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全传
1697500000037

第37章 实力决胜——做官还凭真实力(2)

每年元宵节前后,皇帝都要请各国使臣到圆明园山高水长阁前观看烟火、戏剧,并赐馔款待,和珅常常到使臣们坐处,“久立,视所食多少。又问臣等科名品级,故臣等谢以不安之意,即答以此是皇命,非私自来观云”。

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又在圆明园宴请各国使臣。宴后,和珅奉太上皇之命,传达太上皇、皇上对各国国王的问候,并接受使臣的行礼。而且还代表皇帝、太上皇“各赐酪茶一巡,果盒饼肉之馈”。总之,一切对外事务多半由和珅负责,他总能安排得非常周到细致,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他一直就在担任外交部长这一角色。

此后,和珅与朝鲜使者接触频繁,以至于在朝鲜使者的多种记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这也是了解和珅的历史资料。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的使团访华,他们由英吉利海峡的朴茨茅斯港出发,分乘军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这在中英历史上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件事。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同中国建立贸易通商关系。以此打开中国的经济大门,为他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开拓新的巨大的市场。

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朝廷就下令关闭了宁波、漳州等几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极大地限制了中外之间的商品贸易,英国的产品迟迟不能大面积进入中国市场,所以英国政府希望能通过这一次大规模出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新局面。

马戛尔尼一行在天津大沽登陆后,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接待。和珅身为理藩院尚书全权负责接待事务。中英双方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中方要求英国使臣按照中方的礼仪对乾隆行跪拜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国前来的使臣,不同意行这么重的礼节。清朝政府多位官员都没有谈成功,和珅只好亲自出面。

英国使臣同和珅有过一定的接触后,就感到这个中国官员与其他人不同,所以态度也有所缓和。最后双方同意采取折衷的方式,在农历八月初十乾隆万寿节庆典之前,先举行非正式会见,这时,英国公使可以按照英国礼节,行单膝跪拜礼;到了乾隆万寿节庆典之际,则必须行三拜九叩之礼。

和珅还专门制定了一份详细缜密的礼仪程序表呈递给乾隆御览。内容如下:

“臣和珅谨奏:窃照英吉利国贡使到时,是日寅刻,丽正门内陈设卤薄等大驾,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齐集占其应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带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诚殿铺设毕,仍退出,卯初,请皇帝御龙袍褂升宝座,御前大臣、蒙古额附、侍卫仍照例在殿内内翼侍立,乾清门行走、蒙古王公、侍卫亦照例在殿外分两翼,侍内大臣带领豹,尾枪长靶刀,侍卫亦分两班站立,某随从三五大臣、九卿、讲官照例于院内站班,臣和珅同礼部堂宫率钦天监副素德超,带领英吉利国正甬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进呈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占御前大臣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头号礼,毕。其应入座五三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三米,领其叩头入座,俟令侍卫照例赐茶,毕。各于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舆。臣等将该贡使领出,于清间阁外边伺候,所有初次应行例尝该国王及贡使各物,预先设于清音阁前院内,候皇上传旨毕,臣等带领贡使,再行瞻觐。颁尝后,令其向上行谢恩礼毕,再令随班人座,谨奏。”

这份奏折里把接见过程表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接见英使的全过程完全是按照和珅的设计进行的,这几乎是接见过程的全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气势汹汹的英使面前,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

接见仪式终于顺利结束了,在此后的谈判过程中,更显示出了和珅的机智和能言善辩。英国使节向乾隆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两国进行贸易的要求,乾隆此时还沉浸在自己的大清帝国梦中,对此当然不屑一顾。他觉得对英使已经仁至义尽了,就让赶快和珅打发他们回去。

和珅为了全面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他派人前去打探。回报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死了三个人。和珅立刻以此为借口,对马戛尔尼说:“公使先生,听闻贵国使团中有几位随从不幸去世,我国表示哀悼。我国与你国气候差异甚大,尤其入冬以后,天寒地冻。你们远道而来,一路上也不容易,本应多留你们住些时间。我主万岁体谅你们的不易,鉴于这种情况只好让你们早些回国了。”本来要赶人家走,偏偏还要做出替对方着想的样子,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

马戛尔尼目的还没有达到,回去不好交代,当然不会轻易回国。他说了几句表示谢意的话之后,就拿出了早已拟好的条约,内容大意是要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并给他们一块地作为货物中转站。

和珅将他们安抚下来后,马上把他们的要求呈报给乾隆,乾隆对这些要求一概拒绝,并给他们下了谕旨说:“我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货物,因为茶叶、瓷器、丝绸乃西洋各国必需的东西,朕体谅西洋各国的难处,所以准许在澳门开设洋行,满足夷人所需。至于额外贸易之事,与天朝法度不合,不准进行,天朝法制森严,每一寸土地都开于版图,不容分制,英人请求赏给土地一事,断不可行,至于英商免税、减税一节,西洋各国均属相同,亦不便将英国上税之例独为减少,公布准则一节,粤海关向有定例,毋庸另行晓谕,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全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和珅看了这道谕旨,就明白了乾隆的意思,对英国使臣也没必要客客气气。第二天,和珅立刻召见了马戛尔尼,把乾隆回复英国的国书交给他,示意他马上率团回国。马戛尔尼知道乾隆已经关上谈判大门,只好回国复命去了。

和珅从始至终都参与了英国使臣的这场觐见,他忠实地执行了乾隆的外交方针,即热情又不失原则,使马戛尔尼一行受到了最礼貌的接待,最严密的监视和最文明的驱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出色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是个充满智慧的外交家。

诗人兼管文化事

乾隆帝一生留下了四万多首诗,他一向自诩文采非凡,平日里极为喜欢吟诗作对,觉得自己的诗作上可比李杜下不让温韦。每到一处,总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文学才华。遇到喜欢的景致或建筑,不仅要题名赐字,更会赋诗一首,以表明心志。

和珅本来就是学生出身,后来为了能同乾隆有共同语言,也刻意留心学习做诗,尤其是泛览乾隆的诗作,从中把握乾隆的思想脉络,所以他的诗风与乾隆极为相似,深为乾隆所爱。

历史上不乏专为皇帝吟诗写作的大家,他们用手中的笔墨粉饰太平给朝迁装点门面,为皇帝歌功颂德,这种诗作往往词藻华丽,但是空洞无物。只适合迎合皇帝的心情却毫无真情实感。和珅也是经常为皇帝捉刀,他的诗还曾受到过钱泳的称赞,说他的诗有佳句可采。

乾隆知道和珅的诗风格与自己类似,所以和珅的诗集中留下了不少奉“敕”而做的作品,如《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戊申》:

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

霜叶平铺青嶂红,角弓晓兵寒风劲

图未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

文修武备双含美,犹百孜孜体健行。

这首诗是和珅奉命描述乾隆帝打猎情景的,全诗可谓四平八稳,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只有真正发自作者内心,诗才会有令人感动的力量,我们要了解和珅的文学才华,决不能只看他的御前名和之作,更应该关注那些他真正情郁于中峭得不发的作品,从中才能更好的看出和珅的真实水平。

和珅的妻子冯氏在嘉庆三年(1798年)病故,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

其一:

结篱三十载,所愿白头连。

何期中道别,入宝音容查。

屏纬尚仿佛,经关卷徒缭倒。

泪枯挽奠从,艺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支鸟。

追思病时言,尚役争足好。(时争足疾复作)

犹忆含殓前,不冥心未了。

自此退食余,谁与伴昏晓。

抚棺一长痛,虽彼蒙藏矫。

其二: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场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槃果。

其三: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衰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栓杆。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这几首诗全部采用的是五言古风,内容质朴无华却又直指人心,落地有声而让人欲哭无泪,将和珅当时的悲痛心情刻画得可谓的淋漓尽致,读者往往情不自禁产生共鸣。和珅尽管是一个御前应和诗人,但是他的作品中还是有一些佳作的,全部收集在《嘉乐堂诗集》中。

和伸不仅是乾隆的御前第一诗人,而且在其他文化方面也有功绩。和伸历任过许多官书的正总裁,经筵讲习,教习庶吉士,殿试卷官,翰林院掌握院学士和平日起居住官等职务,控制了书籍与的出版与查禁及考试,经选,教育等一切事务。

乾隆一朝在文化事业上最大的举动是《四库全书》的修纂,由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开始直至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才告初步完成,其间共历时达十年之久,《四库全书》的总裁也几经易人。最终,这正总裁的头衔落在了和珅头上,并最终在他手中完成,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和珅作为这部书的正总裁,当然功不可没。

从此以外,和珅还历任过许多官书的总裁,如《开国方略》总裁,国史馆总裁等,他在各种官书总裁期间并没有闲着,总是寻找机会,施加影响。在他负责国子监石经的过程中,属下校勘官彭元瑞校仇之余,撰写了一部《不经考文提要》,献给皇上。乾隆对这本书大加赞赏。这下可气坏了和伸,就向乾隆进言说:“不是天子无权考虑经文。”谁知乾隆不加理睬,说彭元瑞乃是奉旨考证,没什么可怀疑的。和伸见这一办法没有奏效,又生一计,他说彭元瑞的书中错误甚多,他愿重写一本,对彭的书再加以修正。得到乾隆首肯后,他马上召集了几个学问高深的翰林,对彭书和经文细写研究,写成了《提要举正》一书,献给皇上,要求皇上把彭元瑞的书弃之不用,乾隆仍不是许,和伸就命人将自己主编的《提要举证》抄写三部分别放在懋勒殿,翰林院和国子监,同时把彭瑞书中涉及的字在石经上乱加篡改,最终不得不弃去不用,和伸这才心满意足。

纵观和珅一生,他的诗文虽不算上乘,但毕竟小有成就,而且在文化上的贡献颇多,可以算作一个诗人和文化人。

慧眼独识《红楼梦》

和珅一生的命运起伏,与《红楼梦》里的人物有些相似。不仅如此,和珅的一生与《红楼梦》一书的完成、面世及流传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和珅的巧妙安排,才让乾隆解禁了《红楼梦》。

和珅出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之后,接到乾隆帝的圣谕,要求“将违碍字句的书籍,着力查缴”,可见控制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和珅既然是乾隆的代言人,在这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全力查缴“禁书”。谁知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和珅成就了小说名著《红楼梦》,因此成为一代佳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家中累世巨富,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康熙帝诸皇子争夺皇位,曹家支持皇八子胤禊,皇四子胤祺(雍正帝)即位后,曹寅被抄家。所以,十三岁以后的曹雪芹生活从衣食无忧变成了饥寒交迫,痛苦不堪。成年后,曹雪芹更加衣食无着,后来竟至以喝粥维持生活的地步。曹雪芹看破世间百态,开始把全部精力放在写《石头记》一书上。乾隆三十八年,曹雪芹惟一的儿子病死,曹雪芹不堪丧子之痛,哀痛成疾,终于不治。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挽曹雪芹》诗的注中提到:“数月前,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曹雪芹死后,留下了《石头记》前八十回的书稿,后四十回只有散落的一些片段和部分回目,并为成型。这本不完整的《石头记》恰似曹雪芹的一生一样命运多舛。由于书中有关男女关系的描写过于细致,被当时社会上的“道德之人”称为诲淫之书。况且书中涉及康熙、雍正年间各皇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明争暗斗的内容,故被朝廷列为禁书。

虽然《石头记》被列为禁书,但整本书内容写实,符合各阶层的阅读习惯,孤故而在文人墨客、市井小民中辗转抄录,广为流传。读书人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誉为奇书。但是仅限于人手相互传抄,偷偷地看,虽然坊间也有《石头记》刻本,但毕竟是少数大胆书商冒险刊发的,无法广为流传。

和珅毕竟读过书,是个爱读书之人。他早就听说了《石头记》,但是苦于无法见到内容,常常深感遗憾,因为他本身就是朝廷负责收缴禁书的官员,所以不好明着向别人索要。有一天,和珅的党羽苏凌阿恰好看到了《石头记》,一读之下竟然被深深吸引住了。于是苏凌阿花费巨资买了《石头记》的原抄本,珍藏在家中。恰好有一天,和珅在苏凌阿家里里看到了《石头记》,大为欣喜,立刻从苏凌阿那里借来,拿回府读了起来。这一读,没想到他也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和珅似乎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身世与曹家、书中的贾家颇有几分相似。他少年贫寒,三岁丧母,十岁丧父,靠借贷读书。继承世爵成为三等侍卫后,才有幸接近皇上充当銮仪卫侍卫。后来,凭借才学赢得了乾隆的赞赏,才有了今日的荣耀。相比之下,曹雪芹的祖父也是奴才出身,后来累官至江宁织造,是康熙年间外放的高官。曹家败落,想来那曹雪芹也是历经坎坷,尝尽了千辛万苦,看透了世态炎凉。《石头记》中的贾政虽然是达官显贵,但女儿还被选入宫中为妃。而和珅也娶了皇上最宠爱的女儿做儿媳。书中所述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共鸣。和珅越看越入迷,渐渐地沉醉在其中,忘了周围的一切,直到仆人前来唤他用晚饭,他才发现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合上书,不免又是一番慨叹。

和珅只用几天时间就将八十回的《石头记》读完了,不由得对作者和这本著作本身心服口服,他认定这是天下第一的小说,心里还一直挂念着后面的内容,于是吩咐苏凌阿代为寻找。但是,由于曹雪芹没有完成后面的内容就撒手归天,苏凌阿只找到曹雪芹遗存的一些回目和零散的片段,和珅对曹雪芹的病逝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