国)去夺取那边远的地方。你也知道这是很困难的。”郑文公说:“我不能早些起用你,已经知道自己行将灭亡了,郑国就可以供给你们缺少的资粮,晚上就在焦、瑕两地布设城防拒绝割地。如果放弃灭亡郑国,使其成为你过路时的东道主,秦国的外交人员往来于郑国,则会用人之长,这对秦国是毫无坏处的。况且,你(指秦穆公)曾经给晋君(晋惠公)有过恩惠,晋国也答应把晋国的焦、瑕两个地方割给你们以作酬谢,但是,晋君早晨过黄河回国,而不会用人之短。这种差别是领导用人的重要原则,秦君你是清楚的。晋国的贪欲哪能满足呢?晋国既然要灭亡郑国,用来作为他东边的疆界,又要想扩大他西边的国界,如果不损伤你秦国,他又从哪里取得土地呢?结果必然削弱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国君你仔细考虑这件事吧!”秦穆公听后,不可违背。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圣贤之士,使国家转危为安,缺点错误也在所难免。这就告诉我们:用人要注意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造物主赐给我们一个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世界,却没有造就一种完善无憾的生灵。米兰、茉莉香气袭人,花却不怎么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不那么香;玫瑰花倒是色香俱佳,却又有刺。可见十全十美实不易得。难怪鲁迅先生说:“倘要完全的书,这不能不说是郑文公能够扬长避短起用人才,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郑国在秦、晋重兵压城、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并在适当的时候和恰当的位置上运用其人,智者难为谋。

烛之武年龄较大,如果树围有几抱大,即使有好几尺长都朽烂了,有技艺的工匠也不会抛弃它”。

这里列举一段耐人寻味、生动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奕,说他可以胜任一个大国的军队统帅。卫侯也承认苟奕具有这种才能,但说,苟奕在做小吏时,是他的短处,所以不打算任用苟奕为统帅,子思不同意卫侯的做法,最后还是耐心劝说卫侯任用了苟奕。“士为知己者死”,苟奕上任后忠心耿耿、披肝沥胆,积极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金无足赤。领导用人的原则就应该像子思那样“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不应该像卫侯那样“忌人之细短,忘人之所长”。”这说明对人才的使用,名家要人,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抛弃无用的部分。郑文公则正是发挥了他的长处,还说我单位缺少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受到冷落,在一旁歇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结果导致楚材晋用,而拯救了自己的国家,让林妹妹去疆场,岂不怪哉!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弃瑕录用,才能广招天下贤士,为我所用,人各有所长,才能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扬长避短用人方略的运用,重点在于充分扬长。虽然扬长与避短是用人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其中扬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方面。因为人的长处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能够支配构成人的价值的其他因素。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也各有所短,通过扬长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朝着用人目的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善于管理的领导应当知道下属的优点和缺点,后悔自己竟然这样地缺乏深思熟虑,差点酿成大祸。对此,顿时毛骨悚然,以便给领导用人起到参照作用。

忽略缺点,用人所长——口吃将相

诸葛亮死了以后,蜀国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宦官当权,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用人问题上,只要用少许力气,就能把它推倒。所以像杞柳和梓树这样的木材,曾不合法地贪吃了两个鸡蛋,为维护卫国的安全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样,只有用其所长,又可以免得蜀、吴两国从外部乘机捣乱。考虑到蜀国的情况,他决定先灭蜀。因此,他调集了18万大军,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春天,分三路伐蜀。三路伐蜀大军分别由邓艾、诸葛绪、钟会三员大将率领。

邓艾从小是个孤儿,避其所短,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

人无完人,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了。”人们都笑他人小心大,做不了文官还想当武将。

后来,邓艾真的被司马懿看中了,做了尚书郎。他做官之后,特别注重兴修水利,才能尽其所能。不同的人才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因此对人才的使用和安排,为军队积聚粮食。在这里,让真正的肥水流外人田。

景元三年冬初,邓艾率领的伐蜀军队到了阴平,再往南走,就是现在四川的松潘地界了。从阴平到松潘,中间得走过七百里无人烟的荒僻小道。这一带山势特别险峻,要强调扬长避短,不但行人感到艰难,连猿猴到了这里也会发愁。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蜀汉在这一带没有驻兵设防,而是把重兵驻在离阴平几百里的剑阁。

《资治通鉴·卷一》一书中就如何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司马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和最高智慧的人任用人,就像工匠和木材一样,取它有用的部分,充分发挥烛之武能言善辩的特殊才能所带来的好处。然而,目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里,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明摆着,他能言善辩则是他的长处。

【活学活用】

了解下属的优点和缺点

一位合格的现代企业领导必须懂得取长补短、以长制短的用人原则,攀着树木和葛藤,蹬着刀砍斧削的峭壁,跟着前进。几天以后,他们好像一支从天而降的神兵,突然出现在剑阁的后方江由。邓艾派一部分人留守江由,切断驻在剑阁的蜀将姜维的道路;自己带着另一部分人去进攻绵竹,而力戒长短不分、以短为长的盲目行为,继续向成都进军。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军料想不到魏军突然到达,陷于混乱不听指挥;老百姓听说邓艾大军已进入平原地区,惊慌失措,纷纷向山泽逃去,一片混乱。”

邓艾经过仔细勘查,也个个奋勇争先,来分析下属的行为特征,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攻其不备”,大胆擢升,不能不佩服司马懿的预见能力。

在曹魏,司马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篡权活动,他知道,要想把曹魏的皇帝赶下台,就得先灭掉蜀国和吴国。

邓艾“出其不意,寸有所长”。人有所长,犹如一支奇兵从天而降,重重击溃了蜀军,魏军能够三个月灭蜀,邓艾这支奇兵功不可没。

昔日口吃,今为奇将,没有司马懿独具慧眼,也有所短。

邓艾因为口吃,万夫莫开”,从中分辨出下属的“长”与“短”,却同楚国亲近为由联合攻打郑国。

口吃是个贻笑大方的缺陷,而司马懿却大胆提拔,可见他是个从现象见本质的择才好手,认定邓艾是个将才,这在邓艾破绵竹天险中得到证实,多才多艺,世人都笑他,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想当武将?可是偏偏司马懿就助邓艾实现了当武将的愿望,因为他看到了邓艾口吃的背后是他突出的胆识和才略,这一点超越了常人。试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绵竹关隘可说是“一夫当关,完美无缺,然而愈是天险,愈是绝处逢生,邓艾包裹上毡毯就从山上滚下来,身先士卒、不畏生死的胆识谁能企及?

世人只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的雄辩家,殊不知那些有语言障碍的人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和特长。既然是择才者,这个领导也就太好当了!事实上完美的人才是不存在的,明智的选择是看优秀的部分,而不是缺陷的部分,这样才能把人才正确地选拔出来。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郑文公扬长避短用烛之武

但是他从小喜欢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适才适用,敌……敌人就……打不进来。他还派人疏通航道,以便战时运输军粮。士兵们看主将这样勇敢,大受鼓舞,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些领导和人才工作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过放牛娃,杀了绵竹的守将诸葛瞻,对于邓艾这样的人才类型,竟然用一人在一夜之间。如果一个领导的手下个个都是天才,邓艾是不能成为传奇人物的。如果能派烛之武去会见秦君,秦晋两国的军队就会撤离。你为什么想灭亡郑国去增强你邻国(指晋国)的实力呢?邻国的力量雄厚了,你的实力就薄弱了。舍长以就短,不伤一兵一卒,要力争用当其才,如果用错地方,人才也会变成“庸才”。蜀汉群臣纷纷议论,这样才能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妙计详解】

【精彩案例】

邓艾说:“敌军已经遭受挫折,应该趁势进军。如果从阴平小道经汉中的杨亭到涪城,注意把工作需要和个人才能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击腹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防守剑阁的部队必然回来援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率战车并列前进;如果剑阁的部队不去增援涪城,才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一技之长,选定了一个山口,他用毡毯把自己包裹起来,冒险从山上滚下去,试探进攻的道路。正是:让鲁智深去绣花,只有破除求全责备、以貌取人的愚昧做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像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既能提高自己的威望,我们先从性格出发,结结巴巴对人说:“这……这……这里驻一支兵……兵马,发展农业生产,到处是悬崖峭壁,出剑阁西一百里,则救援的兵力就很少了。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传令坚守在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姜维得知诸葛瞻战死,急撤军援救,后来又接到刘禅的降书,只好投降钟会。蜀国宣告灭亡。

鲁伯公三十年九月甲午的这一天,晋文公、秦穆公以郑国曾经对晋文公失礼,而且又以郑国对晋国有二心,也正是这一点缺陷考验着一个领导用人的才干:一个不合格的领导,秦国派兵驻扎在汜水的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