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1684600000007

第7章 请爱护我的书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孟子小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最初的时候,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想:我的孩子每天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呢?于是她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模仿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看到后,皱着眉头想:我的孩子每天学别人做生意,最多只能当个商人,怎么能成就大事呢?

于是,她带着孟子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很多启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说明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日本人认为,孩子们只有在美丽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变得漂亮。因此,母亲们总是尽自己所能,让孩子的视野更加清新悦目一些。

19世纪美国著名的家教专家斯特娜夫人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外表,她的理由是不仅为了看起来美丽,而是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她:如果我穿着带泥的靴子在房间里走,孩子也会肆意破坏整洁的环境。所以,我会让我的小家尽量保持干净,色彩明朗,如果墙壁或者家具剥落油漆,我会重新粉刷,让它们看起来永远美丽安适。而且,我也从来不允许女儿穿肮脏或者破损的衣服,吃低质的糖果,乃至一些讲述粗俗的图书。

美丽的生活,是因为拥有那些充满智慧的图书,有漂亮的丝带和衣服,吃美丽的食物,做一个善良的人。正如,一个人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中,会变得心神不宁;而当他走到一个美丽而平静的湖畔,与心爱的人一起漫步时,整个人会荡漾在一个充满温馨浪漫的心境之中。这就是环境对人影响的力量。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而他的家庭却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后,他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里我还想提提英国司各特伯爵儿子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优美的故事,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儿出海旅行,当船只行至非洲海岸的时候遇到了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岛。那是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岛上除了热带丛林,连一个能够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更别说医疗保障了。就这样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里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留校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司各特。

二十多年之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荒岛抛锚。船员们惊奇地发现了司各特,当然他已经长成了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生活在一起,并像大猩猩那样灵巧的攀爬跳跃,抓着树藤在林中荡来荡去,既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说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司各特带回英国,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讨论,科学家们决定像婴儿那样教导司各特,希望他能摆脱怪异的大猩猩秉性,重新回到人类当中,继承他应当继承的一切。可是,十年的教导,司各特也只是学会了穿衣服和用双腿走路。这就是现实版的《人猿泰山》。

贝多芬说过:“把美德、善行推荐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

另一个伟人也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想必大家也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丛林中,人们发现了两个被狼养大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他们把这两个女孩送到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过了仅仅一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到夜晚,她们像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卡玛拉死时已经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狼的世界中,他习惯也就接近于狼了。

2008年,英国《每日邮报》披露:俄罗斯发现一位7岁“鸟孩”,他在家中被母亲当鸟儿一样饲养。鸟孩的母亲养着数十只驯养的鸟和一只野生鸟,她从未打过也没有不给予男孩食物,她只是从不与自己的儿子说话。这使得这位男孩和小鸟一样只会唧唧喳喳地说话。

由此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从这一点上来说,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认识到这个理论后,从女儿一出生,我就跟老公商量好:每人每天至少看半小时的书。在这种影响下,女儿从小就爱看书,且从来不毁坏书。任何时候,她的书都保存得很好,她的书柜里从来都是整整齐齐的。尤其是她喜欢的书籍,都包上了漂亮的书皮。最关键的是,她做这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小豆,把你的书借我一本看。”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我常想看看她的书。

“不借!”嘿,拒绝得倒很干脆。

“别忘了,书是谁给你买的?你这真是吃完饭就骂厨子、念完经就打和尚啊!”

“我没吃饭呢,也没骂厨子;也没年经,更没和尚……”她还挺会转移话题。

“赶紧的,借我一本看!”我在她说更多与借书无关的事之前,赶紧截住她。

“不借!您每次看我的书都不爱惜,不是给折角就是给挝边……”我一想,也是。

“好好好,我保证不把你的书弄皱,好闺女,下次还给你买书……”就这样,我才能借来一本她的书。尽管这样,我还是很高兴,不仅因为借到了书,还因为能看到她真是一个爱惜书的孩子。

在一个看不到一本书的家庭里,要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简直是天方夜谭;父母整体沉迷于打麻将、赌博,要想让孩子在麻将声里取得好成绩,也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在屠宰场长大的孩子,经常见到人们屠宰牲畜,很难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

斯宾塞提出: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清楚。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我们要尽量做到:让孩子远离残忍的环境以及失去道德和廉耻约束的环境。就是说要让孩子有同情心,有悲悯天下的心态。这样我们的孩子有一天要远走高飞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带上深深地祝福。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用爱环绕孩子,他们的孩子就用爱去对待别人。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家长朋友们,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