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安石全传
1691300000036

第36章 做官处事思想——荆公之思想(2)

总之,王安石确实以巨大的精力,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即使在他执政实施变法以后,尽管政务倥偬,也从未放松过。这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和学术上,能够超越于中国古代史上许多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一大特色。虽然,由于他的变法运动是在政治上和组织上都还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施行的;也由于在变法过程中,失误很多,问题凸显,以致在他的“新学”体系正式完成并立于学官的时候,变成高潮已成过去。在这第二年(熙宁九年)冬,王安石不得不在种种矛盾交迫下罢相引退,他的“新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荆公新学”却仍以它特有的革新精神和气魄受到人们长期的推崇。王安石去世后,作为反对派的苏轼,在他代哲宗赵煦起草的《赠太傅》的“制辞”中曾称颂王安石,说他“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可以说是相当准确地概括了王安石善于在传统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特点。

§§§第二节文学思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令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带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入宫多年,始终见不到皇帝,心里面积累了很多悲苦和仇怨。所以当匈奴单于求亲之时,昭君便自请出塞,因在此之前汉元帝见过王昭君的画像,觉得她并不出色,于是就同意了王昭君自请出塞的请求,但当汉元帝见到昭君后,突然发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大吃一惊,就想把昭君留下来,但又怕失信,再引战事,所以只好拱手送给了匈奴王呼韩邪。

而当时胡俗就是“父死子继”。

昭君只好嫁给呼韩邪的儿子,又生了儿女。毕竟昭君受到过儒家汉文化的熏陶,对胡人的这种风俗难以平静接受,所以最后忧愤而死。死后葬于“青冢”,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呼韩邪死后,昭君曾上书汉成帝,想回到故乡。

王昭君的遭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是被汉王朝所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所以引起后世很多人的同情,会写诗的,基本都要说一说昭君,或悲或愤或痛或追悔,不可胜说,来看几个有名的。

杜甫有《咏怀古迹之》三中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对昭君的遭遇,基本上是抱着悲悯之情。“环佩空归月夜魂”一句,诗意尤其萧瑟凄凉,“分明怨恨曲中论”更是令人感痛。

李白有诗《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李白此诗,基本是记事,没有多少感情流露,只有一个“啼”字,稍显悲意,“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说出的,是一种无奈。

白居易的《昭君词》,就缺乏了真实感情的显露;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认为可怜的昭君会哀请使者回报朝廷,说现在的我,仍如当年,恳请皇上能准我回去。

现在再来读读王安石的《明妃曲》,看看王安石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是否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王安石的《明妃曲》一共写了两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两首诗一出,因其诗意高远新颖,旷超古人,一时之间,欧阳修、司马光、曾巩、刘敞等人纷纷唱和,相比之下,无论在用词、意境、文采等方面,王安石都略高一筹。

但王安石的这两首诗,也是千古争论不休,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有人指责王安石写此诗简直是陈词滥调,也有人对王安石大加赞赏,谓此诗是咏昭君诗中旷古第一。

两诗一出,朝野争读,议论汹汹,还好,没有引来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