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啃老族”,就是指到了应该自食其力的年龄,不去工作,却待在家里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一帮人。而现在,这种现象在“80后”一族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啃老族”这个让人悲哀的称号就再次被“80后”的人们“发扬光大”了。说到“80后”啃老的原因,许多人归咎于“80后”自身,认为是他们娇生惯养、不思进取造成的,其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因素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80后”的父亲算了这么一笔账。他的儿子生于1980年,今年28岁。22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企业做业务员,月收入1500元,除去日常开销外所剩无几。前年儿子升任所在部门负责人,收入增加到了4500元,由于工作需要购置了一台车,老两口赞助了5万块钱。今年他的儿子准备结婚,结婚就需要买房,但如今市区房价早已超出7000元/平方米,靠儿子一个人的收入,连首期款都付不了。他的儿子看中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屋,首期款20万元是老两口出的,另外结婚父母还给了2万块钱。他的儿子很本分,也不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主,但一样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说明不全是个人的原因。
不啃老就买不起房,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房价上涨过快使得父母花钱买房成为很多“80后”心中难以名状的痛。生活中,有很多“80后”按照大家的说法也正处于“啃老”的状态中,但他们的真实意愿未必就是想要这样,也许他们也有一飞冲天的报复,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考研型啃老
25岁的小李大学毕业后,不甘于留在家乡的小城市里,毅然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北京,想在北京这片大天地里一展拳脚。到了北京,小李发现北京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本科生的学历让他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小李便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孩子要考研究生,做父母的自然是举双手赞同,不仅马上寄来了补习班的报名费,每月的生活费更是按时寄到。从此小李便开始了衣食无忧的“考研生活”。
经过几个月复习,小李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可随着成绩的公布,他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考研的失败使小李成了一名“失业者”。此后,他也试着去一些公司应聘,看上眼的公司人家嫌他学历低又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要他的公司,他又觉得待遇低,看不上。
小李就这样徘徊着,但在北京,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无奈的他只好又向父母开口。他已经打算好了,明年继续考研,可他心里明白,就算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他仍然要依靠父母养活。放弃考研找工作,每月的那点工资也只够吃住的,依然需要父母的资助。解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家乡找份安稳的工作,但这却是他最不愿选择的……
追梦型啃老
小博大学毕业去上海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GPS的软件开发,钱不多,才2000元,因为他是本科毕业所以给得低。原本目标是游戏开发,结果小博在公司半年,平时自学游戏开发,可当水平达到了,却发现这个行业没什么意义,都是一个模式的游戏,无法突破。
后来对社会地位和金钱的追求让小博转行做了销售。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他就发现钱也不是自己要追求的一切,因为钱在有限的生命面前只是一种存在的必要但不是所有一切。
小博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从小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一位作家,当初因为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文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才在高中分文理班的时候选择了理科班,之后也是这么一路走来,儿时的梦想也便淡淡远去了。
开始时他是想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写作。于是他做了游戏客服,但是现实是工作12小时,高度紧张,还有夜班。小博这才知道越低级的工作,其实越累,越辛苦,钱也少,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要知道这种学习是能力的提高,而不是靠背诵就能过的考试。他越发觉得这样勉强支撑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于是便辞职回家。
同学朋友亲戚无一不说三道四,不过都不能动摇他想做的事。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写作之中。
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是受父母局限性影响的,小博的父母也和很多家长一样,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事业单位,安稳,有保障,少费力,多拿钱。但小博从来不想这样,他认为青春就是追求自己向往的,不断提高自己。安稳,没有压力没有挑战的生活无法让人做到最好。
开始,父母并不理解,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渐渐了解了自己的儿子心中所想,也就没有像开始那样反对了,毕竟家里的条件,也不缺他一口饭吃。
人们都说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小博的不懈努力最终没有辜负家人的信任。他的写作不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他的小说也引起了一些出版商的兴趣,但要想正式出版,仍然需要大笔费用。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顺利出版,小博只好寻求父母的支持。于是,他就成为一个追梦型的“啃老族”。
“啃老族”的几种类型
有媒体曾对青年人中存在的“啃老”现象做过一项网络调查,一周之内竟有10万名网友参与,70%以上认为身边存在“啃老”现象,可见“啃老”确实已成了一件普遍的事。但什么才算“啃老”,就各有各的说法。据有关专家总结,“80后”啃老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完全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舒适惯了,不喜欢工作约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在广东一般叫这种人为“二世祖”,多少含有一些贬低的意思。由于所有生活来源和用度都来自父母,故称之为“完全型啃老族”。
(2)阶段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依赖父母,比如说大学毕业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薪酬少、强度大的工作,只好暂时待在家中靠父母过活。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出去工作的,故称之为“阶段型啃老族”。
(3)资助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仅凭他们区区的一点收入是无法应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资助,故称之为“资助型啃老族”。
(4)消费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通常是时尚人士,新新人类,喜欢追求新潮,对时尚、娱乐、精品、服饰等有特殊嗜好,许多属于追星一族。由于自身实力不能支付此类开销,只能打父母的主义,故称之为“消费型啃老族”。
(5)居家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基本上是单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区。虽然已经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等一切开销仍需父母打理和操持,故称之为“居家型啃老族”。
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80后”还是很努力的,并不是都那么心甘情愿“啃老”。除了完全依赖父母的“完全型啃老族”、盲目追求时尚的“消费型啃老族”令人感到唾弃,其他几种倒也情有可原。中国人向来讲究家庭亲情,不像老外养育儿女18岁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父母在儿女需要的时候给予子女一定的资助,也是很自然的事。当然,“啃老”不是天经地义,更不可“将啃老进行到底”。“80后”的人们,要努力奋斗了,从你开始将“啃老”的帽子摘下。
有一位“80后”十分诚恳地说出了自己在啃老时的心态:“说实话,谁花父母的钱自己不会心痛?你以为我愿意?就业压力、职业理想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啃老族’的形成。‘啃老’只是暂时,将来我们一定会是‘老啃族’!——让父母来享受我们带给他们的幸福。”
精神缺钙
有人说:““80后”是缺乏历史认知、缺乏自省精神、缺乏责任感、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更有一知名作家甚至公开讲:““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他们只知有港台,他们以为中国生下来就是世界强国,他们很可笑。”
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二十年的最低点,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
曾几何时,媒体舆论直冲冲指着“80后”的鼻子,称他们“精神缺钙”。这种近乎谩骂的指责让人想起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青年。那时,“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战争的摧毁力量使得当时的年轻一代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变成一群没有任何目标、对社会不抱有任何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总是“寻欢作乐”,试图“尝试”任何事——酗酒、吸毒、飙车……
毋庸置疑,他们是物质极大丰富与所谓的传统信仰缺失的一代;也是年轻人的表现与上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可是,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如同当初被批评的那样,成为垮掉的一代。
不可否认,“80后”的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有着一些以“80前”的标准来衡量的明显缺点:他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显得更加自私;他们更加不顾道德的约束,所以做着“80前”不太愿意接受和笑纳的事情;他们更加随意,比如对企业缺乏忠诚度,跳槽的频率远远高于“80前”;他们无法理解父母为了今天的生活所吃的苦、受的累,所以不太珍惜现实,也不再像老黄牛一样,为了未来勤奋而努力地工作,甚至有些人依赖自己的父母而生活,因此被社会称为“啃老族”。
所有这一切议论,在“80后”中间确实存在,但是难道通过这些问题就证明了“80后”这一代人就是“精神缺钙”的一代,就是把祖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华文明毁掉的一代呢?当然不是,实际上,人们正是从“80后”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新一代人和一个新的社会茁壮成长的必然因素,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未来。
高明——弃笔从戎
高明,甘肃省正宁县人,1985年11月出生,2003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200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2月入伍,是高校征兵制度实行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参军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后,他严格要求,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努力实现从优秀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18次在各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名列前茅,成为全旅唯一的义务兵班长,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基地党代会代表。2007年3月和6月,所在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官兵向高明同志学习,争做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高素质军人。
洪战辉——感动神州
洪战辉,1982年出生。2005年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事迹感动了神州大地。
在他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十五年!
黄来女——“精神钙片”
黄来女,女,1985年8月出生,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在父亲重病的情况下,黄来女克服种种困难,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勤工俭学,依然是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全部。在学校里,由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事迹也被同学们誉为是“精神钙片”。2005年,曾获国家奖学金,并获校优秀团员、校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称号;2006年获人民甲等奖学金、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2006年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7年5月4日,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金奖和荣誉称号。
看看这些出生于“80后”的精神钙片,难道此时此刻你还会认为,“80后”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萎靡颓废的一代?是被“港台”洗脑的一代?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诚然,几个“有出息”的人物不可替代整代人,但是又有谁会同意一些个别的“80后”的行为能预示着他们的垮掉?自立自强、坚持不懈、有责任感和责任心、关爱家人和社会的优良传统在“80后”的身上并没有丢弃。
在这里,让我们来读一读洪战辉写的《蜗牛》一诗:
背负着整个家园前行,
肩头的重担注定会耽误我的行程,
扛着家园却拥有无家的感觉让我心痛。
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我跑得飞快,
但责任又让我宁愿忍受苦痛。
扛也是苦,
放也是痛,
苦痛中脚步不停。
记不清多少次,
风雨中渴盼着望见彩虹,
泥泞中渴盼着想念着温暖的家庭。
向天长啸,
为何偏要我负重前行?
苍天不应。
伏地呻吟,
为何要让我心竭背疼?
大地无声。
明白了,
长啸无用,
怨恨无能,
脚下的路无论踏不踏实,
我来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