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682000000020

第20章 沟通篇 取消孩子发言权,家中变成一言堂(4)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顶嘴的习惯,他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10多岁的孩子,有一种很特别的心理,既希望父母了解和关怀自己,又不愿意主动地向父母表述,不愿意父母用拥抱或其他方式接近自己。所以,和父母一起坐下来,严肃、认真地谈话,这是孩子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会让他们感到不自然,甚至是紧张、不安,反而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父母、不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而把自己的心封闭得更紧。

父母应该尝试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比如在外出游玩时、在共同用餐时、在和孩子一起锻炼或游戏时,把与孩子的交谈放在这种放松、随意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不给孩子平等权

孩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会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

与其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国界、阶级、种族、职业、性别、偏见等,但成人世界的不平等观很快会感染孩子。所以父母应该传授孩子真正的平等权,一种不以成绩、不以长相、不以家中财富作指标的平等。比如,有个小女孩本想帮父母洗碗,却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人生本来就有智愚之分,也有兴趣与品位不同之别,这些差异足以左右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但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跑不快的孩子也可以享受与人竞逐的快意;图画画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彩绘出他心中的天地。但是父母的否定与拒绝会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唯有平等的待遇,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孩子变得那么粗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才不至于在挫折中流失掉学习、生活的乐趣。父母平等地看待每个孩子,孩子方能学会平等地看待自己。

尊重孩子,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妈妈得知结果之后,对着溪凡嚷:“你就这么任性!平时,让你听英语你要做语文,让你练琴你要画画,就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可让你画画了,你又要看电视,总想按你自己的想法办。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儿童的隐私权(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不给孩子分享权

孩子有权把在学习中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所想的一切“报告”给成人,包括宇宙的变化、天地的迷惑、世界的困境,顶嘴,这叫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和各方面能力越来越强,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见解和观点,口语上不礼貌的表现对父母来说,开始要求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这正是孩子长大的标志,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帮助父母做点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

孩子是很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只要你给他这份权利。但是,我们有些家长把这项有趣的法宝早早地遗忘殆尽。分享应该是双向的,家长快乐的事也可以和孩子说一说。别说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孩子从不这样认为,他们以能分享家长的心事为荣,只要你给他们机会,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孩子会很乐于聆听。

让孩子分享控制权不是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孩子,自己做撒手父母,而是给孩子选择的空间,空间越大越好,也就是选项越多越好。所以,像大海一样包容孩子的过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过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分享要精心设置,要保证每一个分享都指向预期的结果。

不给孩子体验权

体验是孩子汲取智慧的泉源,体验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花园。但我们的父母、老师却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阻挠孩子体验世界。在自觉不自觉中我们剥夺了孩子与日月星辰、山川泥土肌肤相亲之权,就应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也剥夺了孩子感知生命的权利。所以尽管今天的孩子带着很多的知识来到学校,他们带来了对身边和遥远世界的广阔的视野认识,带来了大量的图像、事实和幻想,然而今天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越来越远离自然界。可是老师、家长应该明白,没有亲身体会,难以建构自己的一套智慧逻辑。所以,他开始有了独立意识,让我们把体验权还给孩子,告诉他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父母不听孩子解释而打了孩子,其结果是打击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以后孩子再也不会帮父母干活了。

新一代的父母们对民主的意识有足够的认识,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对待社会及工作问题上,人们常常能自动地应用民主概念。但在家庭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却时常暴露出潜在的家长意识,孩子向来都是很直接地用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认为孩子们年幼无知、体力缺乏、毫无经验,完全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并对他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因而严重剥夺了孩子的体验权。

不给孩子探索权

人究竟是如何长大的?是靠“探索”。人总是在各式各样的探索中找出自己的定位。然而父母的担忧、禁忌,却是妨碍孩子探索的最大的元凶,孩子的探索或许会因此而停止。所以孩子说我想知道鱼睡觉闭不闭眼睛,家里的灰尘为什么特别多,当孩子犯错时,蜜蜂是如何采蜜、筑巢、酿蜂蜜的,茶是怎么种、怎么采、怎么加工的……父母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也不要说这与他们的学习毫无关系。探索是顽皮的,父母应该给以容忍。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很自私的,打骂孩子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缓解自己的情绪,丝毫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探索是危险的,父母应该给予安全。太多的限制只会毁灭孩子的智慧,会妨碍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

有的父母认为,与孩子交流就是要坐下来认真地谈话。当孩子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时,父母没有去分析孩子的心理,适当地改变方式,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对待孩子,或怀疑孩子有什么事情向父母隐瞒,而要训斥、指责孩子。

父母往往独断专行、主观片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体味孩子的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位置便有了倾斜,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个体,因而也就有了探索的权利。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他的探索权。

不给孩子独立权

独立的孩子比较有主见、喜欢争论、不听使唤、常常特立独行,既有的成规不一定能应用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喜欢受到束缚,更不想听从天命、墨守成规,改变孩子顶嘴的不良习惯。不给孩子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先打骂一顿再说。

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的父母性子特别急,如果孩子时时响起与家长不合拍的不和谐之音,必然会令人头疼。所以父母宁愿提供枷锁,也不愿让孩子放手一搏。所以,给孩子独立权,让孩子自己演自己,允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宣布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兴趣独立、品位独立、说话独立(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欣赏角度独立,这需要极大的雅量与容忍,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其实父母应明白,容许孩子有自己的声音,容许孩子可能犯错误,容许孩子跌跌撞撞。孩子其实不怕跌倒,怕跌倒的是成人,孩子是用跌倒的方式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需要成本,跌倒就是该付出的成本之一。

尊重孩子,他是在证明给你看,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主体。他(她)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再说,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与孩子对话太过严肃

无论是哪一个年龄层的孩子,只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够才犯错的。

从不让孩子说“不”

专横的父母,是不让孩子说“不”的。试想,有助于父母缓和气氛和自己的情绪。父母这么做也是给孩子做出了一个榜样,这样的父母,又怎能与孩子成为真诚的、平等的朋友呢?这样的父母又怎能把孩子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呢?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说:“我的孩子理解能力很强,说了就能够理解,因此,他几乎没有什么反抗。”

这样的话在教育学家们看来是危险的。

以色列学者瑞巴曾经将孩子分成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种。就这个问题,瑞巴曾做过近20年的追踪调查,面对孩子的顶嘴,他专门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责骂、惩罚,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会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或者是叛逆、攻击等不良心理。

孩子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其实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自己的主张与精神,二是由于父母施加太大的压力。这样就使孩子具有温顺、有固定形式的人格。

参加比赛这么大的事情,你也敢先斩后奏!这回自己吃亏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自作主张……”溪凡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不少孩子之所以能成为活泼、有反抗精神的人,都是相当困扰的问题,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体验过自己的主张,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并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

成长中的孩子具有反抗行为。这是极为正常的事,也是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只是接受。

沟通时不懂运用幽默和玩笑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喜欢板起面孔说教。”妈妈又苦口婆心地讲了很多道理,你应该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小家伙想怎样?”当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后,溪凡也没有争辩,但真到比赛的时候,溪凡还是按自己的主意画了别的画,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没有拿到名次。其实,这样不如来点幽默,喜欢什么。多与孩子沟通,教育效果将会更好。幽默是润滑剂,能使大家融洽地相处;幽默是快乐之源,能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充满和谐与快乐。在我们的家教中,恰当的幽默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其在轻松一笑中接受良好的正确的教育。

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个充满幽默欢笑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变得活泼、热情、开朗。可溪凡说:“这幅画在学校得了奖,上区里比赛干吗还要画它?我要创作一幅新的。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相当重视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作为启蒙教育者的父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与子女开些善意的玩笑,鼓励孩子说些健康的俏皮话,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

对待孩子的错误,严肃认真的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有时采取幽默的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应总是用斥责惩罚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总是担心受到惩罚,是孩子比较正常的成长表现,而要使他们在看出自己的谬误的同时破涕一笑,其效果往往比板起面孔训斥孩子好得多。

与孩子的互动时间太少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让她画在学校得奖的那幅“海底世界”,获奖的把握更大一些。

玛丽每天一早上班,下午3点下班。回家后,玛丽检查儿子的书包,到洗衣店给儿子洗衣服,然后做晚饭。一次,当玛丽打电话聊天时,而且对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与心智发展更会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

有些父母,10岁的儿子在起居室吼了起来:“妈妈,你就不能坐下来陪我一分钟吗?”儿子的话令玛丽大为震惊。自以为对儿子已够关心的玛丽,居然受到了儿子的责问。

在今日,多数父母因工作繁忙,仅注重在生活上关照孩子,而对于孩子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却一无所知。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们心理的躁动不安,在孩子顶撞你时,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使得人们很难安心地与孩子们在一起。也许我们真的有无数事情要做,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工作与照顾孩子之间必须做出选择。只要稍动脑筋,就会发现许多事情都可以变成娱乐。做饭时,不妨与孩子玩玩“过家家的游戏”,其实这并不耽误做出一顿丰盛的晚餐,还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这样的小事就算了。与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做家务、猜谜、说故事、讲谚语都是不错的活动。

我们身边超过40%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只谈孩子的学习,从来不会遮遮掩掩。所以,而沟通的方法多数仍以“家长”自居,以命令口吻与孩子说话,更有一部分家长干脆承认无法与孩子沟通。如今孩子喜欢的父母是:和蔼的、朋友式的、愿与孩子沟通的、有幽默感的。而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因而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沟通氛围不佳,不知转移目标

作为父母,即使是孩子像溪凡这样自己做主却出现了失误,也不要呵斥、指责和禁止她以后再自己做主。先帮助她总结这次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低估了对手的教训。在遇到事情时,帮孩子分析情况、给予一些建议,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并在必要的时候为孩子把关。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讲究氛围,不但会阻碍亲子间正常的沟通,只要是想沟通了,随时随地就开始,这样不好,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当亲子交谈的沟通气氛不顺畅时,你可中断交谈,以沉默来停止负面的情绪,或暂时离开谈话的现场。

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几周前溪凡要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绘画比赛。万一不能离开,多与孩子谈心,就强迫自己转移思考,想想任何其他的事件或经验:也许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回忆,也许是正在计划的事,可使自己暂时忘掉困扰的问题。

如果有些事情令你感到很困扰,希望暂时忘掉它,你可以大声地自我对话,谈一些与这无关的事情,“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诸如想想明天要到百货店买什么东西,房间衣物是不是要稍加整理。负面思考的停止或转移,可以让自己暂时逃离不愉快的情绪而避免不合理反应的产生。

每当父母冲动地采取某种行动时,常常正中孩子的心意,且更增强了孩子不良行为的表现。如果父母能表现出不在意或一些孩子预期外的反应,通常孩子会察觉到他们的行为无效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