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犹太人借智慧
1714600000036

第36章 犹太人美德教育智慧(1)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犹太人认为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它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一是家庭物质环境,一是家庭心理环境。

尽管犹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大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们竭尽全力给孩子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每个家长都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物质需要。犹太父母更注重的是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

在他们看来,家长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爱的气氛。这不仅要求父母相亲相爱,还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不要吵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能紧张,要相互信任和体贴,以免给孩子精神上带来苦闷。二是要重视和创造家庭中良好的智力气氛。父母本身对知识要具有巨大的兴趣,这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无形的影响。如果家庭智力气氛差些,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的智力气氛。

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同时,要防止孩子从小仅受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家长要保证孩子在良好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下正常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又要不受家庭智力气氛的束缚,广泛地吸收来自外界一切有益的“养料”。

在加利福尼亚有一片高大的红杉树林,其中有一种树叫“大谢尔曼”,高达两百多英尺,树围有79英尺,它被砍倒后,木料足够建35幢带5个房间的房屋。日本人喜欢种植一种叫“盆景艺术”的树,它虽然只有几英尺高,却有着完美漂亮的树形。“大谢尔曼”与“盆景艺术”种子的质量都不足1/300盎司,但长成后的差别却是巨大的,差别的背后就是环境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谢尔曼”扎根于加利福尼亚的沃土,吸收丰富的水分、矿物质和阳光,最后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而当“盆景艺术”冒出芽时,日本人将它拔出泥土,除去直根和部分须根,故意抑制其生长,最后它就长成一棵虽然漂亮但很小的小型植物。

由此可见,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对事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犹太父母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时通常会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平等。这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是开放。家庭成员要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和睦程度,直接影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

最后是理智。只有理智才能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犹太人对家庭关系极为重视,对协调家庭关系不遗余力。在他们看来,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从《塔木德》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推崇人伦亲情的动人事例与故事。

有个犹太人住在以色列的一个叫戴马的镇上。他拥有一块价值6 000个金币的钻石。有个拉比想用这颗钻石来装饰圣殿的正殿,便带了6 000个金币来到他家,向他买这块钻石。

可是,凑巧放钻石的金库的钥匙放在父亲的枕头下方,而父亲又刚好睡得正香。这个人便对拉比说:“因为我不能吵醒父亲,所以,不能把钻石卖给你。”

拉比认为,这个人为了不吵醒父亲而宁肯放弃赚钱的机会,是个孝顺儿子,值得褒奖。

另外一位拉比所行的孝道,更令人惊叹。他同母亲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时,母亲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垫在母亲的脚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

弘扬慎独精神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1/10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

犹太人的灵魂深处,有种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

同样,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著称于世。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

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双方都按合约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那样做,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这个合约就可能要破产。

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不履行合约的情况,除非是合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和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其实就是所谓“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就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做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为人知者方为恶,不为人知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忏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悔”是因为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何悔之有?

很明显,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

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1/10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条件。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并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培养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生活。

犹太父母除了教育孩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拥有智慧外,还总是给他们讲品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事实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

列宁的父母乌里扬诺夫夫妇就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如解释、亲身示范、引导孩子经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培养习惯等,从小教育孩子尊敬长者、待人和气、举止大方。

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乌里扬诺夫夫妇就常常嘱咐孩子们注意自己讲话的语调,不要高声喧哗;倘若别人偶尔心情不好,对你不友好,你就应该谅解;如果有同学发音不对,应该用委婉客气的语气帮助他纠正,而不应该讥笑;如果佣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你应该安慰她,使她高兴起来;睡觉前不要忘记向大家问晚安,包括最小的弟妹在内。在乌里扬诺夫夫妇的教导下,列宁和他的兄弟姊妹们,不管是谁,从来没有过粗野无礼的行为,从不欺负别人,对别人从不采取轻视的态度。

列宁小时候无论同谁谈话都持同样尊重的态度,不管是自己的教师,还是伏尔加河纤夫、搬运工人、洗衣妇。有时,他在喀山省柯库什基诺村外公家过夜,和农村儿童玩过家家游戏,他总像对待自己的表兄弟那样,对这些儿童以礼相待。他还很有礼貌地帮助别人。有一次,一个贫苦农民赶的大车陷入沟里,他帮这位农民拉出来,还捡起农民掉在地上的手套,很恭敬地跟他交谈,分别时还客气地和他握手道别。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对待父亲的信差——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十分亲热。每次见面都要热情问好,分开时总拥抱告别。

凡是熟悉列宁的人,都十分称赞他的举止:走路时一定让同伴先走;给老人和妇女让座;别人哪怕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帮助了自己,也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过失,总是请求别人原谅;亲吻母亲的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穿着树皮鞋和破衣烂衫的农民或工人中间,还是在刚刚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中间,列宁总是从不失这样的高尚本色。正是他那热情又不失礼貌,大方得体的态度,使他从未脱离人民大众。因此,人民也对列宁无比亲近。

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借鉴乌里扬诺夫夫妇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品德决定成就的高低。”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呢?以下是为犹太人所推崇的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方法,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孩子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孩子波兰语外,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祖国科学发展和帮助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来感染伊伦娜和艾芙。最为突出的是,她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表现了浓浓的赤子之情。

其次,培养孩子勇敢、乐观、坚强、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再次,培养孩子重实际、不空想的作风。她与子女共勉道:“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最后,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品德。居里夫人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一种有节制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生活。”

每位父母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就给他们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讴歌仁爱、友情、度量、勇气、牺牲的篇章,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孩子心中种下博爱的种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孩子的亲和力,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犹太社区会搞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大多数孩子会定期参加这些帮助弱者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对帮助他人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懂得了活动的真正含义,因而养成了助人、博爱的好习惯。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孩子的亲和力,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如果父母不是某些宗教和社区服务团体的成员,不能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下列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博爱之心。

做饭时让孩子在厨房帮忙;

参加拯救濒危动物组织;

帮助邻居打扫卫生;

给老年人读报;

给比他(她)小的小孩当家庭教师;

和生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当然,这些活动最好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加,优先选择那些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对家人和孩子有意义的活动。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能够长途跋涉,最终依然能够达成愿望。

孩子有毅力,才能学习好。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犹太家长尤其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意志薄弱对任何人来讲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大部分违法犯罪者属于意志薄弱型,他们控制不了情绪,抵挡不了诱惑。

犹太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下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