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趁父母还健在
1706900000046

第46章 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些事情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一定意见相同。夫妻会拌嘴,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因为时代差别有误会和矛盾。“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淡了,信任少了,距离远了。除了钱,什么都不是了。”一位母亲伤心地说。中国人身上那种朴素的亲情已经被利益、金钱冲垮了。青年人急切地盼望发家致富,在为财富奔波的路上,很多人已经无心、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有些儿女和父母出现矛盾后,沟通不好,就会采取和父母冷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给父母“精神虐待”,使矛盾和误会激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他们伤心难过,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父母最怕孤独,所以,懂得孝道的儿女,即使和父母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活中我们也不要和他们冷战。像天下大多儿女一样,我深爱着我的父母,我的父亲正直仁慈,母亲单纯善良。他们是一对勤恳的本分人。

从小到大,不论我在外面闯了多大的祸,父母从来不动手打我。父亲爱讲道理给我听,而不是用拳头讲话。这一点我颇为理解,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不同的是,我的父亲是高中教师,母亲是小学老师。

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经常生病。家务事经常是母亲一个人承担,还要照顾我和几个儿女,自己也要教书。我佩服我的母亲,她真可算是女强人。幸好,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

父亲对工作十分敬业,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到了深夜,他还在灯下,给学生们批改作业。虽然身体不好,可总是坚持去给学生上课,从不肯请假好好养病。记得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发着高烧,母亲劝他在家休息,可父亲却说学生们马上要高考了,这一堂课对他们十分重要。母亲劝不住他,父亲冒着大雨冲出家门。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晕倒在课堂上。这一下,让父亲在医院里足足躺了一个月。

在那个年代,父母的早年都吃尽了生活的苦。我听母亲给我讲过,母亲九岁就要承担家里上上下下七口人的中午饭。要在家人从地里回来前做好午饭,还要负责带着最小的弟弟。

而那时父亲六、七岁就去放牛。奶奶把父亲放在牛背上,父亲手里拿着柳条,自己就赶着老牛去野地里吃草。母亲常常叹着气说,你们的奶奶心也很大的,她怎么放心让六岁的孩子去放牛呢?万一从牛背上掉下来,岂不让牛一脚踩死了吗?我问母亲,父亲真从牛背上跌下来过吗?母亲笑着说,她也不知道。父亲十岁那年,爷爷离开了家乡,去闯关东,这一去就是三年。家中只有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后来告诉我,那三年他吃了很多苦。自己承担起一个家庭里男人的重要角色。每天父亲都要早早的起床,去路上拾粪。有时父亲偷懒不想去,奶奶就会打父亲,追得父亲满院子地跑。他说后来,他能理解奶奶为什么那样,一个女人生活真的不容易,不免有时气躁,加上那个年代的人都读书少,教育孩子的理念多数都是“不打不成钢”。拾粪还算是比较轻松的事儿,最要命的是去田里锄地。头上顶着火一样的大太阳,烤得人大汗淋淋的,皮肤被晒得直脱皮。可以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在地里弯着腰锄地的情景……

我长大以后,父亲曾这样教育我,孩子,要记住,人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

也许是父母都过惯了苦日子,他们养成了十分勤俭的习惯,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从不乱花钱。母亲做的财务账一分一厘都不差。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喝点小酒,父亲从不喝贵的,他只喝二锅头。这已经让他觉得自己有些奢侈。我心疼父亲,回家经常给他捎几瓶好酒。这时,父亲总是笑容满面。其实父亲也愿意喝好酒,只是他勤俭,舍不得买。

父母经常告诉我,孩子,生活并不是一直顺利的,人的一生,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顺境里要想到怎样度过困境。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丢掉勤俭的习惯啊。我踏入社会多年,自己在外面闯荡,也经历了不少风雨,父母说的话,我十分理解。

有时候,我们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废报纸等等,可能在我们眼里即使就是卖给收废品的也不值几个钱,基本上就是随同垃圾一起扔掉,可是父母们却会悄悄地收集在一起,放在角落里,也会经常听见他们跟小贩因为几角钱,讨价还价。4母亲曾经一本正经地跟我说过:你们这代人不懂得积累……是啊,想想父母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如今儿女长大成人,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一点一点攒在一起,才有这个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惯,尤其是在父母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