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1680000000024

第24章 柳宗元(9)

①坻(chí池):水中高地。②嵁(kān堪):不平坦的山岩。③佁(chì翅):痴呆的样子。④俶(chù触)尔:灵动的样子。⑤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⑥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因罪被贬永州,与柳宗元交好。龚右:有版本作龚古,生平不详。

本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06),后人又称为《小石潭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美妙景色,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人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柳宗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此后,作者便开始工笔描绘,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尤其是对潭中游鱼的描绘,虽只寥寥几句,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手法,令人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主要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进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犬牙相错,凸凹不平。

紧接着,“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令人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极富艺术感染力。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毕竟快乐是暂时的,而凄怆是长久的。面对这种原始的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转变。

后人评论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古文读本》:“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袁家渴记

由冉溪①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②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③。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④,间厕⑤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樟、柚⑥,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⑦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⑧众草,纷红骇绿⑨,蓊葧⑩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11},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12}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

①冉溪:潇水的支流,在永州近郊。②楚、越:指永州一带。楚,今湖南湖北。越,故称五岭之南。③南馆高嶂:指袁家渴(hè贺)上游发源处的高山。百家濑:水名,即今天的百家渡。④渚:水中小洲。⑤间厕:交错夹杂。⑥楠、石楠、楩(pián骈)、槠(zhū朱):树名,都是制作器物的好材料。⑦(jiāogé交革):交错纠缠貌。⑧掩苒:指草在风中翻动摇摆。⑨纷红骇绿:红花绿叶皆纷乱摇动,好像吃惊似的。⑩蓊葧:浓郁。{11}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12}不敢专:不敢独自享受。

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从潇水西岸的朝阳岩乘小舟逆水而上芜江,途中经过袁家渴。他发现袁家渴是“永中幽丽奇处”之一,遂作《袁家渴记》。《袁家渴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五篇,是一篇山水游记美文,是作者借山水以自叹。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一种心境,自己的才华无量,却不受重用,表达的是作者愿意为国家效劳,尽一份自己的力。

本文先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各个方向山水如画,“皆永中幽丽奇处也”。而后通过宾主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突现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袁家渴的景物。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参差错落,色彩斑驳。

作为一篇山水游记,《袁家渴记》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文章中诗情和画意的和谐统一。柳宗元可谓是写景高手,描绘景物细致入微,手法巧妙,比喻形象。如“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对树用摇动,对草用掩苒,对花卉用纷红骇绿,均是生动细致而传神,精妙而准确。可谓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

后人评论

孙琮:“读袁家渴一记,只如一幅小山水,色色画到。其间写水,便觉水有声;写山,便觉山有色;写树,便觉枝干扶疏;写草,便见花叶摇曳。真是流水飞花,俱成文章也。”

石渠记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②。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③,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之,青鲜环周⑤。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馀⑥,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⑦。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⑧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⑨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⑩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

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民桥其上:百姓在上面建桥。桥,架桥。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倍尺:二尺。④泓(hóng弘):凹石积水而成的水潭。⑤被:覆盖。鲜:苔藓。⑥纡馀:曲折伸延。纡,弯曲。⑦箭:小竹。庥:同“休”,休息。⑧酾(shī诗):分流,疏导(水道)。⑨累记:接连记述。⑩蠲(juān涓)渠:清洁石渠。蠲,通“涓”,使清洁。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取材范围已经十分有限,地理跨度小得不能再小,依然篇篇精致,韵味悠长,这《石渠记》就是一例。这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八篇山水游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之景比之永州山野中别处风物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水、木、石、风等类。但柳宗元却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石渠风光图。”无论恬静的民桥,幽然的渠水,昌蒲覆盖的石潭,上下飘浮的白鲦鱼,或是摇曳的树木、花卉,韵动崖谷的微风以及纡曲缓行的流水,都能紧扣石渠的特色落笔。从石渠的被发现到石渠诱人的景观,从对石渠的清理打扮到为之写记的留传后人的交代,都写得清晰明丽,妙趣无穷。文章语言流畅,令人百读而不厌。

文章构思新颖,写了石渠、石泓和小潭,这三个方面的景物虽然同在一个画面里,但是它们的特点却又各不相同。尤其是以似小曲的微观展示“风韵其心”的魅力,写泉上的石头树木花草和竹子,特别是侧重于风声的描绘上。风摇动着竹树的梢头,产生震撼崖谷经久不息的回响,由视觉转入听觉,给那些画图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种诗韵般的音乐美,令人有深幽穆静及如在目侧的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柳宗元以渠自喻,融情于景,爱渠及己,推己爱渠,从石渠天然之景,到整治石渠焕发其美,赋予石渠以人格化,不时给读者以心灵的感应和无穷的艺术享受,在“八记”中堪称别具一格。

后人评论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①,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②,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③。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④。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⑤,响若操琴。揭跣⑥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⑦十八九居之。交络⑧之流,触激⑨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⑩,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

①穷:毕,完成。②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③亘(gèn艮)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两涯:两岸,涯,水边。④若限阃(kǔn捆)奥: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⑤文:同“纹”,纹彩、花纹。⑥揭跣(qìxiǎn气显)而往:揭,把衣服拎起来。跣,光着脚。⑦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⑧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⑨触激:撞击,激悦。⑩翠羽之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翠绿色,十分美丽。

此文承接《石渠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全力倾注,饱蘸彩墨,着重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本篇独树一帜的景观,是古代山水游记中的骄子,与“永州八记”其他篇章一样,成为永葆魅力的佳作。

柳宗元在《石涧记》中,为我们画出了独具特色的石涧风景图,清新、秀丽、浓郁、厚重。发现石涧之后,连用六个“若”字来形容石涧,“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悠然、清丽、明朗的情味来。

涧以石名,景以石美,此文以层出叠见的比喻,直接描摹出涧石的情状,与小石潭底之石绝无雷同。还用水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侧面描写涧石的奇特。又连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罗床涧中,水流声响于其下,木石荫蔽于其上,此乐何极的情趣。

由于采用了多种比喻手段来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文章文字流畅,游路清晰,广泛使用对照、比喻、反问、烘托、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无论是“亘石为底”的涧底,“流若织文”的水流,还是作者“揭跣而往”的举动;无论是声出“床下”的“交络之流”,还是“均荫其上”的龙麟之石和“翠羽之木”,都让人觉得觉得洞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末段笔锋一转,而“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这两句话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难言的幽怨。柳宗元为什么能到这么美丽的山水之地?他并不是一个旅行家,而是被贬官至此,担任闲职,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只能整天寄情山水而已。

后人评论

孙琮:“《石涧记》一篇,另辟一个佳境。真是洞天之中,有无穷洞天;福地之内,有无穷福地。”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⑤偃仰⑥,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⑦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⑩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

①垠(yín银):边界。②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城垛,亦称女墙。③(lì丽):栋。④堡坞:小城堡,本文指堡坞状石头。⑤疏数:疏密。⑥偃仰:俯仰。⑦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⑧更(gēng耕):经历、经过。⑨伎:同“技”,技艺、长处。⑩傥:同“倘”,假如,或许。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现在过东风大桥到朝阳乡,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又名芝山。

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后半段借景抒情,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作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章段落十分简单,千万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后文议论和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索。文中着重描绘了小石城山记的五大“奇”景。一是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二是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三是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四是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其中,“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是写景的名句,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字里行间,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也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和愤懑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正如前人所说:“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后人评论

储欣:“总束永州诸山水记,千古绝调。”(《唐宋文举要》)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