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
1689100000032

第32章 假如你是总理家的客人(4)

计划经济——一种以计划为基本调节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中,主要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贯彻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经济计划机关决定的。这种制度比起纯粹市场经济,其优越之处在于:减少可能导致资源无效使用的活动,解决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问题,减少污染和产品的过分差异等。一个不发达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会把它的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部门,从而取得较快的增长。然而,集中化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必须协调大量的计划活动成分和每个经济活动层次上的独立决策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种制度的僵化和没有活力,由于需要高度组织化和必然带来的官僚主义成分而加剧了。

替代效应——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音乐爱好者们会怎么办?他们或许还会继续买CD唱盘,但恐怕不会像以前买得那样多。他们会被迫以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这就是CD唱盘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

偏好——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消费者主权——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每花出一元钱就是一张“选票”,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多,就表明那种商品越应该生产,生产者就按消费者的意旨安排生产;反之,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少,就表明那种商品已经超过了需求,应该缩减生产。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定权,完全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能否取得最大利润的关键因素。因为产品只有有需求,才能够销售出去,也才能实现其最大利润。

生产者主权——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常常迷失在广告的丛林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信生产者的广告宣传,投出自己的“货币选票”。消费者仍具有决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产者的傀儡。于是,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具有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权,这就是生产者主权。

替代品——火柴和打火机有什么关系?显然,它们的用处差不多。如果火柴的价格上涨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打火机,打火机的需求量就会上升。经济学家说,具有这种关系的商品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他们至少可以不必“从一而终”。

吉芬商品——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还算便宜的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价值悖论——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钻石却并非必不可少。那么,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却如此昂贵?难道水的价值还比不上钻石吗?这是个不是悖论的悖论。水的总价值当然很高,毕竟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关键的一点是,决定水的价格的不是它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够带给我们的效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价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价值时为止。在人们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后一滴水带给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几乎一文不值。

收入效应——消费者最不愿看见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凭着直觉都会回答:涨价。这个直觉没错。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有变,那么这些收入能够买到的东西就会减少——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就是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因为收入效应存在,消费者当然不喜欢涨价了。

自然垄断——如果由一家企业供应整个市场所需支出的成本要比由几家企业同时供应所需支出的总成本还低,我们就说这个市场是自然垄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个城市里通常都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让两家公司在同一城市的每条街道下面同时铺设管道,其中一家为一个用户供水,而另一家则为其隔壁供水,这无疑是缺乏效率的。自然垄断给我们的教训是,有时垄断并不能通过引进竞争来消除——这种垄断是自然的,没有人能够想出使竞争成为可行的方法。

正常利润——厂商为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水平,也就是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正常利润被包括在总成本之中),此时超额利润为零,厂商只能获得对于各个厂商来说都一样的利润水平。在长期内,竞争性行业的均衡状态便属于这种情况。正常利润在古典学派那里被称为一般利润,它通常包含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个部分。正常利润与资本量的比率便是一般利润率,它是古典理论体系中的长期均衡位置。在新古典派那里,正常利润通常与利息相等同,故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利润率(排除折旧率以后的净比率)恒等于利息率。

规模经济——企业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追问:当企业将所有的投入同时增加一定的比例,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显然有三种可能。其中一种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这时经济学家就说存在着规模经济,他们也会说企业再大一点也无妨。

卡特尔——正式地“勾结”在一起共同运作的一群企业被称为卡特尔,它谋取利润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员的产量以抬高价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石油输出国组织。

托拉斯——最初是指一种委托管理的协定。我把我的资产交给你保管,你可以实际地支配它们,类似这样的协定就被称为托拉斯。出于种种原因,托拉斯曾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使用过。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托拉斯在美国被用做在某些行业建立垄断的一种手段。托拉斯从此便与垄断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垄断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美国的反垄断法仍然被称做反托拉斯法。

劫掠性定价——如果一企业在某些面临竞争的地方市场上,将其产品价格削减到使自己和竞争对手都不能赚得利润的水平,那么该企业所进行的价格削减就被称为劫掠性定价。劫掠性定价把定价者自己和其竞争对手都逼上绝境,总有一家企业会熬不下去而退出市场。所以,通常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敢有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举动。

产品差别——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权利或垄断地位,在竞争中,众多厂商生产和销售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的一种情况。这里的产品差别既可以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方面(叫做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包装、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态度等方面(叫做人为差别)。实行了产品差别后,便可以减少其他产品的替代性,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在现实中,实行产品差别的不仅限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厂商,一些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特别是大公司也在推行产品多样化,尽管它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垄断地位。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嗜好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越大,它从既定总产量中得到的总收益便越大。

货币的时间价值——相同的一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一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

人力资本——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上奇迹般地起飞?一些经济学家回答,虽然战火摧毁了几乎全部物质资本,但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生产技能却保存了下来。有了人力资本,生产的恢复就不再是个问题。人力资本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逐渐被人们认清,连比尔·盖茨都承认,他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花在了招聘人才上。

博弈论——又名对策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论述决策者的行为的互相影响,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像在无对手干扰的决策论中那样,分析的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博弈论是当代经济学流派中的显学,建议你经常在文章和谈话中夹杂诸如动态博弈、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占优策略等字眼。

资本利用程度——资本利用程度表明了资本生产能力的实际利用状况,通常用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年生产能力为200万辆的汽车制造厂如果在某一年只生产了100万辆汽车,那么其资本利用程度就是50%。企业显然不愿资本利用程度小于1,整个经济也是如此。如果经济中总的资本利用程度小于1,那么不但意味着有资本在“赋闲”,还意味着有人没有活干,这是社会难以忍受的。

委托人与代理人——在原始意义上,委托人指把事情托付给别人办的人,而代理人则是替别人办事的人。因为代理人是实际办事的人,他就可能比委托人更清楚事情办得怎么样,换句话说,他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具有信息优势。于是,经济学家就广而言之,把所有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把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逆向选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为很多美国人支付不起医疗保险费而感到不可思议。然而经济学家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并不像投保人自己那样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因此,尽管保险公司清楚一些人患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但是它仍然无法向这些人收取更高的保险费,因为它不知道他们是谁,它只好按照投保人患病的平均风险收取保险费。那些患病风险较低的人因而会觉得保险费过高,他们就会退出保险。其结果是投保人患病的平均风险升高,保险公司为了不亏本,只能跟着提高保险费,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退出保险,直至市场崩溃。这就是逆向选择效应:投保人的构成随着保险费的升高而发生逆向变化。逆向选择不仅仅在保险市场上存在,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场合都会出现。

市场失灵——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看不见的手”会将市场引入歧途:污染可能被过多地制造,而灯塔却可能没有人去建。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再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完美”根本就不在造物主的词汇里。

政府失灵——在市场失灵、经济衰退或分配不公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政府。但经济学家提醒人们,政府同市场一样,也是有缺陷的。政府是一群人——被选上的、被任命的、被雇佣的——一起组成的复杂机构,这些人并不能保证自己比其他人更有眼光,也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私人利益。政府不是超人,总会绝对无私而且正确,实际上它常常犯错误,这就是政府失灵。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所谓的国土原则核算的。在一定时间里,不管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属于哪个国家,只要在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生产,那么所得到的最终产品或劳务价值就称为这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可口可乐在它的中国分公司所获得的利润是一定要计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