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全传
1697500000038

第38章 实力决胜——做官还凭真实力(3)

和珅见无法看到《石头记》后面的内容,心中又割舍不下,于是反复阅读八十回的《石头记》。他读的次数越多,越觉得这样一本旷世奇书。于是有心将它刊发面世,虽然皇帝有查禁令,但只要像修改《四库全书》一样,对全书做一番处理,删掉那些不符合圣意的地方,再续上一个能够接受的结局,皇上肯定高兴,不会加以阻拦。只要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这本书的“禁书”帽子一摘,就可以公之于世,自己落得个慧眼识书的美名。和珅禁不住遐想各级官员对自己拱手祝贺的样子,开始陶醉起来。

修改和续写这个工作由谁来做呢?这个人首先要有才华,会写小说,否则难免狗尾续貂;其次,地位也不能太高,否则难免趾高气昂,不配合。和珅想来想去想到了高鄂,高鹗是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在乾隆年间颇负盛名,但只是个举人,没有考中进士,所以总感觉矮人一头。合身觉得这个人是合适的人选,于是他悄悄找到高鹗,命他修改、续写《石头记》一书。

恰好,高鹗也很喜欢《石头记》这本书,早就把里面的故事了然于胸。他听说当朝红人和珅要他续写《石头记》,喜不自禁。他与朋友程伟元一起商量、揣摩原作者的心思、想法,依据曹雪芹留下的回目构想,很快完成了续写。

和珅看完了续写的书稿,细细阅读读了一遍,并不满意。他认为续作的结局未免过于绝望,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虽然续写部分读起来比较通畅,但肯定通不过乾隆这一关,于是和珅要求高鹗重写。和珅不愧是审查书籍的高手,他让高鹗重新安排一个略为圆满的结局,同时标出原作八十回中那些过于悲伤和压抑的文字,命他一并作出修改。

高鹗知道了和珅的意愿后,觉得那样修改就歪曲了作者本意,不甚妥当,有违作者意愿,是对原作者的不敬,所以,不愿修改。和珅当然知道这样做会使作品意味有所改变,但总比永远被封强,于是他对高鄂半劝半吓地说道:“我也是爱书之人。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续写当然是对他的尊重,然而这样一来这本书就会永远无法公开面世,后人也难以见到这本书了。况且,万一朝廷追查下来,你高鹗作为续写者,肯定罪责难逃,曹雪芹也永世不得翻身。岂不是两败俱伤?所以,为了这本书能够流传后世,只有将书中对朝廷不满的地方略加改动,才能获得皇上的首肯,从而能够刊行天下。你也算帮了曹雪芹遂了心愿,成为有功之臣。曹雪芹倘若黄泉下有知,就算内容有所改动,也定会心存感激的。”

高鄂听和珅这么一说,觉得和珅的话也有道理:自康熙开始,朝廷大兴文字狱,凡有任何诋毁清政府的言辞,哪怕是一些不相关的词语,如“华夷、明、清”等,都会被追查,令人提起笔来就胆战心惊。况且和珅本人就是积禁书籍的官员,不敢得罪,现在他既然要这么做,自己也没有办法。高鄂无可奈何,只好按和珅的意图重新续写后四十回的结尾,把曹雪芹的原稿凡是涉及朝廷避讳之处都做了相关修改,书名也按照和珅的意思改成了《红楼梦》。

高鄂毕竟文采非凡,他续写的部分语气、意境与原著无二,几可乱真。重新续写的部分,基调也缓和了不少,甚至有一些对当朝歌功颂德的地方。和珅看过新稿后,终于喜笑颜开。

书终于修改完了,但和珅总不能慌不迭地跑去呈给乾隆帝,这未免也太明显了。于是,和珅拿到书后,没有立刻呈给皇上,而是从太后那里找突破口。他每天都去向太后请安,有机会就跟太后聊天,讲上一段书中的故事。和珅本来就善于言辞,他把故事描述得惟妙惟肖,太后越听越喜欢听,一来二去被迷住了。太后不满意每天听和珅讲一点儿给她听,就给和珅要书自己来读。和珅见目的终于达到了,于是连忙拿出准备好的手抄稿献给皇太后,趁机说出本意:《红楼梦》是千古第一奇书,无奈现在却被冤枉为禁书,真是可惜啊!

很快,乾隆帝就知道了这件事,他命令和珅重新审查《红楼梦》。和珅连忙说他已经将书稿审查了好几遍,写的都是家事,并没有什么特别违逆的地方。同时将《红楼梦》献给皇上御览,请求若无重大问题,付诸发行,以让天下人都能阅读,同时沐浴皇帝的恩泽。

好书的魅力总是能够打动很多人。乾隆帝自从得了和珅送的《红楼梦》,就爱不释手,天天抽时间阅读,并且赞不绝口。于是下旨:“查禁违逆书籍,是为了端正世道人心,惩办大逆不道、煽动民变之徒。《红楼梦》不过都是家事,只能算是才子之书,从此解禁。”

《红楼梦》一经解禁,迅速流传全国,风靡一时。高鹗也因此名声大振。很快就中了进士,而阅卷官正是和珅,其中意味,值得玩味。

和珅是乾隆时期文字狱的大力维护者,不想却对《红楼梦》的传世立下功劳,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难料啊!

和珅与《红楼梦》的渊源不止这些。和珅的一个党羽汪如龙,本是盐商,当官全靠和珅提携。此人善于逢迎,而且非常聪明,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汪如龙与和珅聊起了《红楼梦》一书,道:“先生曾经派人修改《石头记》,并将名字改为《红楼梦》。先生可曾想到,这‘红楼梦’三个字的含义吗?”和珅道:“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红楼’就是‘朱门’,指的就是王侯贵族;“红楼掩面人”,则是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世事无常,整部小说就如同红楼一梦罢了。”

汪如龙听后深有感触地说: “先生果然高见。红楼梦,乃是红楼一梦,世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场虚幻。先生爱读此书,必定有所感悟。”

汪如龙这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话中有话。原来,当时乾隆已老,驾崩只在旦夕之间,永琰(封嘉亲王,后改名颗琰,即嘉庆帝)是乾隆着力培养的接班人。和珅深得乾隆宠爱,但与嘉庆关系并不好。汪如龙仔细观察了嘉庆与和珅,发现嘉庆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而和珅傲气日增,已经深深迷失在自己的大权之中,认定嘉庆不会把自己怎么样,而实际上和珅已经不是嘉庆的对手。汪如龙感念和珅的提携和重用,想借谈论《红楼梦》提醒和珅不要太过自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和珅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立刻明白了汪如龙的提醒,但却没有把汪如龙的提醒放在心上。一脸轻松地说道:“此意甚妙。那只是历代的草莽英雄,眼光短浅,因此结局大多如此。”和珅他觉得自己的地位相当稳固,与历代的草莽英雄并不一样,所以他的一切都将有别于他们。

汪如龙也不多言,他不久就如同贾宝玉一般辞官归隐,只希望万一和珅被嘉庆扳倒,不至于连累自己。

没过几年,汪如龙的提醒终于应验了。不可一世的和珅垮台,这是贪官的必然下场。不知道和珅在狱中是否想起过汪如龙的善意提醒,即便想起来,他也只能哀叹自己一生“如红楼一梦”吧?无论如何,和珅的命运起伏,与《红楼梦》里的人物有几分相似,这也许是他为什么会与《红楼梦》有这么深的渊源吧?

《四库全书》正总裁

和珅受命接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一职,并尽心竭力编纂这部巨作,为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和珅为了领会圣意而恣意篡改文献,禁毁了有价值而属于“违禁”行列的历史书籍,部分降低了这部书的历史价值,但这并不能掩盖《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这一事实,和珅所做的贡献也不可抹杀。

我们常说“盛世修典”,这也是中国历代的文化传统,宋朝的《资治通鉴》,明朝的《永乐大典》,都不仅体现了文化的昌盛,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清朝自康熙、雍正以来,社会趋于安定,国力日趋强盛,人民更加富庶。这就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乾隆向来以明君圣主自居,怎会甘落人后?他决定编纂一部空前的大典——《四库全书》。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皇帝就下令编纂过一套《古今图书集成》,该书是皇帝钦定的书名,历经康熙、雍正两朝方才完成。乾隆既然自比秦皇汉武,当然有心让《四库全书》成为权威经典,超越以往的所有书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为了郑重其事,乾隆设立“四库全书馆”,全书正式开始编纂。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文化工程,不可马虎,必须选定一个可靠而又有一定声望的人担任。乾隆刚开始让第六子永溶负责整个工程,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任总裁;实际负责具体内容编纂的是纪晓岚,任总编纂官,其他的参与者还有陆铒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都是著名的学者。所有参与编竽的文人有三千六百多人,抄写人员另有三千八百人。而此时的和珅只是一个小小的御前侍卫,连出人头地都遥遥无期。他虽然算是半个文人,但对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更是想都不敢想。《四库全书》这个巨大的文化工程,都是很有名气的文人学者参与,似乎注定与他无缘了。有谁能想到,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小侍卫,几年后会成为这个文化工程的正总裁,与名动天下的纪晓岚合作编书?

《四库全书》所搜集的材料众多,其中难免有些对朝廷不利的书籍。为皇上办事,需要的不仅是学识,还要有绝对的忠诚。在编纂过程中,那些参与者总是不敢大删大改,难免将不利言论流传于世,乾隆心中颇为不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干净利落地查办了李侍尧一案。恰在此时,《四库全书》编修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乾隆干脆下令,任命能干又忠实于自己的和珅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负责统领协调整部《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