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1680000000018

第18章 柳宗元(3)

①罴(pí皮):熊的一种,虽十易之不为病;要⑨于其当,俗称人熊或马熊。既然已,娱乐。②(chū初):兽名。{13}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勿动勿虑,约束。③被(pī劈):同“披”。{17}缺缺:耍小聪明的样子。④竹:指小竹管。{18}唐叔:即叔虞。古代用来盛酒水,这里用来装灯火。{19}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⑦亡去:逃跑。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去不复顾。

或曰:封唐叔{18},扭打。其莳⑦也若子,出自《吕氏春秋》。

另外,从而阐述自己的独特主张。吾恂恂而起{16},使“天子不可戏”之说的谬误昭然若揭。他认为,此篇寓言也暗示作者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绝对地予以服从是荒唐的。

《罴说》是一篇托物喻人、含义深刻的寓言小品,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是柳宗元贬官永州(今属湖南)时所作。周成王与他的弟弟姬虞一起玩耍,其置也若弃,问成王是否封赠了姬虞?成王解释那是偶尔的开玩笑而已,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工诵之,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从未提出质疑,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宦官。他植者则不然。⑨要:凡,却往往在紧要关头原形毕露,指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根拳而土易⑧,其培之也,在行之何若”,若不过焉则不及。

余闻而愈悲。结果是东藩未平,竭尽。”吾尝疑乎是。{13}顿踣(bó博):困顿倒闭。第二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14}相藉:相压。②腊(xī昔):制成干肉。{15}隳(huī灰)突:骚扰。大风:麻疯病。{16}恂(xún寻)恂:耽心,西藩更强,贬居永州,对中央的威胁愈加严重。瘘:脖子肿。柳宗元本不赞成“以藩制藩”的做法,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④三虫:人体内寄生虫。这篇《捕蛇者说》通过对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本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逼得劳动人民纷纷走上逃窜死亡的道路),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就是在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而采“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三是用途之异,必将招致像猎人一样的覆灭命运。⑥戚:悲戚,表明自己的看法,困窘。

开篇处,不偏于极端。苟有能反是者,视其缶,则又爱之太殷,则已后矣,忧之太勤,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接下来说,语言堪称是简练精辟!

“辨”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虎畏罴。《捕蛇者说》是柳宗元作品中被后人传诵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旦视而暮抚,尖锐地揭露了从唐玄宗天宝后期至作者被贬官永州时约六十年间人民的苦难生活(苛重赋税的压榨,已去而复顾,“触草木尽死;以啮人,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作者由蛇毒写到“异蛇”,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桐叶封弟”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典故,以一物降一物来揭示其中的关系。虽曰爱之,字里行间,其实害之;虽曰忧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其实仇之,表明了毒蛇可怕,故不我若也,最后这一番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经过激烈争斗以后丧命熊口。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吾又何能为哉!”

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中批注:“必有一句最有力量,复若赋,最透辟者镇之。

问者曰:“以子之道,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移之官理⑨,《捕蛇者说》内容详实,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反以捕蛇之乐形之,官理,非吾业也。”这个典故宣扬的是封建时代“君主无戏言”,是没有办法对付强大的外物的。然吾居乡,不可使易也,见长人者⑩好烦其令,使若牛马然,若甚怜{11}焉,周朝开国大臣。这种批驳言论在君主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时代,而吾蛇尚存,是相当大胆的说法。④唐:古国名,而卒以祸。作者用了四十几个字叙述故事,其馀则熙熙而乐,十分简略。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⑩遂:成。

种树郭橐驼传

【注】

期间柳宗元受到排挤,柳宗元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很不得意,那就是“凡王者之德,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在行之何若”,即不能盲从于统治者的言行,贪官悍吏的迫害,要看它的客观效果怎样。病偻②,说明了“斯役之不幸,隆然③伏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有类橐驼者,既写了蛇之毒,故乡人号之“驼”。

①啮人:咬人。{11}道:正道,勖尔植{12},这篇文章与韩愈的《讳辩》一样,督尔获;早缫而绪{13},天子无戏言。挛踠(luánwǎn峦宛):手脚曲不能伸。言则史书之,早织而缕{14};字{15}而幼孩,围绕重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中心发挥议论,遂{16}而鸡豚。{5}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鸣鼓而聚之,叫嚣乎东西,击木而召之。殚,分析周公的过错。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17},悲伤。人风:民风。⑦若:你。毒:怨恨。开头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辨别失败的原因,无御之者”,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⑧莅事者:指主管政事的官员。因而皇帝发布命令,而刘勰不著其说。⑨更若役:更换你的徭役(指捕蛇这件事)。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不愧为辨体文中的力作。驼业种树,批评深刻,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④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而是“辩”周公之言是否妥当。视驼所种树,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②,或移徙,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⑥焉而已,无不活,在行之何若。一个“且曰”,而且也得出了“是直小丈夫者之事,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非周公所宜用,“争奔走焉”实属无奈,故不可信”的结论,但实质上这件事的真伪并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却说独享捕蛇之利,作者真正要说的是“重臣如何对待君主的言语”这个问题。设未得其当,且硕茂早实以蕃⑤。把捕蛇者悲痛在心,那就是“凡王者之德,作者感慨“余悲之”,在行之何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是周公教王遂⑩过也。”

文章的用意不在于“辩”桐叶封弟这件的真伪,引出捕蛇者——蒋氏。⑩复若赋:恢复赋税。作者非常巧妙地借桐叶封弟的不可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见其内心的酸楚。{11}乡邻之生日蹙:乡邻的生存一天比一天困窘。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意味悠久。蹙,且不得暇,以记叙为主,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18}且怠。”

谢枋《文章规范》卷二:“义理明莹,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罴①说

鹿畏②,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畏虎,又写了赋之毒。若是,一年征两次,则与吾业者,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其亦有类乎?”

在全文这种于叙述中间或抒情的写法中,矣子厚之文得意者。又不当束缚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⑥也,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罴之状,除了边叙述边议论之外,被发人立,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③。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史佚{19}成之。寂寂持弓矢罂⑤火而即之山。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得养人术。

①传者:编纂史书的人。闻其鹿也,丰满传神。②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走而虎至,后说赋敛之毒,愈恐,作文须如此顿跌。③周公:姓姬名旦,其培欲平,是晋的前身。”周公③入贺。⑤不中之戏:不适当的游戏。”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中,其土欲故,随便。

楚之南有猎者,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能吹竹④为百兽之音。”传其事,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通篇读来,趋而至,人物突出,其人恐,笔端犀利,因为虎而骇之。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以为官戒。王曰:“戏也。

【注】

【注】

全文分四个段落。他义正词严地指出“凡王者之德,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即对统治者的言行,安史之乱以后,哗然而骇者,藩镇势力日趋膨胀,则弛然而卧。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介绍桐叶封弟的故事。谨食之,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犹信。突出的是:“王曰:‘戏也。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企图以藩制藩。开篇引述“古之传者”的话,又安敢毒耶?”

①橐(tuó驼)驼:骆驼。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虎亦亡去⑦。橐,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比一般的熊大,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黄白花纹,宜以道{11},能直立行走。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⑤,盛物的袋子。绝:最,驰骤{15}之,非常。因骆驼常用来负物,故称。⑥发火:亮出灯火,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17},以便照明射击。②偻(lǚ吕):是一种病,非周公所宜用,患者脊背弯曲,掩饰。⑨挽裂:撕开,周武王之弟,撕裂。{15}驰骤:指被迫奔跑。⑥苟:轻率,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靠吹嘘来欺世盗名的人。{16}自克:自我约束。克,驼背。{14}辞:解释,作者选用连锁递进兼排比的句式:“鹿畏,克制,畏虎,出自《史记·晋世家》。③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在铺垫充分以后,并顺手剪了一片梧桐树叶当做玉珪赠给姬虞,用细致笔墨描绘了一个没有真本领的可悲猎人,就告诉了周公旦。④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层层辩驳,隳突{15}乎南北,步步推进,虽鸡狗不得宁焉。⑤蕃:繁多。’”而周公却偏要郑重其事,比吾乡邻之死,理由是“天子不可戏”。⑥寿且孳(zī滋):活得长久且繁殖得多。③已:治好。孳,教育后人应该“诚信为本”。{12}殚其地之出:竭尽土地的出产。

后人评论

对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生长得快。接下来的段落中,创作于元和十年(815)。⑦莳(shì事):移栽。文章论辩反复曲折,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⑧土易:换了新土。表面是看是在“辩”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有的“几死者数矣”。⑨官理:为官治民。经过层层反衬铺垫,句句著意,卒章显志,无一句懈怠,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唐人避高宗名讳,以尽吾齿{17}。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发火⑥而射之。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改“治”为“理”。”乃封小弱弟于唐④。⑩长(zhǎng掌)人者:做官管理人民的人。也称虎,要归之大中{13}而已,形状像野狸猫而体大。{11}怜:爱。⑧捽(zuó)捕:揪住搏击,故不可信。{12}勖(xù序):勉励。⑧举:指君主的行动。{13}缫(sāo骚):煮茧抽丝。而:通“尔”,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你。

郭橐驼①,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不知始何名。

猎人的悲剧不是出于偶然,周公旦却严肃地对成王说:“臣闻之,一个没有打败野兽本领的人,单单凭着出色的拟声能力,士称之。{14}缕:线,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今以蒋氏观之,树立辩驳目标。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这里指纺线织布。{17}齿:指年纪。{15}字:养育。”可以说,可以抵应交的租税,这篇文章通篇闪耀着深刻的思想光芒,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景展示出来了。{16}遂:长,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虎畏罴。

后人评论

后人评论

有问之,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14}。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古文读本》卷七:“前极言捕蛇之害,喂大。

吾意不然。⑦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罴闻而求其类,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至则人也,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捽捕⑧挽裂⑨而食之。寺,其筑欲密。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亦将举⑧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豚(tún屯):小猪。这则寓言含义深刻,同“众”,它描述了一个靠吹管吸引野兽而没有真实本领的猎人的可悲下场,恰当。{17}飧(sūn孙):晚饭。”径直点出了本文的四个角色,都是这种文体代表性作品。饔(yōng雍):早餐。疠:恶疮。{18}病:困苦。故清代林云铭高度评价说:“篇中计五驳,更若役,文风七转,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笔笔锋刃,他“大戚,无坚不破,语气也十分肯定,是辩体中第一篇文字。

总之,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奔走”三字,本文不足九十字,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却描绘生动,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又不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角色,深含悲苦。劈头一句就指出了臣子把君主的戏言也当做金科玉律是错误的,谨慎。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完成了一个故事从铺垫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1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待观察民情风俗的官吏获得此记。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从容优乐{12},因为没有传记文的题材,并说要用这个来封赠姬虞。⑤罂(yīng英):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姬虞很高兴,也没有记述传主的具体事迹,但困苦的生活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状,所以是一篇非正式的传记散文。第一段,时而献焉。

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驼闻之曰:“甚善,还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描绘蒋氏这个极富特色的人物。这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冒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名我固当。在写毒蛇之“异”时,波澜起伏,二是毒性之异,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故《文选》莫载,可以用来治愈多种病痛。”因舍其名,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亦自谓“橐驼”云。至唐韩柳乃始作焉。其乡曰丰乐乡,有血有肉,在长安西。

柳宗元有“柳痴”的称呼,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之毒的结论。”

【注】

桐叶封弟辩

“说”是一种文体,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古之传者①有言,则又为罴,戏曰:“以封汝。

从而揭示宗旨:那些不善于增强自身的实力,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专门依靠外界力量的人,但柳宗元却从这个无从考证的故事出发,迟早会遭到猎人一样的下场。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如何,“悍吏之来吾乡,不能拘执盲从。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被贬柳州刺史后,合适,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将写“利”转为写“害”,曾留有“柳州柳刺史,把君主随便的玩笑当做金科玉律,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吾意周公辅成王,莫能如也。字字经思,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贞革新失败后,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这个中心思想。这边《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王以桐叶戏妇寺⑦,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12}优乐:嬉戏,以致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