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报告
1694400000043

第43章 参考文献(2)

[125] 曹新. 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2009-03-02(8).

[126] 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要达到65%.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5-02/25/content_2619186.htm.

[127] 第六届城市森林论坛. 中国经济网: http://net.ce.cn/2009cuf/.

[128] 吴晓江. 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 社会观察,2008(6).

[129] 气候组织. 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2008.

[130] 王灿. 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论.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31] 刘志林等.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6).

[132] 李琼.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光明日报. 2009-6-16.

[133] 黄海.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 环境经济,2009(71).

[134] Jim Skea. Shuzo Nishioka.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a Low-Carbon Society. Climate Policy,2008(8).

[135] 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论,2009.

[136] 付允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137] 金乐琴. 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 经济学家,2009(3).

[138] 任奔. 上海的“低碳经济”实践与展望. 经济日报,2009-1-31(3).

[139] 王伟光,郑国光等.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通向哥本哈根.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0] 陈元等. 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41] 周剑,刘滨,何建坤. 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① 百度百科.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04670.htm

② IPCC,2007: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 [核心撰写组,Pachauri, R.K和Reisinger, A.(编辑)].IPCC,瑞士,日内瓦,104页。

③ (美)罗斯?格尔布斯潘著. 炎热的地球:气候危机,掩盖真相还是寻求对策. 戴星翼、张真、程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P129~148.

④ (美)阿尔?戈尔著. 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志愿者译,王立礼译校.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P76~77

⑤ 张赐琪. 不容忽略的警示:全球气候异常. 生态经济. 2007( 10).

⑥ 颜其德. 南极—全球气候变暖的“寒暑表”. 自然杂志. 2008(5).

⑦ 徐一鸣.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 中国科技产业. 2008(3).

⑧ 张赐琪. 不容忽略的警示:全球气候异常. 生态经济. 2007( 10).

⑨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41.

⑩ 2008年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极端’. 央视网:http://www.cctv.com/service/special/C22239/20081217/

103409. shtml,2008-12-17.

11 陈洪滨,范学花. 2007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1).

12 2008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NCC)网站: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

ChannelID=106&NewsID=3609,2009-01-17.

13 ①秦大河. 提高人类应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能力. ②温克刚,阮水根等. 气象与可持续发展. 前言.③薄燕著. 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P65-66.

14 IPCC,2007: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 IPCC,瑞士,日内瓦.P104.

15 IPCC,2007: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核心撰写组、Pachauri, R.K和Reisinger, A.(编辑)]. IPCC,瑞士,日内瓦.P104.

16IPCC,2007: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核心撰写组、Pachauri, R.K和Reisinger, A.(编辑)]. IPCC,瑞士,日内瓦.P104.

17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9 Eddy J.A.. Climate and the changing sun. Climate Change,1977:P173-190.

20 傅桦.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21 同上

22 王绍武. 全球气候变暖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纪研究. 1991(3).

23 张绍鹏,刘秋民,尹东生. 浅谈气候变暖的成因. 林业勘察设计,2001(4).

24 聂宝符,陈特固,梁美桃等. 近百年来南海北部珊瑚生长率与海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中国科学(D辑),1996.26(1):P59~66.

25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傅桦.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27Crowley T J.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Science,2000, 289(5477): 270~277.

28郑斯中. 全球变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估计中的乐观倾向. 中国农业气象,1993,14(5):44~47.

29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高云,孙颖,林而达,刘洪滨. IPCC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1傅桦.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32 罗勇. 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最新进展. 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3 鲍健强,苗阳,陈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30 Key Energy Trends in the IEA & worldwide,3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05.

35 庄贵阳.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6 庄贵阳,谢倩漪. 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 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8.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38 黄栋,李怀霞. 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 中国行政管理,2009 (5).

39 同上

40 潘家华. 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 中国经贸导刊,2006(18).

41 王文军. 低碳经济:国外的经验启示与中国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2 郭印,王敏洁.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 生态经济,2009(11).

43 蔡林海. 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P54.

44蔡林海. 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P49.

45姚良军,孙成永. 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科技产业,2009(6).

46 蔡林海. 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P123-124.

47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 发展研究,2009(2)

48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EC). Limi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2 degrees Celsius: The Way Ahead for 2020 and Beyond. Brussels: CEC,2007.

49 顾为东.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非并网理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

50 李学梅. 法国公布新的环保法律草案[EB/OL]. 新华网:http://news . xinhuanet . com /newscenter.

51 胡淙洋. 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52 王文军. 低碳经济:国外的经验启示与中国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53 黄海.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2009.11.

54 杨昌荣. 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 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55 苏亚欣.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

56 韩国启动“低碳绿色增长战略”. http://www. news.hexun. com/2008-09-20/109020436.html,中国经济网.

57 王文军. 低碳经济:国外的经验启示与中国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58 刘浩远. 日本内阁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http://www. ce. cn/xwzx/gjss/gdxw/,新华网.

59 马修·瑟夫. 印度实施八项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经济参考报,2009.11.19.

60何建坤.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绿叶,2009(01).

61 沈辉,曾祖勤. 太阳能发电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62梁才浩,段献忠. 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6).P53-56.

63 姜志勇.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的应用. 建筑电气,2008(4).

6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电源技术支撑中心. 连载15:风力发电技术. 广东通信技术,200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