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趁父母还健在
1706900000045

第45章 不要和父母冷战

现在,在大多数孩子的眼中,似乎只有父母关心孩子,才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却从不去想如何关心父母。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们的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从而采取一些关爱,回报父母的行动。其实,家庭生活里,陪父母去看病,给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排忧解难等都是子女为父母所做的比起父母养育之恩,可算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它们却能给父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生日不是一块美味的蛋糕,重要的是记得。秦大爷把晒的玉米翻了一遍,回到屋里,点上那根陪了他大半辈子的老烟袋锅子,戴上老花镜,坐在炕里一边翻看着当天的日报,一边吸着。

老蒋和一个跟班儿就在这时像黄鼠狼似的溜了进来。

老蒋先咳了一声,打破屋里的肃静,让秦大爷注意他,说“老秦,又抽烟呀?这哪家烟叶子?味儿闻着不错。”秦大爷的目光从报纸上移开,看看说话的老蒋,“是蒋支书呀,嗯,远亲送的,也不知道是哪里买的。”“我那有从省城带来的好烟叶,哪天我给你捎一包来。”老蒋说着,抽过一张板凳坐下了。秦大爷放下手里的报纸,取下眼镜轻轻放在桌上说,“不用了,我这一年也抽不完。”然后又看看站在老蒋身后的“跟屁虫”问,“你们有事?”老蒋说:“啊,没啥大事,主要是来看看你,顺便说说秦东的事儿。”秦东是秦大爷的大儿子。“秦东还欠村里提留款三百块钱,已经快一年了,我们要了好几次,他也不给。要我说,咱们这老关系就算了。可别人不让,村里人都交了,就他不交也说不过去呀。以后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做了。”说到这,他拿出兜里的香烟,递给秦大爷,秦大爷示意不要,还是接着抽自己手里的。老蒋自己点上一根,吸了一口,接着说:“村里开会研究了一下,再不,只有请派出所来了。我们都老关系了,所以,我今天想让你劝劝他。”秦大爷听完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小蒋,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跟我都多长时间不说话了!”确实秦东和秦大爷像陌生人一样,父子之间已经好几年不说话了。

秦大爷还记得,那晚,家里的晚饭多了一道好菜——鸭脖子,是从城里带回来的“名牌产品”。孩子们吃得很香,秦大爷挟了一个放到大儿子碗里,然后用商量的口气对秦东说:“东子,你两次都落榜,就别考了。让你妹考吧,她成绩不错。你先在家务些农吧……”自己的话还没说完,“叭”的一声,秦东的碗掉在地上。他转头回了自己屋,甩上房门。秦大爷愣在那里。

不久秦东就离开家,去福建打工了。他去福建最大的收获就是领回来个老婆。觉得在外面不容易,要生孩子了,回老家好过一点。于是秦东带着老婆回老家过日子了。他在村里做了一名文书,再后来干得不顺心就不干了。秦大爷听说他没了工作,关切的问询,可他还记着那年落榜秦大爷对自己的态度,说,“我就是要饭也不会到你门上去要的!”好几年了,他再没跟秦大爷说过话。

这几年日子好过了,秦大爷也有了积蓄。他经常对女儿说,“如果早这样,我就能供你们两个读书,你哥就不会记恨我了。”妹妹劝过秦东,和他讲父亲的无奈,可他就是拧着那根筋。

当秦大爷回过神来,老蒋已经站起来,他说:“就这样吧。你劝劝秦东。”说完两个人往外走。这时,秦大爷急急地说,“等一下。”他们同时扭过脸来。秦大爷从兜里掏出三百元钱,放在炕边。对老蒋说:“我替他交了。”

几天后,秦大爷到街市上卖东西,遇上秦东的老婆。儿媳妇受儿子的影响,几乎不怎么跟秦大爷说话。可那天,意外地儿媳妇说话了:“你上当了。”秦大爷茫然不解,她又说,“东子给村里白干了两年,应该得一千块钱呢,可村上到现在一分钱没给他。他们赖账,凭什么我们还给他们交钱。”

秦大爷呆住了,真的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之后,他转身拎起口袋就向街上的村部办公室走去。直到傍晚,他才回家,说是在老蒋那喝酒来着。

第二天中午,村里的会计把一千块钱送到秦东的手上。秦东和老婆都有点儿纳闷。

不久,村里人有了一种传言,说秦东的工资,是秦大爷垫上的。为办这事,还请村干部喝了酒,让他们保密。当有人向秦大爷问起这事时,秦大爷瞪着眼说,“我怎么能做这个傻事!”可心里却在骂,那帮狗娘养的,说话真不算数。

几天后,快到晚饭的时间了。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秦大爷从外面回来,走近屋时,很意外的看到大儿子也在,秦东迎过进门的秦大爷说:“爹!咱们一家人好久没一起吃饭了。”秦大爷终于松了一口气,布满皱纹的双眼里闪烁着泪花。

也许,我们和父母之间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矛盾,为此我们可能埋怨过他们,记恨过他们。可是,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与孩子发生争执之后,最伤心、最难过、最内疚的正是我们的父母。不管我们如何对他们冷淡,甚至离他们而去,他们还是最牵挂、最惦记我们的人。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永远会第一个伸出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