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682000000021

第21章 激励篇 不是肯定孩子的一切,就是否定孩子的一切(1)

被鼓励全力以赴的孩子,尝试做不寻常之事时获得支持的孩子,被教导视错误为获益良机的孩子,都会成功。

——雷·马诺尼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专家、学者多次在讲座和媒体上为这种观点大唱赞歌,大有一夸抵百用、一招吃遍天之势,让人感觉“夸”好像就是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的一服“万应灵药”。很显然这种将事物绝对化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

正确的做法是:当夸则夸,对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不断进步;当批则批,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错误想法,在注意方式方法和策略的前提下,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让孩子明辨是非、知耻后勇,促使他改正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批评孩子不讲策略

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父母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警察局。父母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等待男孩的又是一场狂风暴雨,男孩如遭雷击。面对父母的强烈指责,他也变得麻木不仁,而且还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我是坏孩子,那就坏下去吧。”父母的训斥、打骂反而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没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却增加了漠视和仇恨:反正你们不爱我,所以也不需要你们来管教我。

在孩子犯了错回家之后,父母可以什么也不说,采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比如独立思考,做出一副冷静的样子,露出难过的表情。孩子本以为会像以前那样受到强烈的指责和打骂,但是却没有,再加上看到父母难过的样子,会让孩子一下子想起父母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孩子会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批评孩子不注意合理性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地运用批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对父母下班后,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你这样能够把作业做好吗?考试能考好吗?”她孩子马上说:“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一小时的作业,我刚看了15分钟您就说我老看电视。”他妈妈说:“你还狡辩,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咱俩再算账。”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父母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致志做作业,结果,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引起母子俩心里都不愉快,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

批评要合理,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心里接受,才有可能真正抑制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只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必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把一说成二,并且,批评理由必须充分。

批评孩子时忽视与教育结合起来

批评孩子一定要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效果。有些父母批评孩子的方法不对,缺乏批评的艺术,往往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还罚站,其实这都不能达到批评真正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正像有的父母所说:“这孩子真没记性,刚说过他、骂过他,一会儿,他就忘了,照犯不误。”

刘某经过初中一年级期中和期末考试后,就知道了自己在年级考试成绩的位置在年级百名之内,心里踏实了,同时对学习有点放松。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当时电视节目里有孩子喜欢看的节目,他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精神不能完全集中,结果初中二年级期中考试很不理想,年级排名排在190名,下降了100多位。爸爸知道后,严厉地说:“为什么没考好,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看你以后怎么办!”

父母在批评孩子前要想一想,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克服缺点,怎么才能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要帮助孩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了解自己落后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

批评孩子缺点不及时

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却没有及时制止和批评,等到孩子不良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发起火来,着起急来,再去批评孩子,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就没有提醒孩子改正错误。

有一个孩子上初中以后,经常放学回家很晚,他妈妈下班把饭都做好了,他还没有回家。他妈妈起先没注意,误认为上了初中,孩子在学校很忙,事情较多。有时偶尔问一下,孩子就说班里有事,他妈妈也就没拿此事当事。等到期中考试方知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家长会之后,班主任和这位孩子的妈妈交换了意见,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他和班里另外一名同学放学后不回家,总是去玩游戏机。这时父母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玩游戏机已经上瘾了。后来他妈妈经常督促他,可稍一放松,他还是去玩。这位父母后悔地说:“孩子放学回来晚,没有引起我的警觉,我对孩子疏忽了,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父母能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孩子并督促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有的父母认为小孩子犯点小错误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态度只会使孩子的问题更严重,到那时再进行批评教育,其效果甚差。

批评不考虑孩子行为的动机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动机下产生的。孩子缺点和错误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同样一个错误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

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星期日在学校里玩足球时,不小心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当时没有人知道,值班室也没有人发现玻璃碎了。但这个孩子主动到传达室告诉值班人员,玻璃是他打碎的,并表示要赔偿。孩子回家后告诉父亲打碎玻璃的事,父亲严厉地说:“踢球就好好踢,干吗踢坏人家玻璃,就会给我找事,什么时候才会让我放心。”听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后,这个孩子很是委屈,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并不是他故意的。

孩子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应该受到父母批评。但是,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搞清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习惯产生的动机是什么,有区别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当众批评孩子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总是大吵大叫,这一闹,周围四邻都听见了,孩子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见了邻居也不好意思说话,只好低头跑过去。还有的父母家里来了客人,就当着客人的面唠叨孩子,说孩子的缺点,这种批评实际上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但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局面。

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学生邀请他的同学来家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他臭骂了一顿。儿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这孩子一气之下就到姥姥家去住,每天都从姥姥家直接上学,母子俩僵了2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化解了矛盾,孩子才回家。

一个孩子与他的同学说:“我妈妈有病,家里一来客人就批评我,越批评我,我越不服。”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比如中学生就比小学生自尊心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并可能产生敌对情绪。因此孩子有缺点,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孩子就能容易接受。

批评不到点子上

有些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1年前、2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这样就冲淡现在要批评的主要问题,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也不清楚让他改正什么,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失去信心。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他妈妈,没想到他妈妈借题发挥说:“半个月前叫你去买菜丢了3块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用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前买的橡皮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其实这些小事提醒孩子注意就行了,犯不着把陈年老账都翻出来,搞得孩子心理极不舒服,吃了一点饭就出去了。

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重点,指出孩子错误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怎样想办法去改正,而不要东拉西扯,抓不住主题,抓不住要害。批评不到点子上,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用言语讽刺孩子

大凡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孩子就不必说了。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有的父母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会说:“这么简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说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孩子,在不耐烦或感到失望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孩子青云直上,而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七八年了,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平:“你工作这么多年了,连个科长都没当上。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什么?”

讽刺话对于中小学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不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给孩子提没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位父母说,模拟考过后,孩子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每问及他的成绩如何,他总是沉默不语。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他在学校的状况,我只好趁周末闲暇时拜访了他的任课老师。

事实是,基础薄弱的他在课程进度紧张的情况下,无法自信而又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上次考试过后,我见他的成绩下降了许多,于是循循善诱,给予鼓励。那段时间,他的确也曾做过不少努力,但终究还是无法持之以恒。

这是孩子第三次成绩持续下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不禁生出疑问:难道,在他最为沮丧的时候,我不该时时给予鼓励?

他似乎也觉得有愧于我,每每谈及在学校的生活时,总是面露羞赧。

一味的鼓励和没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是无效的。它们不但不能使孩子变得自信、上进,还会让他们逐渐对鼓励变得麻痹,渐而生出厌学、自卑的情绪。父母要真正认识到孩子的才能和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重视、赞美和鼓励。

对内向的孩子鼓励不当

父母们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事积极,因为,有些孩子的确非常内向与消极。上课时即使会作答,也不敢举手一试,虽然有实力,成绩却不见得理想。这种类型的孩子,总是畏畏缩缩的,令父母感到焦急。一些父母为了纠正孩子的这种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责骂“你怎么这样死气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泼一点吗?”不然就是以鼓励的方式对他说:“好好加油吧!”然而,这两种方式皆难奏效。

也有不少父母鼓励孩子与积极活泼的朋友一起游玩。内向的孩子与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反而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内心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心墙,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对于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们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

对“超智儿”引导不当

很多过早地被捧为“神童”、“天才”的孩子,由于引导不当,其聪明才智昙花一现,往往到成人阶段后变得默默无闻,甚至更糟糕。

王安石《伤仲永》是一篇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文章。儿时的“神童”到后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引起了王安石很大的感慨。

蔡伯郗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的一个“神童”。在他3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宋真宗的极大赏识,宋真宗曾亲自为他赋诗:“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予这个神童“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让他在东宫伴太子(宋仁宗)读书。应当说,他有很优越的学习进取条件。但蔡伯郗却不思学习,养尊处优,吃喝玩乐,结果,昔日的才华荡然无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最终潦倒不堪。后世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三岁之‘神童’何在?”这凄惨的结局,是过分的吹捧,过早地赐予官职所造成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智力超常的儿童,你应当正确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切勿辜负了孩子的智力。防止因过分吹捧而使智力停滞,而且还要防止因偏重智育而忽视体育。

对孩子进行破坏性的批驳

当一个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家长如果马上进行损坏性的批驳,由于做错一件事,致使对人的否认。孩子就会发现义务即是痛苦,而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负责任即是苦楚,那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丈夫;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她的潜意识中,认为负责任等于苦楚,那么她怎么能照料好她的孩子!损坏性的批驳致使这些恶果,一切来源于你给孩子的神经联结。

一些使孩子发生痛苦联结和损坏性的话语有:刺耳的字眼——傻瓜!骗子!不顶用的东西!废料!凌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料!跟你那逝世的爹一样!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要做,真是不可救药!压抑——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诡辩!强制——我说不行就不行!还敢顶撞!要挟——你再不学好,妈妈就不爱你了!滚出去!央求——我求你看一会英语吧,儿子!贿赂——只要你这次考100分,我就给你1 000块零花钱。讽刺——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后还要做大事,做梦去吧!

如果父母经常用这些破坏性批判的语言教育孩子,这样不仅不能把孩子教好,还会把事情弄僵,更会把孩子的不良行动放大,以至于不可救药。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每个小孩都愿意父母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说他:“还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等于“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主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主动帮助父母打扫卫生。于是父母觉得惊讶,不自觉地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