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报告
1694400000037

第37章 低碳社会:一幅新的社会愿景(3)

(1)进行理论创新,对低碳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理论创新要先于实践创新。英国和日本已于2006年成立了专门的低碳社会研究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探讨如何构建低碳社会。目前我国国内的研究资源还未充分整合,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实现存量整合和增量扩张的目的。

(2)要进行技术创新,研制新的技术以替代现有技术。当前的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讲具有逆生态性,单纯地考虑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技术的生态效益,而低碳技术则是与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共生性,因此技术创新要由单一的经济性指标转向生态化。

低碳社会是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而提出的,具有自上而下的特性,是一场由上而下的环保运动。但由于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靠单纯地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还不足以实现社会的低碳化,因此必须要强调公民参与,积极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转换理念,转变生活方式,这又可看成一场自下而上的全民运动。

4.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培养公民碳意识

在信息时代,媒体具有引导主流价值理念的强大功能,新闻舆论已渗透每个人的生活中。低碳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模式,普通民众对此可能还并不十分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低碳社会的宣传,在全社会倡导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世界环境管理也应该全球化。空气是没有国界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人平等。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透支。其实整个气候系统就是全人类的自然资产,由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人类已经向大自然欠下了巨额债务,是改变人类大手大脚支出自然资本的时候了。如果有一本大自然的资产负债表的话,人类的财务状况必定是满目疮痍。当金融体系崩塌的时候,有些国家可以通过加印纸币来应付;但自然体系一旦崩塌,我们将无处可去,没有人能另外制造一个地球。

地球可能正在接近临界点,即整个生态系统“翻”进一个全新的状态。面临气候系统崩溃的危险,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想当气候难民,就要当气候公民。低碳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人人都是地球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球气候公民,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满足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就能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时不我待”,不如伸出双手,让这种力量更强大一些。

在中国,最简单的减排办法就是节约用电,中国70%的电力资源是通过燃烧煤炭得来的。在交通方面,尽量驾驶小排量汽车和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在居住方面,居高不下的房价里,很大一部分是在为资源浪费埋单。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建房屋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会释放约0.8吨的二氧化碳。在“住博会”期间,京城两家地产公司建设了“明日之家”样板间,向公众证明低碳居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此外,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少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也都是“节能减排,以小见大”的好方法。

总之,低碳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寻求人与地球更友好融洽的生活方式。

5.公民转变行为方式,践行低碳生活,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低碳社会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所谓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形式与消费的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走向低碳社会的必然选择。它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如果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要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目前,发达国家中占世界人口20%的人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界上有1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1美元,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要比中国多达5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他们首先应当带头实行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2009年4月末的统计数据,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说:“如果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这个世界将会出现环境灾难。我想这不是耸人听闻。”中国的水资源十分短缺,但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用普通水浇绿地,到处建温泉、汤泉和水城;饭馆中大量的剩菜剩饭被丢弃;城市中各种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2009年年末,英国驻华使馆联合《北京青年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在中国公众中开展了“体验小变化,持续好生活”的环保活动。活动提出了10种绿色生活方式,号召公众参与体验这些生活方式,并在北青网上建立体验博客。推荐的绿色生活方式包括:尽量不用塑料袋,做个回收专家,购物先算碳排放,提倡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必要时不开车等。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意义却非常重大。例如,电器设备待机问题,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下耗电量的10%左右。一般家庭里的电视、空调、电脑、饮水机和电热水器等常用家电的待机能耗加在一起,相当于开着一只30~60瓦的长明灯,一般一天待机16小时左右,1~3天即浪费1度电,平均每个家庭一年多交电费100多元。电器关机没拔插头全国每年待机浪费电量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再例如,在同等条件下,节能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4倍,如果每个家庭都使用节能灯,就能节省大量电力。

让我们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做出贡献151。

三、中国向低碳社会迈进

1.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必然性

(1)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问题上面临空前压力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CO2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图8.2所示。因此,中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在国际气候问题谈判上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向低碳社会迈进152。

图8. 2 2020年中国及世界碳排放占比预测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署)

(2)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 和55.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图8.3所示,自1993年成为我国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情况: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2005年有所下降,仍在40%以上。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向低碳社会是满足经济发展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

图8-3:1990 - 2005 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1996—2006年)

(3)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 和18.1%。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2006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0%,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来临,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逐渐逼近1.2亿公顷耕地面积的“红线”;2007年太湖、巢湖和玄武湖等内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严重威胁当地城市用水;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和流域污染仍未好转。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迫切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向低碳社会153。

(4)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能源大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 2006年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一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很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赢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向低碳社会的直接动因。

2.目标和行动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支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我国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行动目标。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充分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的坚定决心和诚意。该目标具体量化了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的承诺。标志着我国正式向低碳社会迈进。

同时,会议强调,为实现上述减排目标,我国需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收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低碳技术;加快建设低碳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体制;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