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1694600000036

第36章 Part4 实战篇(5)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面的带子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把后面的带子全剪掉了,难道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双眼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后面有带子,这就像一个活人,如果他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活人了……

梁勇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梁勇的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没了后面的带子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护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把凉鞋鞋后跟的功用提升到“像人的头部一样”重要,既然活人的头断了就不再是活人,那凉鞋没了后面的带子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梁勇不得不低头认错。

2.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老张和老刘在公园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不思索地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然而,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在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驳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3.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乡有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欺压乡邻,但派出所对这些人一直采取纵容态度,致使他们的气焰日益嚣张。群众忍无可忍,集体向乡党委书记反映了这一情况。书记找来派出所所长:

书记:“那几个地痞胡作非为,你这个所长知道不知道?”

所长:“ 知道。”

书记:“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所以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

书记:“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种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找猫来问罪,可猫却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我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这个事例中,所长企图用“肥猪论”为自己工作失职辩解,但书记一语道破了“肥猪论”在内容上的荒谬,即猪是人们自愿喂养的,而地痞则相反,两者不能相提并论,群众不理解“肥猪论”原因也在此。仅仅揭露批驳所长的“肥猪论”还不够,书记又引出了“肥鼠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痞横行不法,派出所放任不管,群众遭殃受害的事实,含蓄地指责了所长主观的荒唐,工作的失职。所长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表态自己失误,其利害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辩论获胜的反击战术

辩论中反击的战术技巧,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唇相讥

主要用于对敌辩论中,以回击敌方的辱骂或人身攻击,可使论敌处于十分尴尬、狼狈不堪的境地,显示其虚弱无力与浅薄无聊。如人们熟知的“晏子使楚”,晏子就是运用此法回击楚王及大臣们的挑衅与侮辱。

2.巧用幽默

在辩论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幽默技巧进行反击,既可使对方茫然失措,尴尬难对,又可使第三者产生同情与好感,有利于我方在辩论中获胜。幽默用以回击刁钻古怪的诘难,尤有良好效果。如有人对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进行诘难:“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诗人回答:“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幽默风趣,既进行了反击,又博得了听众的好感。

3.借言反驳

借用对方亲口说的话或承认了的话来反击对方,可收以敌制敌之效。借言反驳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用对方原来讲过的话进行反驳;一是当场借言。另外,还可借用对方语言表达的句式,“将话答话”。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的话,我就会在你的咖啡里放上毒药。”丘则回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的话,我就把它喝下去。”

4.假言归谬

即先假设对方观点是合理的,然后将对方貌似合理的论点加以引申,甚至推向极端,以显露其不合理的本质,从而推倒对方的观点。如王蒙在纽约回答记者问时,记者问:“据说,中国每公开出版一本新书,都要通过政府的审批,是真的吗?”王蒙回答:“就是政府想那样做,也是不可能的。全国每月要出版一千多部小说,如果每本书都要经过审查,那么中国政府就成了‘读者俱乐部’了。”

5.因事设问

辩论中,就对方提出的事实设问,将事、情、理融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反击力。如恩格斯回击普鲁士检查机关诬陷《新莱茵报》的文章诽谤宪兵时,用一连串设问,指出对方事实之虚妄:“这些所谓的被诽谤者甚至没有被指出名字,没被确切指出是谁,检查机关怎么能说这是诽谤呢?这里指的六七个宪兵,他们是谁?他们在什么地方?诸位先生,你们是否知道,确实有某个宪兵由于这篇文章而受到了‘公民的憎恨和鄙视’呢?”

6.反问直诘

辩论中,用反问句直接进行驳诘,很有力量。尤其是以比喻或类比相配合,效果更佳。如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人士挑衅性地对我国代表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我国代表义正词严地回答:“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一句反问,使这位西方外交人士哑口无言。

■十大常用辩论技巧

1.借力打力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2.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辩论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辩论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安贫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3.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辩论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

4.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5.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两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6.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7.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8.“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9.“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10.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辩论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辩论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 阅读链接:以情动人:辩论煽情集锦 ■

辩论赛要说服观众,说服观众就包括以情动人。本集锦收录了历届大赛中经典的辩论煽情片断,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思考,欢迎一起讨论。

1993年辩题:人性本恶

蒋昌建(复旦):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掌声)

1999年,辩题: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

路一鸣(西交):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比赛已经引入了电脑裁判,电脑与人脑之间的默契配合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中二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说变幻莫测的绿茵场只不过是人们在竞争中展现自我,在挑战中突破极限的一个小小舞台,而环顾四周社会生活则早已搭起了一个大大的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心安理得的看客,都要参与其中。足球赛也好。辩论赛也罢,一场游戏的输赢也许并非举足轻重,而我方今天一定要强调维护比赛的公正性,不是由于我方立场的局限,而是因为我们不想就事论事,是因为我们看到赛场其实就是你我的人生。谢谢!

1999年,辩题: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路一鸣(西交):要提醒对方的是,不要以为更直接的东西就更加重要,我们看到诸多历史现象的背后,国家兴亡的背后,恰恰就是制度与文化的力量。更不要以为社会科学就是虚无缥缈,纸上谈兵。在工具理性之上的永远是我们人类价值理性的智慧之光。谢谢!(掌声)

1999年,辩题:美是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