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国智慧
1700200000007

第7章 日本智慧(6)

同时,他又认为“近年来世界上争霸的是英俄两国,从两国的气质特点来看,英国剽悍贪婪,而俄国正直诚恳,(将来)世界之瞩望会集于俄国”,所以日本“应和俄国结盟分割中国”,“不仅要占领朝鲜、满洲,还要在南洋、印度乃至美洲大陆拥有领地”,只有这样,日本“才能具有独立国家的实力”。

但是,当时的日本内战未息,国力虚弱,自身尚处于列强的股掌之间,缺乏付诸实施的内外条件,“日俄同盟论”只能流于空谈。明治政府只好推行“与列强协调外交”,小心翼翼地追随欧美等强国,充当巨兽后面的豺狗,试探着在侵略中捞一点残羹冷炙。

为了得到列强的帮助,实现吞并朝鲜,逐鹿中原的侵略计划,明治政府开展“鹿鸣馆外交”,大肆崇洋媚外。日本仿造西洋格式大造亭台楼阁,邀请洋人在馆中花天酒地,要大臣贵族带妻女陪洋人跳舞玩乐,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极力离间列强与中国的关系,再三向俄、美、英、法等国表白:“出兵朝鲜意在保护日领事馆和臣民安全,决无他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本的毕恭毕敬和凶残好斗逐渐得到了英美等国的青睐,觉得这个东亚岛国可以充当其侵略中国的小帮手。尤其是英国,由于海外殖民地太多,难以腾出手来在远东和其他列强角逐,决意拉拢日本对付沙俄等国。因此,英国对日本向中国开战态度最为积极,在开战前夕与日本修订原来的不平等条约。英国外相金伯利在修约祝词中说:“此约之性质,对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此时的日本看到侵略行为得到列强的嘉许和纵容,信心倍增,很快开动战争机器,挑起甲午战争。战争中,日本犹如恶犬,得到列强的声援支持;中国如龙钟老人,既无力搏击又孤独无助,马关之恨由此铸就。甲午战争使日本人切实尝到了“与强者为伍”

的好处。此后,日本先和英国结盟达二十年之久,后又与德意***为伍,“二战”以后又与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一百年间,日本外交结盟时间近八十年,只有二十年处于“单干”状态。

日本外交之所以喜欢“与强者为伍”,主要出于日本长期奉行扩张型的对外战略。想当年,日本明治政府刚刚建立,国内尚立足未稳,明治天皇和他的大臣们就在酝酿对外侵略。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为得朝鲜发动甲午战争,为侵“满洲”与沙皇俄国开战,为吞山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独占亚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受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虽然改弦更张,放弃战争权力,不再搞军事侵略,却转而大搞经济扩张。日本商人四处并购企业,夺占市场,收购狂潮一度扫荡大洋彼岸的美国。其贪婪和进攻性除了没有硝烟和血腥外,与战前别无二致。

但是,军事侵略也好,经济扩张也罢,日本这种扩张型的对外战略在实施中,始终受到本国国力缺陷的制约。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四面环海,仅限于几个岛屿,面积不过37.8万平方公里,只有美国的1/25、苏联的1/60,缺乏足够的战略安全纵深。而且这些岛屿上还缺乏近现代工业所必需的各种矿产资源,国家生存严重受制于海外。

在近现代,这些先天性缺陷,使日本的对外军事扩张深受制约,常常出现“眼大肚子小”、力不从心的情况。

首先,随着侵略范围的扩大、树敌增多,其国力增长远不能满足扩张野心的需要。平时扩军备战屡屡出现财政危机,为了筹措军费,甚至要求国民“改三餐为两餐”;战时一再陷入国库空竭的险境,导致日本常常要“赌国运”背水一战。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从原料到市场都严重依赖英美等国,其扩大侵略的行为总要受到英美的牵制,难以尽遂其愿。鉴于此,日本统治集团往往把寻求强有力的外援,作为弥补自身国力不足,增加战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二战”以后,日本军事发展受制,国土安全、战略资源的供应安全只有仰仗美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与强者为伍”还是日本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综观国际关系发展史,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领土博弈、财富博弈和科技博弈三种。近现代的国家竞争同时具有领土博弈和财富博弈的双重性质,国家发展不仅靠经济贸易还要靠武力掠夺。

为了在这两种博弈中取胜,日本就得通过对外扩张,占领更多的领土和市场。但是,侵略战争不仅会遭到被侵略国的强烈反抗,还会引发日本与列强的冲突。由于日本发展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力存在缺陷特别是资源供应又受制于他国。所以,只有寻找大国做靠山,借强者之力,才能在侵略中狐假虎威,防止其他列强插手战争,夺取侵略果实;才能尽可能多地争取列强对其侵略行为的支持,孤立和削弱被侵略的国家与民族,为夺取战争胜利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二战”以后,各国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财富和科技博弈,主要依靠投资、科技的竞争实现国家发展。

然而,国际关系权力政治的基调并没有改变。日本要在竞争中取胜,仍然需要政治、军事权力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再度发挥了“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本能,与主宰自己命运的世界第一大强国结成同盟关系。通过缔结日美同盟,日本得以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用美国对世界各地的控制获取稳定的战略资源,利用美国的支持重返联合国、挤进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日本外交,“与强者为伍”实际上是日本脱亚入欧战略的具体化。由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长期在科技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所以对日本而言,“与强者为伍”就是与英美等国同道。

明治时期,日本外务省内“亲英美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侵略扩张多能得到英美的纵容或支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迅速崛起产生了重大作用,英日同盟可以说是这种亲英美外交的具体体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摆脱传统的外交战略取向,与德意联手同英美分庭抗礼,企图“自主”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但结果却一败涂地。

英日同盟和三国同盟的历史经验教训,促使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取向再度向美英回归。战后,日本统治者认为太平洋战争失败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分清“真朋友”、“假朋友”,和国力贫弱而又靠不住的德意形成“弱弱联合”,终难对付英美的强大实力。只有与真正的强者力伍,归顺而不是反叛英美主导的国际秩序,才是日本外交的上策。为此,在“二战”期间就反对同美国交战的吉田茂担任首相后,主动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再度把日本对外战略的基点放在与英美等国尤其是同美国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上面,建立了日美同盟。

以强国为“轴心”,是日本“与强者为伍”外交的又一特征。由于和日本为伍的国家国力都大于日本,日本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总是有求于人超过人求于己。所以日本与盟国的相互地位总是不对等的,同盟关系对强国来讲可能只是其外交的一个方面,对日本来讲却是整个外交政策的轴心,如英日同盟时期以“日英关系”为外交轴心,三国同盟时期又宣称以三国同盟为轴心。

“二战”后,以联盟为外交轴心的传统不仅依然保留下来,而且还得到“发扬光大”。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日本始终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轴,唯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随着同盟关系的调整,日本虽然在同盟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升,但日弱美强的力量对比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日美同盟依然是日本外交的轴心、基础。

“与强者为伍”的对立面是与弱者为敌,远交近攻。回顾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大和民族是在英美强国的提携下,踩着亚洲国家的头颅,一步步爬到了今天的国际地位。“二战”以前,曾在列强的支持下对亚洲弱国百般欺凌;“二战”后,受美国的庇护,在朝战、越战中大发横财,搞经济渗透;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又强化日美防卫合作,企图干预邻国内政。作为日本的邻居,了解日本外交的这个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