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犹太人借智慧
1714600000037

第37章 犹太人美德教育智慧(2)

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古典音乐者的欣赏。有一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小提琴是把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两样,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着说:“你觉得奇怪是不?老实告诉你,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那人便问:“皮鞋也可以吗?”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准备就绪,便拉了起来。说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差不多。不知情的人,在听了这美妙的旋律之后,还以为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呢!

钻研任何一种技艺,只有长期坚持苦练,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能够长途跋涉,最终依然能够达成愿望。

犹太家长在培养孩子毅力方面是这样做的。

1.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决不插手,更不包办。若一时搞不清孩子能不能做到,应该让他先试一试,家长再决定帮不帮、帮到什么程度。要想使孩子意志坚强,家长自己先要做一个理智的人,保证自己的“爱心”不泛滥。

2. 学会撤退。当孩子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时,家长不要硬逼他完成什么指标,要“撤退”。“撤退”不等于“败退”,“撤退”之后要想办法找内行的人看看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加以解决。明明打不胜的仗硬要打,很容易摧毁孩子的意志。

3. 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即使情况允许,最好也不要立刻满足,要让他等一些时间,让他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孩子的性子,磨他的脾气,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4. 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对每章、每节的学习,要制订出学习的计划,且要经常检查和监督。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要有计划和目的。比如,为了培养自理能力,坚持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等,日积月累,就会养成做事有目的性的习惯。

5.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学习中的失败,是哪个孩子也不能避免的,关键是教他如何面对失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帮孩子冷静分析其原因,看看用什么办法才能克服困难,切忌动辄就给予帮助和呵护。这样容易使孩子的意志品质不断地被“软化”,无法经受住暴风雨的袭击。

6. 要求孩子学习时要一心一意。有的孩子学习时,经常是削削铅笔,捅捅这个,摸摸那个,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有时,慑于家长的威严,在那里磨时间,其实是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了养成一心一意学习的习惯,可适当缩短其学习时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作业。做完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通过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学习质量。

7. 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扫地,坚持晨练,写日记,照顾邻居老人,为教室开门等,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这种事对培养孩子意志作用很大。不过不要硬派,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下决心。中间如果孩子半途而废,家长不要发火,要再给孩子机会。培养坚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长有坚持性,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讲什么大道理。培养意志靠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教会孩子应对恐惧

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对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对。

胆量、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品质。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依靠勇气在事业上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敢,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长期下来,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予处罚,这些做法都是极不明智的,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既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还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更加严重。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在这一点上,犹太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1. 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此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 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和小人书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他们惧怕鬼怪。但是,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一来,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3. 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有些时候,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们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地加以解决。

4.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 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时,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的解释。

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小动物的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小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们相处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从以上犹太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只要坚持下去,父母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士!

行动比语言更能体现美德

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

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师担负着宣讲教义,训诫百姓的职责。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师借着至高无上的教义,使这些律法师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与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自己往往就不照教义上所说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厌恶这些人的行径,常常当众揭露他们的虚伪,这使那些律法师们很不痛快。一天,一个地位很高的律法师存心跟这位拉比过不去,便上门来找麻烦:“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你所说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师,”拉比说,“律法上写的你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律法师不假思索地说,“《塔木德》中记载着,‘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这些,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说:“你只要照你说的去做,你就能获得永生了。”

律法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纠缠:“可是,我的邻居又是谁呢?”

拉比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一个祭司从旁边走过,四下看看没有人,就匆匆绕过倒在血泊中的遇难者,自顾自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商人又从遇难者身边走过,他只是更担心自己的钱袋,于是赶紧逃离这块危险的地方。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时,救下了遇难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栈里养伤,并为他交付所有的费用。”

拉比讲完故事,问律法师:“这三个人中,哪一个是那遇难者的邻居呢?”

律法师脸红了,只得回答说:“当然是那个撒玛利亚人。”

拉比接着说:“一点儿也不错,你就照着他的样子去做吧!”

一位犹太教育家说,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不要像那个律法师一样,自以为具备高尚的品德,什么道理都懂,却从来不用行动去体现它们。

公共场合和私下的言行要统一

在众人面前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的人,方算得上真正有道德根底的人。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就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问学生。

学生纷纷答道,为神牺牲生命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各种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却说:“正确的答案是:神圣与否就是你在家选择哪些吃的东西,和你怎样去做爱。”

学生一听此言,顿时哗然:“什么?难道不吃猪肉啦,什么时候不可以做爱啦,就是神圣之事吗?”

拉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守安息日的状态,大家都会知道;为了神而牺牲生命的事,别人一看也可以知道。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别人并不知道。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家吃的都是犹太律法规定可以吃的东西。但回到家里却吃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发生。性行为也一样。没人看得见你做爱时的情况,是否遵守律法的规定,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是说,在家里饮食时和发生性行为时,人类可以站在动物与天使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唯有这两个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在通常情况下,在众人面前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真正有道德根底的人。

良好的道德不仅体现于一时

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犹太人不仅注意自己的品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含糊。下面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他们的做法。

比尔11岁时,一有机会就到湖中小岛上他家的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他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

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鱼竿弯折成弧形时,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父亲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筋疲力尽的鱼拖出水面。那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腮不断张合。父亲看看手表,是晚上10点——离钓鲈鱼季节的时间还有两小时。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父亲说。

“为什么?”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儿子又嚷道。

比尔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父亲。

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儿子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

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尔先生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他父亲依然在湖心小岛的小木屋生活,而他仍带着自己的儿女在那个地方垂钓。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比尔再也没钓到过像他几十年前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这条大鱼一再在他的眼前闪现。每当他遇到道德课题的时候,就看见这条鱼了。

犹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不做行走在黑暗中的品质恶劣者

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遇到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提高自我修养者,永远行走在黑暗中。

《塔木德》告诫人们说:“尽量隐藏自己的优点和功绩,如同隐藏你自己所做的坏事一样。”同时又说:“爬上知识之路,即达谦虚之顶。”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那些贤人拉比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认为对方有优于自己的地方: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年长,他们就认为他比自己更优秀,因为他积德行善比自己多;

假如遇到的人比自己年轻,他就认为他所犯的罪比自己少,而同样尊敬;

假如别人所过的生活比自己富裕,拉比就认为他比自己做过更多的努力;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贫穷,就会认为他尝过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痛苦,所以比自己有修养;

假如他遇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就对他的智慧表示敬意;

假如所遇到的人没有自己聪明,拉比就认为他所犯的错误比自己少。

对于犹太人来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赞赏而夸耀自己的谦虚,这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真正的谦虚绝非有意的做作,而是自然地流露。

正因如此,犹太人有这样两句谚语:愈是果实累累的葡萄,愈会垂下头来;愈是伟大的人,愈平易近人。

水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的,不流动的水是死水,容易堆积脏的东西;由高处向低处流的水,则是非常清澈透明的。

一位犹太父亲对儿子说: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遇到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提高自我修养者,必定永远行走在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