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46

第46章 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17)

(5)要尊重家长的权威,切莫当众指责父母。父母作为长辈,其权威意识是很强的,子女应当予以尊重,但尊重不等于顺从,有不同意之处,应当讲究方式和策略,给父母充分讲明理由,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当众指责父母不仅会伤害父母的自尊心,也会使矛盾激化而难以解决。

(6)要多征求父母对自己各方面的意见。征求意见,表达意见的过程就是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父母的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都是从爱的角度出发的,子女都应当理解。

(7)要记住说声“谢谢”。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子女向父母道谢的:一顿丰盛的晚餐,聆听你倾诉烦恼等等。不要以为父母向你提供经济保障、食品、衣服和财物是理所当然的,应该为此感谢你的父母。

(8)要关心体贴父母。如遇父母不和时,子女应当好中间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意气用事,要“一碗水端平”,实现等距离“外交”,不做火上浇油的蠢事。子女是父母感情的纽带,亲子之爱可以使父母双方的感情更加深厚,也可弥补双方之间暂时出现的感情裂痕。子女的劝说、调解、搭桥、周旋等,都会对父母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节 师生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一、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

(一)社会交往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这几种教育起源学的观点,都各有其理论意义。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没有人与人的接触、沟通和交流,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的教育,是人与人、个体与个体借助特定的媒介(有形的或无形的)传递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并影响到他人的活动时,由交往转化而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即便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信息需要通过交往的形式加以传递。这种交往最初是以非正式或者说是以生产劳动的形式出现的,但劳动并不因此而成为教育的形态,劳动只能创造经验,而经验的交流与传递必须借助于人与人的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人类交往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传递经验和信息的途径,渐次演变为正式形式的交往或者说是制度化形式的交往,这种交往便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形式。当人类能够凭借工具、手势、语言传递彼此熟知的经验时,教育便产生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在形态上源于交往,而且本身与交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2.教育是人的一种重要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是人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的一种重要交往活动,可分为教育之外的交往、为了教育的交往、作为教育内容成分的交往以及教育本身即交往四种形式。

(1)教育之外的交往形式

即交往是外在于教育过程的,对教育的发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仅仅是教育的背景条件。这种交往只是作为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而发生影响作用,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环境的一部分,以一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为表现形式,目的在于创设教育活动的“心理场”“精神场”。诸如师生关系未确立前就已经建立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既可以以正式的形式也可以以非正式的形式出现的一般人际交往形式。

(2)为了教育的交往形式

即交往已经由外在的教育背景条件过渡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交往被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这种交往在教育活动中已经具有工具性意义。促进了教育信息的反馈,密切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和展开,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心智的激发、情意的链接以及价值体系的生成与建构。交往在种种情形下,已经融入教育过程,成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3)作为教育内容成分的交往形式

交往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内容源于人类活动空间和方式的拓展和改进,特别是人类交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生活范围的不断跨越,以及对受教育者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视。这些都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合作与协作能力。

(4)教育本身即交往的形式

交往相对于教育而言,已经成为本体论的一部分,即交往是教育的本质体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网络化的扩展,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国际化趋势的日趋深入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必须把对话、合作、交流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造。如果没有交往或者不去交往,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学习,人会变得怎样,个体发展会受到怎样的限制。现代教育说白了是一种信息爆炸和信息共享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任何意义上的闭锁和自封都是对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抑制和阻隔。现代教育在空间上是开放的、无限的,在内容上是拓展的、共享的,在发展上是以交往为基础和平台的,没有交往或者不去交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上述四个方面是从学理本身出发将交往与教育的关系加以梳理和定位的,实际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是聚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二)教育活动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1.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互动

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指向个体的完满和整体建构,或者说把人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如何实现其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传递和建构。这种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和建构必须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互动”之中才能得以完成。在各式各样的“关系”和“互动”中,交往具有多因素间的沟通、交流的特殊性质,因为它不仅潜藏着“授”与“受”的互动,而且蕴含着主客体的统一和建构的可能性于一身。通过交往来诠释教育活动,具有整合力、包容性和解释力。因为交往意味着一种关系,一种活动。

2.社会交往使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交往对于教育来说,不只是手段,而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教师通过交往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知识、信息和技能传递或传授的桥梁,通过交往和为了交往才使教育活动得以展开和进行。事实充分证明,“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马克思也曾断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既离不开与周围人的交往,更离不开与教育者的交往。在各种类型的交往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表现得最为直接,影响最为深刻。

(三)师生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1.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学校中的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与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进行的交往活动。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培养或者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否则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交往关系体现为一种不对称性、不平等性和低效性,实质上是一种主从和主客交往关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呼唤师生交往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师生交往在形式、情景和行动上的变革,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双向理解和共同成长。

就学校教育而言,它产生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并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师生交往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