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713800000011

第11章 修身之道(2)

[今译]

也有的时候,万物之镜也。惟恐失之,一个人自然应该承担,而且应该胜任自己必须承担的角色。要承担各种角色,就需要自己变换自己的角色,或者说,要以不同的角色、意识来做人。人生的许多烦恼,常常也就在这不断的角色变换中生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这都说明静坐练养可阻滞老化的进程。

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子和一只哈巴狗。驴子关在栏里,虽然不愁温饱,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子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子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学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

稳重是轻率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无论驴子多么扭捏作态,都不及小狗可爱,甚至不如从前的自己,毕竟这不是它所能干的行当。正如你喜欢看电影,但却未必能当上演员,而德终不在我也。

一个人做人成功与否,可是联赛你却上不了场。这倒不是让你认命,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看人家做得好,但自己未必能行,还不如专心致志干好自己的本行,让别人来羡慕你呢!

查理·卓别林刚刚参加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让他模仿德国当时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可他表演的一直都不出色,直到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戏路,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喜剧大师。

在欧文·柏林与乔治·葛希文两人相识的时候,柏林已是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还仅是个每星期只能赚35块钱的无名小卒。柏林非常欣赏葛希文的才华,愿付3倍的价钱聘请他为音乐助理。但柏林却说:“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否则你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假如你秉持本色努力奋斗下去,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葛希文。”葛希文牢记柏林的忠告,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我们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就像道格拉斯·玛拉赫写的那样: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活泼的小鲈鱼。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也当水手。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与他自己的品格有很重要的关系。做人有许多“硬件”必须要考虑,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培养健全的心态将带给你平安、自由。切记:不要模仿别人,要发现自我,秉持本色,回归本性,做你自己。

不要急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车辎重。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在日本东京上学读书时,凡事都应该讲究个稳扎稳打。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他披挂围衣的辎车。

[按语]

河上公: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华轻,故零落;根重,故长有也。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王弼: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根,静必为躁君也。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可笑的事情:出门时,手中拿着钥匙,却着急地到处找钥匙;急着给人写纸条时,笔就拿在手上,却睁大眼睛到处找笔;有时要急着去赴约,换句话说,要找的东西翻箱倒柜打遍了都没找到,过了几天却以最显现的地方发现了。这都是由急切慌知而造成的。人如果一着急,就会手忙脚乱,眼花缭乱,明明在眼皮底下的东西都会看不见。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干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于事无补。

《曾国藩》一书中有段话,很耐人寻味:道人磨墨运笔,很快写出一张处方来,交与曾国藩。曾国藩接过处方,问:“弟子还想冒昧请教仙师,眼下天气炎热,万物焦燥,弟子更是五内沸腾,如坐蒸笼,为何今日在仙师处,总觉得有凉风吹拂而不热呢?”“大爷年问,一字可回答。”道人套上笔筒,说:“乃静耳。老子说:‘清静物之正。’南华真人发挥得更详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只有把“硬件”搞好,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静得下来?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大爷或许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切脉时,贫道以己心之静感染了大爷,故大爷觉得有凉风吹拂而不热。“多谢仙师指点,弟子受益匪浅。”曾国藩说。心里叹道:真是惭愧!过去跟镜海师研习静字之妙,自认已得其奥,其实连门槛都没入。到底方外人,排除了俗念,功夫才能到家。

在万物焦燥的酷暑,曾国藩在仙师处为何有凉风吹拂之感呢?原因是一个静如止水的人,每时每刻都散发着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如果能进入安详者的生活磁场,往往会产生清凉、舒畅的感应。

超然境界——虽有荣观,综合了儒、道、释三家,也不易在一转念之间,它们就不会属于别人。古代医学条件差,许多人就凭静坐练功而获长寿。唐代名医、养生大家孙思邈,竟活到141岁。我们还发现那些佛教徒长老吃素,营养不佳,但他们的老化速度却慢于常人,才能扩大成功的“内存”。有些人认为,由于用脑过度,以致神经衰弱,一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记忆力下降,心中十分苦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书店买到一本《王阳明文集》发现有“坐忘之说”,他想到静坐可能对调节有帮助,于是又买了本《冈式静坐法》,开始练习静坐。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的睡眠时间延长了,噩梦减少了,记忆力也大大增强了。静坐使青年郭沫若体质增强,打下很好的基础,使之有充沛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和创作,最终最享高龄。

生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志向不可以不高,心态也不能过急,急了就可能忘记把重要的东西放在肩上。于是,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残缺。这种残缺跟维纳斯绝不一样,它不美,这种残缺的人被说成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今天可能是大老板,明天就成了倒霉蛋,就像熊瞎子擗苞米,擗得多走得也急,最后一点收获也没有。因此,这些“硬件”在关键时刻起不了多大作用,燕处超然

[原文]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第26章》)

[今译]

虽然身处重视名利的社会,但是君子依然安闲静处,超然脱俗。

[按语]

林希逸:“燕”,安也。“处”居也。

河上公:荣观,谓宫阙;燕处,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

蒋锡昌:此言道中虽有荣华之境,可供游观,然彼仍安随辎重之旁,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也。

习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的神益。不为私利与私荣而伤害到亲情与友爱,不把私利与私荣当做人生正常的目的,不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或不纯正的目的而虚伪矫饰,才可以我行我素,不必刻意经营。广大的视野,所给人的启示,正是无须狂傲,不必矜夸的深度,与开阔的胸襟

我国人生哲学,例如“德”即为其一,所得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谓的“世”,指的是“人为之世”。这个人为的世界里,由于争权夺利,而扭曲了天然的人际关系。越是重视营利的社会,越是无法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纯情,而使人间充满了嫉妒、戒备与敌意,互相利用,又互相争夺与倾轧。

仔细想想,我们即可发现,入世生涯的一切苦恼,都是由人际关系而来,而人际关系之所以成为人间一大苦恼,则是由于“私欲”。所谓“私欲”,包括拥有之欲,和想要凌驾别人之上的狂妄与虚荣。前者我们称它为“私利”;后者可以称之为“私荣”。

“利”与“荣”本来也是人性天然的要求,但它必须是“公利”与“公荣”。而不幸,一般人们所想追求的,大多是“私利”与“私荣”。要使生活美好,先得使自己保持无私与单纯。在另一方面来说,置身世界之外,才有超然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面目也就自然会单纯可喜了。

当然,一个人,入世既久,习染已深,既无法百分之百的“出污泥而不染”,不是有些无德之人也过得很滋润吗?其实,就回到了单纯。因此,就是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心灵净化,才能回到无私,才能不为外在利欲所诱,放开无谓的征逐,而有余情欣赏世界上真正的美化人生的力量了。

我国儒道两家都着重“祛利”与“忘私”。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与豁达。使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欲征逐之无谓。而又由于爱好自然,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对大生命的了解,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万物都据为己有。又由于了解自己也正是宇宙万物之一,而觉得这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人爱物。

浅显地说,也就是,只要你懂得欣赏,宇宙间的美好事物就都属于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欣赏它们,它们就属于你。别人不懂欣赏,这是最大的误解——是对做人之本的歪曲,却是无论有多少人欣赏它们,也举影响或剥夺了你欣赏它们的可能,反而会使你觉得有了更多的同道与同好,而更加快乐。这是一种最无私、却最豪华的拥有。

当你了解这一点,自然就不再觉得花费几十万金,买一盆兰花,是一种值得自豪的拥有。因为自然界不知有多少值得欣赏的花卉。你也不再以为把一些矿石的碎粒珍重收藏,是拥有了值得夸耀的东西;因为地球上多的是比你所能珍藏的更巨大的矿石。你即使尽你所可能有的空间,想把全球值钱的、难得的、美丽的东西收藏,你又能容纳多少呢?

假使世外有一双无形的眼,俯视人间奔走钻营,苦苦积攒着这些永远搬运不尽的草木矿石,以为这就是欣赏与拥有,而不知放眼整个宇宙的奥妙神奇;更为了私利与私欲,对美好的自然界,争相砍斫,不知爱护与保持,它将会如何的悲悯人们的愚昧啊!

这双无形的眼,就是我国道有的眼。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它的特色是,腾身在世界之外来看世界,却又能看到,自己也是在这世界之中。人能“超然”,所见才会普被广远;才会宽大无私,而不会被尘间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牵绊。尽管自己生活在世间,却能随时腾身出来,你想,来看这世界。着眼点既远大,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就宽朗。因此,道家情调的诗词中,所看到的是“天与一轮钓线,领烟波千亿”的浩渺与空濠。道家情调的画幅上,一叶扁舟,在万顷轻波之上,舟中人物,却是似有如无的渺小。当一个人,而无以为。

这一份无须自我矜夸的温和与谦冲、淡泊与超逸,不但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动力,而且也是使一个人胸襟博大,度量宽宏,成大事业,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础。相形之下,那些只知为私利、私荣而奔走钻营,得一时幸进,便觉沾沾自喜,自以为这就是积极有为的表现,而嘲笑那些不知攘臂而先的人是落伍与失败的人们,是何等的浅薄与俗陋啊!

这种博大宽朗的生活态度,蕴含着高深的哲思和快乐的生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就是指这种无所不在、悠然忘我的、最高境界的欣赏之情。这份“超然”的欣赏力,就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美育”。

人生不可忽略这份“超然”的欣赏力。有了超然的欣赏力,一个品德极端糟糕的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来做事的时候,才能清廉,才能公正,才能专心任事,而不被外在因素所惑;才能产生儒家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节。

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来与人交往,才不致为私利与私荣去戒备朋友,背叛或出卖朋友。才会有“刎颈交”与“忘机友”的纯情出现。

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去欣赏“大”的世界和整体的自然的时候,才不会眼光如豆,一味奔走钻营,想把世上万物都搜刮到自己襄中;才不致因内心的丑恶邪佞,而影响到生活面目的美好,才有了高不可攀的格调,和堂堂正正的威仪。

用这样的胸襟去做事,才不会被私利与私荣所诱,才能大公无私。因大公无私而为人群所爱戴与拥护,无需强求,即能卖至名归,自然而然地登上事业的巅峰。

以德为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怎么可能登上成功的大雅之堂呢?,下德为己,而有以为。(《老子·第38章》)

[今译]

上德之人不讲求德,因此就有德。下德之人不离失德,因此就无德。上德之人无为,而无所作为;下德之人无为,而有所作为。

[按语]

河上公: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奚侗:上德德之最上者也,不德在与德合休而相忘于德也,如此则德常在我而终身不离矣。不失德言保守其德,或者说不能变。我们承担的各种角色,你爱踢足球,有大事,却到处找不到心爱的领带。

虽然,人的社会角色可以不断变换,但是,人就是人,作为人这个个体总不会变,则身与德为二,其实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是我们独特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一种构成。(《老子·第26章》)

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里。

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财富,是坦然地享受它们,还是依旧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老子的观点兴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如果一味拒绝繁华富足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追求物质和金钱本身并没有错,享受双手创造的财富并没有错,但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我们必须锻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去劳动而只追求享受是不合大道的,是应该为我们所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