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49

第49章 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和方法(2)

英国高校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将宿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英国,大学生的宿舍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住宿场所,而且是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为此,英国政府和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的宿舍教育,将提高学生公寓住宿体验、营造宿舍生活文化、设计宿舍生活环境等作为提升学生对物质和文化的理解力,以及训练他们交往、领导等才能的重要途径。

2.宿舍活动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

英国把宿舍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里实施的是彻底的学分制,由此使大学生的班级概念弱化。大学生宿舍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宿舍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主要集体场所。在大学生公寓,每一个宿舍成员都积极参加公寓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自立,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在同一个屋檐下密切交往,以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和交往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格。

3.宿舍管理是锻炼学生能力的载体

英国把宿舍管理作为锻炼学生能力的载体。高校的每栋学生宿舍楼都设有一个学生宿舍楼委会。学生宿舍楼委会的职责除了关心照顾本宿舍楼成员,为楼内学生组织活动外,还负责与学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福利,以及把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学校并寻求解决之道。英国各高校还通过大学生宿舍楼委会,组织学生心理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些志愿者每两周向学校心理指导中心汇报工作并共同研究所遇到的问题,由此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国际高校间的交流

在英国,每年都有许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英国的学生也常到其他国家去进行短期交流。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参与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文化交流和参观访问等活动,了解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情况。该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积累了技能,丰富了经验,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交流、实践和协作的能力。

三、日本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经验

日本是一个重视社会人际关系的国度,在日本青年心理研究领域中也十分注重社会人际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日本高校开展了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

(一)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1.开展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亲子关系量表对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数据,既研究青年对双亲的认知,也探讨双亲对青年的认知。

2.开展友人关系和异性关系的研究

这一领域的问题在青年心理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友人之间的选择行为以及异性之间的恋爱感情、恋爱行为和性行为。

3.开展人际关系认知的研究

该研究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般的、普遍的人际认知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二是对朋友之间相互认知的研究。从整体研究来看,主要是对人际认知构造、维度的研究。

4.开展人际交往感情的研究

该研究重点是对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因素,特别是感情的构造和内容进行研究。

5.开展人际吸引力和自我呈现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人际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6.开展社会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研究

其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认知过程和行为方式以及社会间的相互作用。

7.开展群体动力学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群体构造以及群体内的人际感知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为正确深入认识和有效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指导。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日本社会和高校不仅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也积极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

日本的课堂教学普遍运用课堂交流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始至终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大量的语言交流。该教学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有时是课堂辩论,有时是即兴演讲或情景绘画等等。在语言交流过程结束后,教师进行逐次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将问题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教学交流模式使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达到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2.充分发挥课外活动载体的作用

日本的大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他们普遍认为不应该埋头读死书,应该学以致用。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相互交流信息。日本的大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结成形式多样的课外俱乐部,内容涉及广泛,有文学、理工、体育、外语、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等,活动经费由学生自筹解决。一般每所大学都拥有几百个课外俱乐部,多则上千。每年4月,新生入学的季节,在校园的樱花树下,各俱乐部的干事都树起各自的招牌,忙着招揽新成员。加入俱乐部完全是学生自愿。在俱乐部中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干涉,只有前辈和晚辈的关系。学生们在前辈的指导和自我的探索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外俱乐部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对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日本的高校都建有心理咨询机构,并设立大学生咨询协会。学校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学校通过心理咨询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及调整人际关系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开发与成长,使学生形成了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涉及以下4个方面:①学习发展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升学、择业、考研等;②学生生活方面,包括海外活动安排、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③心理问题方面,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人生、宗教等;④精神健康方面,包括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和治疗服务。通过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信,理解他人,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和与人合作。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日本高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日本的大学生们也认为,人生活在社会里,就必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不要人为地把自己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为此,大多数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上去打工。他们打工的目的一是为了赚些零用钱,由于日本的大学学费很贵,特别是私立大学学费更贵,所以一般情况下,学费由家长承担,但零用钱由自己打工赚取。二是为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打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助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的本领。

四、德国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经验

(一)大力开展关键能力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德国教育界被称为“关键能力培养”,或“关键素质培养”。德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问题非常重视。有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置了专门的教授岗位,以加强对关键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德国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应用能力和环保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关键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即学校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例如,海尔布隆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设立项目的方式,支持在机械制造专业进行关键能力培养的尝试,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展示能力等。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导向学习。其中,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主旨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合作学习的做法是,学生结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名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归纳概括、讲解介绍给小组其他成员,并接受小组其他成员的提问。如果对组员提出的问题无法立即解答,学生便有动力进一步深入学习,增加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很多方面都会得到锻炼。

(二)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德国高校在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课程的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在教学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是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德国,高校都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高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以实现教的最终目的。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读书,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在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上。他们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作为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德国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只靠教师的传授就可以实现,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认知。为此,他们在教学中融思想性、能力性、方法论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他们重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代表。该教学不拘泥于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相互配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项目课,正是德国大学“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三)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大学研讨课起源于德国,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范式。这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消除了教师的权威和话语霸权,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营造了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研讨课重视以教学形式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合作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因为个人的学习和研究,总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通过协作才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学习结果与他人的学习结果相比较和对照,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汲取,以减少个人学习中的片面性,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在教学设计上,研讨课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该教学模式允许甚至提倡由2-3个学生准备一个研究项目,共同设计选题,共同提出一个研究方案,合著一篇研究论文。

研讨课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许多西方国家大学里备受推崇,尤其是在德国大学中,已成为被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五、对国外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经验的借鉴

随着我国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社会对善于合作人才的需要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困难的矛盾更加凸显。为此,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各个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美、英、日、德四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的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中国高校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人格教育,夯实大学生构建良好社会交往的内在基础

1.人格是建立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赋予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是建立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社会交往关系反映人格健康状况。人格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社会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社会交往关系的好与坏也能够反映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状况。人格健康的人能够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待人,能够尊重他人,因而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具有病态人格的人常常以虚伪、偏执、嫉妒、怀疑等态度对待他人,因而也不容易被他人接受,往往遭遇他人的排斥,与他人没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它是以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把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和对社会的最大影响作为人生的追求与乐趣,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即是完整使用“人格”一词的第一人,也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施完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宗旨是“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之本,更是大学生社会交往教育中的首要问题。

2.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格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人格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