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1699800000043

第43章 义愤填膺常憋气,不如得失两便平心气(1)

没有比吃亏更令人窝心的了,也许有人会这么认为。同样,受委屈、被指责、遭谩骂、不被理解、被误会等都会令人憋屈、堵心,于是,心里憋气无处撒,义愤填膺不吭声,甚至敢怒不敢言。性情刚烈的人若是碰上“导火索”,很可能一触即发,大吐苦水;而性格软弱者则通常把气往肚子里咽,一切都忍了。所以,令人憋气的最集中的焦点就是:得与失的不平衡问题。

个性乐观的人对得失看得很淡,他们认为“得”是劳作的结果,无论劳心劳力,“得”都是心愿的实施。得了心愿,却难免会失去追求。得到功名利禄的时候,满心喜悦,但同时也失落了沉思与警醒;得到婚姻的时候,爱情的光芒免不了黯淡;得到虚荣的时候,灵魂却在贬值;失去最爱的时候,便是得到永恒的寄托;失去依赖的时候,便得到人生必备的磨砺;失去憧憬的时候,便得到现实的选择。

对得与失的认知,看似平淡,却折射出一种对人生使命的思考,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透彻理解。人的一生,就是得与失互相交织的一生。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想通了这些道理,内心也就舒畅多了。

为啥老爱“心理不平衡”

生活中常有不公平的事情出现,于是你的心理开始不平衡,心里一阵阵地觉得窝火。

你努力了,付出了,反而没有得到回报;看到别人的小日子过得好既眼馋又嫉妒,想到自己混得不好不赖,觉得心里堵得慌;看到别人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模样,想想自己觉得不免有点窝囊,于是窝心、憋屈,想找人出出气……

其实,这些事情也不只出现在你一个人的身上。地球是圆的,总有一些人站在圆的切线点上比你早几分钟看到太阳。人生的事情很难做到公平,有些人生下来或许就含着“金钥匙”,而有些人或许生下来身体就不完整,这些都是我们先天无法掌握的,只能接受。

斯蒂芬·威廉·霍金,“黑洞”理论和量子学说的创始人。对于他而言,命运是很不公平的,他天生就是一位中枢神经残废者,由于肌肉严重衰退,从而失去了行动能力,手不能写字,话也讲不清楚,终生要靠轮椅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身体的残废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也没有因为身体的局限而停止人生的探索。相反,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身体行动的不便,他只能用一个小书架和一块小黑板完成他的研究。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克服了无数次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在天文学的尖端领域——黑洞爆炸理论的研究中,通过对“黑洞”临界线特异性的分析,获得了震动天文界的重大成就,为此荣获了1980年度的爱因斯坦奖金。

然而,这位失去了行动能力的科学家在1985年病情恶化,连语言能力也被剥夺了。这时候的他依然没有把时间放在埋怨命运上,他利用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来间接表达他的思想,争分夺秒地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奇迹。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有时候,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身体如此不便丝毫没有减慢他研究的速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如今,他已经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这种殊荣,斯蒂芬·威廉·霍金当之无愧。

生命和生活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美好,它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待遇都有所偏心,有的人确实生于荣华,处于丰顺;有的人或许就没有那么多天生的优势。不过相信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肯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看淡这些不平,才能潜心地去做正经的事情。我们的心和胸怀就那么大,如果装满了埋怨和愤愤不平,又怎么能有心思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呢?

生活的真谛是淡然。面对人生的不公,不可强求,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生活就是如此,它给了你什么,你是无法改变的,不如坦然地接受,利用它赋予你的东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淡生活的不平,便是懂得如何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不仅仅是成功的人,也是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按着你的意愿去发展变化,有时候付出了、努力了反而没有回报的事情并不代表它们白白付出,相信它们肯定会以其他形式,在其他方面补偿你的。

付出和回报有时候展现出的不平衡,只是暂时现象,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然而有的人偏偏不懂这一点,他们不把精力放在奋斗上,放在探索人生上,反而苦苦追寻着平衡,换来的也不过是劳累罢了。

面对这些所谓的不平,平庸之辈只会埋怨,而不以实际行动去改善,结果差距越来越大;智者则会坦然地接受它们,积极地用后天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平,赢得了自己的人生,也赢得了更多的敬佩。

再窝火也别乱撒气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放学回来重重地把书包一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礼貌地说:“你好烦喔!”

太太问先生晚饭吃什么,先生竟不客气地说:“跟你结婚这么久了,我爱吃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太太抱着孩子沮丧地坐在客厅里,便过去关心地问:“心情不好吗?”没想到太太却生气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这些人都是自己不顺心,却把气撒到了无辜人的身上,这就是迁怒。

当一个人心情不佳时,通常情况下会影响到他对待外界的态度,比如恐惧、暴躁、动怒、怀疑、冷漠,这些情绪都可能伤害到周围的人。

把自身承受的压力与疼痛的刺激转移给身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宣泄一定的情绪以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这样做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却可能促成自己自私的思维习惯,所以是不可理解的。要知道,身边的人都是要用爱与关怀去对待的家人、朋友和伙伴,通过迁怒的方式让他们来分担自己的坏情绪,对于所有人来讲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理解的。说到底,迁怒别人,受害最大的是自己。

张女士的老板因工作上的事心情不好,刚好张女士走进老板办公室递交文件,老板正在火头上,三下两下地看了资料之后就对张女士发了一通火,说她根本就没有用心搜集资料。

张女士就觉得委屈了,这些文件可是她昨天通宵赶出来的啊,老板不认真看也就算了,还莫名其妙地对她发火。刚好,张女士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她男朋友打电话过来,心情不好的她拿起电话就开骂:“你是不是没事干啊,不知道我在上班吗?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啊?”

张女士的男朋友莫名其妙地被骂了一顿,他本来是一名业务人员,前两天出差时帮着抓小偷扭伤了脚,请假在家休息。早上女朋友出门的时候叫他买菜,说中午回家做饭吃,但是要买什么菜得先打电话跟她商量。于是,就有了刚刚那通电话。

张女士的男朋友很生气地走在大街上,他打算去餐厅好好地吃一顿,不管女朋友了。走着走着碰巧走到张女士单位的门口,看到路上有一只流浪狗,就狠狠地踢了它一脚。正在寻找食物的流浪狗被踢出了老远,痛得“嗷嗷”直叫。

这时张女士的老板正从公司里走出来,流浪狗突然跳起来,狠狠地咬了他一口……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迁怒的结果最终还是伤害了自己。老板迁怒张女士,张女士迁怒男友,男友迁怒流浪狗,流浪狗迁怒于毫不相干的路人,正巧那路人就是那可恨的老板。一环紧扣一环,就像绕圈跑,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

人有时是无法不生气的,生气了能做到不迁怒于别人就很了不起了。被骂者一般都是不服气的,内心充满逆反。当这种逆反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寻求出口,于是就迁怒他人。有些事情,事后常常会觉得完全没有理由发火的。

有位父亲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十多岁的女儿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东西,工具散落一地,客厅凌乱不堪,他禁不住便破口大骂。聪明的女儿在收拾干净后跑来拥抱他,然后问:“爸爸,你今天在办公室里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了,是吗?”

这位懂事的女孩了解老爸的怒气不完全是针对自己,很可能是老爸因为别的事受伤了,因此并没有情绪反应,反而安慰爸爸,这是极大的智慧。

无论一个社会多么公平,个体之间总有尊卑、智愚、贫富、强弱等诸多的差别,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幸运儿会在所有的方面都比他人优越。由于普遍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有意无意地愚弄、非礼、侮辱甚至强暴。冒犯者又往往比被冒犯者强大,因此被冒犯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现实不得不把怨愤之气暂时隐忍下来,转而把本该还施其人的怒气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个体身上。但更弱小的个体同样会把怒气转嫁他人,最后的受害者常常是最弱小者自己的妻子或儿女,他们会无缘无故地遭到丈夫或父亲的打骂。

但整个“迁怒之链”并未至此终止。在孩子的世界里,迁怒也遵循与成人相似的轨迹在蔓延和传递,进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会把其他老人甚至父母当作迁怒的目标。于是这股迁怒之气进入了恶性循环。迁怒加剧了人的不幸,迁怒使人间失去了很多的欢乐,使很多的家庭失去了原本的温馨,几乎所有的烦恼和不幸都由迁怒而起,或由迁怒加剧以致不堪收拾。

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受了委屈,或者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最好的办法是去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别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那只会造成更坏的结果。总之,我们做人做事,要尽量注意不迁怒。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据理力争、恩怨分明、保持尊严、维护人格,他就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迁怒之链”,这样也有效地增进了人间的祥和,家庭的温馨,也利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

赠人玫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行时,在一个路口碰上了堵车,耽误了半天才过去。红绿灯坏了,人们互不相让,争着往前开,结果许多车横在路中间,弄得谁都过不去。当时如果大家都能相互让一下,可能早就都过去了,不至于堵半天。于是,坐在车里的人们一个个怒目相向,带着一副互不相让的表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曾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的房间。每个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说。他们进入另一个房间,它和第一个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很愉快。因为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汤匙舀肉去喂对方。

如果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那很有可能使自己窒息,很有可能像地狱的人们一样,守着食物饿死。

有一只蚂蚁正在外面闲逛,忽然一阵强风把它从地上卷了起来,吹到池塘里面去了,蚂蚁因为不会游泳,只能在水里奋力挣扎并大喊救命。

结果,一只鸽子正好经过池塘,听到有声音在喊:“救命啊!救命啊!”

鸽子停下来找,听声音从哪来的。在水池中挣扎的蚂蚁看见了鸽子,便拼命喊道:“我在池塘里,快救命啊!”

鸽子看到池塘中快被淹死的蚂蚁,赶忙叼了一片树叶丢到了池塘中。

快被淹死的蚂蚁使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爬上了树叶,然后随着树叶慢慢地漂到池塘边,这才算是捡回一条命。蚂蚁心存感激地对鸽子说道:“谢谢你救了我,我一定不会忘记你!”

过了很久,一天蚂蚁正在外面寻找食物,突然看见森林里一个猎人正在用枪瞄准树上的一个小鸽子。它仔细一看,正是曾经救过自己的那一只。

正在树上休息的鸽子此时并没有觉察到猎人要拿枪打它,正在唧唧喳喳地叫着。

蚂蚁不顾一切,快速爬到猎人脚下,狠狠地咬了一口,猎人疼得大叫,手中正在瞄准鸽子的枪掉在了地上,这一下惊动了鸽子,它吓得立即飞走了。

这虽然是一个童话,但道理却值得深思。不管何时,不管何地,只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报。只有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才能在你陷入危机时得到别人的帮助。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生活中当你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本身就会体验到快乐,因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当你付出你的爱心,就种下一片希望,就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尝到丰收的喜悦。

因为自私,人们不肯帮助别人,不肯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一丁点利益,结果却是害人不利己,自己失去的更多。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快乐和富裕便会进入你的心中。

试试传递爱心

一个暴风雨之夜。乔治·伯特作为一家旅馆的服务生正在柜台里值班,有一对老年夫妇走进大厅要求订房。乔治·伯特告诉他们,这里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来了,而且附近的旅馆也已经客满。

当他看到老夫妇焦急无助的样子时,又真诚地对他们说:“先生,太太,在这样的夜晚,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可以在我的休息间里住一晚,那里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却十分干净。”这对老夫妇谦和有礼地接受了伯特的好意。

第二天,当这对老夫妇提出要付钱给伯特时,他却坚决不收。他真诚地说:“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昨天晚上我已经额外地在这儿挣了钟点费,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里面了。”

老先生临走时,温和地告诉伯特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一个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的。”

伯特当时以为这位老人在开玩笑,他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往心里去。

过了几年,乔治·伯特还在那家旅馆里上班,仍旧当他的服务生。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一封老先生的来信,邀请他到曼哈顿去,并附上了启程的机票。

当他赶到曼哈顿时,在第五大道34街的一栋豪华的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老先生看着惊讶的伯特,微笑着解释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就是我为你盖的饭店,我认为你是管理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于是,乔治·伯特成为这家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他不负厚望,在短短的几年里,将饭店管理得井井有条,驰名全美。

这个饭店就是美国曼哈顿城那座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它的第一任总经理乔治·伯特,以前只是一家旅馆的普通服务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用诚信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这个年轻人的成功,就在于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礼貌,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