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31

第31章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2)

(一)学会自我认知方法,奠定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思想基础

1.全面理解自我认知的丰富内涵

自我认知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气质、价值观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思想基础。个体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有充分的自信心,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与人交往,取得交往的最佳效果。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必须全面理解自我认知的丰富内涵。

自我认知的内涵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方面。

(1)理解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是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的过程。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主要有四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物质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层面的认识和看法,即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的相貌、身材、穿着、健康等物质机体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寒、劳累疲乏的感觉等。

心理自我认知是个体自我认知的核心,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人格、气质、道德水准、素质情操等内在精神因素的认识和体验。它可以使人调节、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与观念,树立一定的信念和信仰,探寻自己的人生之路。

社会自我是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名誉及与他人的相互关系、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的认识。正确认识社会活动能增强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丰富、更密切、更有成效的关系,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精神自我是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想象、描绘中的自我,包括道德水准、思维方式、情商等。精神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是奋进与彷徨的重要原因。

(2)学会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也称内省法,由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德国的冯特首创。冯特认为,自我观察是对自我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情感、意向等内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出来。它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自我观察主要包括: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自我形象的观察和自己精神世界的观察。

(3)认真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是自我认知的核心。它是指对自我进行理性、深刻、全面、认真的分析。进行自我分析来实现自我认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人在不断地变化、进步,自我的分析也应该不断更新。人通过社会劳动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通过具体分析,人不仅认识万事万物,而且也认识自己在万事万物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我们要自觉地学会自我分析的方法,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严于剖析自己,敢于否定自己,勤于更新自己,善于改过自新,使自己在分析中进步,在分析中成长。

(4)正确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尺度。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代表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水平。自我评价是人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其主要内容是对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作用、能力和使命等方面的估量和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只有正确评价自我,准确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帮助,在社会大家庭中,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5)开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认知之本。它是指人依靠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促进自己的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包括个人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个人自我教育是个人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修养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集体自我教育是指集体成员通过集体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受教育,从而获得提高。

(6)不断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自我认识的目的。它是指人们各方面素质的逐步完善。人们的自我完善包括许多方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自我完善;有体育、美育、劳育方面的自我完善;有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自我完善;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自我完善;有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完善。人们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在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方面准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完善自己,逐步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人们只有拥有认识自我的基本本领,才能拥有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基础。它是人提高生活质量和了解生命意义的必需过程。所以,只有当你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当你深入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之后,你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地与人交往,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获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2.掌握自我认知的正确方法

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稳定的心理特征组成的,其中有些是和别人心理特征相似或相同的,有些是个人独自具有的。虽然人们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有规律可循的。自我认知一般通过自评、他评和心理测评三种方法来进行。

(1)通过自省认识自我

两千多年前的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自省就是经常把审视的眼光投向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接触,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分析自己的优势、特点,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的分寸和品位,然后管理自我并培养自我。个人既要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认识和评价,也要在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经常反思和检查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合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2)以人为镜认识自我。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都是以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为参照的。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不仅在不断地体验、总结、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也在观察、认知、评价他人,同时在认识、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作为一个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形成或深化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以他人为镜认知、评价自己,并不是指别人对自己的某一评价,而是指个人从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周围人对自己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来的某些经常性的、稳定的认知与评价,这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

(3)通过心理测验认识自我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手段。各种各样的心理测验都能促进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如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可促进受测者对自我性格特质和能力倾向的了解;职业兴趣、职业偏好或者职业价值观的测验可以帮助受测者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识别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而辅助其寻求职业发展。心理测验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做好社会交往的心理与行为准备。

3.自我认知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解决的方法

(1)自我认知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多,经验不足,面对复杂多变情况,在自我认知时,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表现在:

第一,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内心紧张、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大学生自我认知时的焦虑心理表现在: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担心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能实现,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果选择职业失误怎么办等等,由此引起心理负担沉重、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有的学生甚至患上神经衰弱,一想到就业问题就忧心忡忡。

第二,急躁心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时,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心里感到很急躁。因此,在选择职业时,部分学生急于落实就业单位,即使单位或岗位与自己的兴趣不相适合,也先找一个单位就业。只要单位能接收,单位性质、专业是否对口,自己是否喜欢都不多做考虑,匆匆签约,事后感到后悔,准备以后再跳槽。

第三,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不自信,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当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个体又不能实际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太低,成绩不突出,能力不强,外貌不出众,求职竞争力比较弱等,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他们看不到机会与希望,更不愿意去憧憬未来。自我认知不足和期望值过高是形成自卑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嫉妒心理。人都有希望成功的愿望,有超过别人的冲动,这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并不是想成功就能成功,想超过就能超过,当自己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不能超过他人的时候,一部分人就产生了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心理,即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出现后,就可能导致嫉妒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发生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贬低别人,讽刺挖苦等现象。这是一种既有害他人又有害于自己的不良心理,必须坚决防止,一旦出现,就必须克服摆脱,否则,就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五,怯懦心理。怯懦是胆小怕事的心理表现。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时,如果过于怯懦,就可能畏首畏尾,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挑战自我。个人如果把这种心理带到社会交往中,就可能会在别人面前无所适从,与人交往时,可能还会面红耳赤,说话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怯懦心理也可能使你不能敢想敢干,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成绩平平,影响自己的业绩和前程。

第六,自负心理。一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时,对自己评价过高,具有自负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学历较高,智商超人,高人一等,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十足傲气,不易结交。这些人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在工作单位上,容易与单位和同事不协调,他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起他,从而会丧失一些发展的机遇。

第七,恐怖心理。社交恐怖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害怕接触社会,接触不认识的人。产生这种心理,往往是因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较大刺激,产生一种恐惧的情绪体验,随后,逐步形成条件反射,一提交往,就感到害怕和恐怖。恐怖心理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

第八,矛盾心理。大学生涯使大学生知识日渐丰富,加之年轻气盛,雄心勃勃,他们大多准备毕业后大干一番事业。但是,理想往往脱离现实,出现自我意识与自我驾驭的心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一些人在自我认知中,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感到事不如愿,怨天尤人。

第九,攀比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时,不考虑个人因素,盲目与别人攀比,比如在职业选择上,总想选择比别人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认为别人选择的职业比自己的好,就感到心理不平衡。实际上,好与不好的标准,都是当时的心理感觉,都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一个事物,在你看来不好,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好;在你看来好,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不好。同时,好与不好,也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盲目攀比、见异思迁的心理,对大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十,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我抉择的能力,在社会和他人面前不能主动推销自己,显得顾虑重重,并且总是寄希望于其他人。

第十一,冷漠心理。冷漠是遇到挫折和困难之后的一种消极逃避心理。不少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往往看到困难,出现情绪低迷、悲观失望、麻木等心理反应,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对一切事物都无能为力,不会再去争取机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心理误区,与竞争性的社会环境不相符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第十二,从众心理。这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心理。这种心理,缺乏自己的正确分析,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自身特点,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就业时一味追求热门行业、大城市、名牌大公司等,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第十三,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的情绪状态。在认知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觉得自己不能掌控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从而失去了信心,出现抑郁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听天由命,对自己持无所谓的态度。

(2)调试心理障碍的方法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必须学会调试心理障碍,锻炼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第一,运用归因理论的方法,及时调适心理。

A.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是能力,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二是努力,即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三是任务难度,即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四是运气,即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五是身心状态,即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六是其他因素,即个人自认为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将其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