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贾大泉自选文集
1727900000008

第8章 四川历史概况(3)

清代四川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清初是四川历史上经济最为残破的时期之一。从明末到清初,四川经受了长达近40年的战争破坏,人口锐减、田地荒废。1661年全川入籍者仅16090户,1685年亦只18090户。顺治年间(1644—1661)全省可耕地仅一万余顷。1644年,顺庆(今南充)斗米售银十二两,腊肉一斤售银一两六钱,其经济残破程度,实为四川历史上所少见。为了恢复和发展四川的经济,清王朝在四川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措施:多次免征钱粮,鼓励湖广、江西、陕西、福建、广东等地农民入川垦荒;组织军队屯田;兴修水利,使四川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722年,四川户数达57万户,285万余口,1820年四川人口达2800万,超过以前历代的高峰人口数。耕地面积到1728年已达431221顷,1743年四川储谷已达260万石。其他如棉花、蚕丝、烟草、柑橘、竹木等经济作物也得到很大发展。1758年,四川盐井增加到8336眼,年销盐16290万斤。清朝后期,“川盐济楚”,在四川历史上开创了四川食盐大规模运销外省的纪录。制茶业、酿酒业、矿冶业、瓷器业、印刷业、商业,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手工业的行业和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其中尤以井盐业的资本主义萌芽最为突出。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不仅把四川当作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的场所,而且把四川作为侵略西藏和西南各省的基地。各国侵略者在四川大量倾销棉纱、布匹、煤油、西药、纸烟等洋货,掠夺走生丝、猪鬃、羊毛等原料。外国公司还在四川办工厂、开矿山,进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的入侵,促使了原有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洋务运动中,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其后又在自贡使用蒸汽吸卤机车,使井盐生产向近代机器工业转化。缫丝厂、火柴厂、织布厂、造纸、印刷、玻璃、电力、采矿等近代民族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但在外国资本的竞争排斥下,四川的民族工商业常常陷于困境,甚至倒闭,而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清代的文化事业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清代书院达198所,府、州、县学也发展得很快。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得到传播。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也由旧式的书院转而传授新学,在四川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随着废科举、兴学校,一批新式的学校发展起来,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经学大师廖平,变法思想家宋育仁,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都为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四大剧种之一的川剧,在清代最后形成。乾隆年间修建的自贡西秦会馆,雕梁画栋,雄伟奇丽,更是建筑艺术的佳作。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在四川成立了四川军政府。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辛亥革命失败,四川军政府听命于北洋军阀的控制。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袁之役的“二次革命”,四川的国民党人纷纷响应,发动了讨袁战争,旋即失败。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发动了讨袁的“护国运动”,进军四川。护国运动在全川蓬勃开展,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死去之后,四川仍隶归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控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四川又爆发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其后护法军政府赶走了孙中山,成为南方的军阀政权,并向北洋军阀靠拢。从此,四川的各派军阀在南北军阀的支持下,开展了军阀混战。各个军阀在其驻防区总揽军政财权,形成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川、滇、黔各派军阀势力,为了争夺和统治全川,开展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直到1933年,刘湘击败刘文辉,统一全川,成为四川的霸主,四川的军阀混战才基本结束。

军阀混战给四川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军阀统治下的四川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倒退,人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四川党组织建立后。积极领导和组织四川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底至1927年春,发动了顺(庆)、泸(州)起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共四川省党组织先后领导约二十次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武装,给了四川军阀以沉重打击。特别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使根据地的人民得到解放,摆脱了军阀的统治。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建立到1935年最后撤离根据地,前后历时两年零五个月。1935年1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又进入四川,到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出川入甘,前后共一年零八个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推动了四川的革命斗争。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了四川军阀沉重打击,1934年刘湘赶到南京向蒋介石乞援,统筹“剿共”。从此蒋介石的势力伸入四川,控制了四川政局,四川由地方军阀的统治变成了国民党中央蒋介石大军阀的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八年。与此同时,中共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也迁到重庆。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领导大后方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推动了国民党战场的抗日战争。在八年抗战中,重庆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川是全国抗日的兵源基地。据1945年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四川应征的壮丁达3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征兵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川军队转战大江南北,川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为挽救民族危亡立下了卓越功勋。

四川是全国抗日的财源基地。抗战期间,全国很多省区沦陷,全国财政开支主要靠四川负担。据统计,1938年—1940年,四川解入国库的正税收入,每年约8000万元以上,其他发行公债、各种摊派、募捐收入尚未计算在内。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几乎负担了国家总支出的50%以上。

四川还是抗日的粮食基地和物资基地。全国的军粮,各类军需物资器材,都主要由四川供应。

在抗战中,四川的经济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方面,抗战前,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经济非常落后。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现代工业在四川的比重很小。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的民营工矿企业迁入四川的共245家,国民党军政系统的工矿企业亦多迁到重庆等地,使重庆成了当时全国的工业中心。与此同时,四川还新建了许多近代工业,修通了川陕、川黔、川湘、川滇四条公路,修建了不少军用和民用机场,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全国许多文艺团体和大批文化人集中到重庆、成都等地,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团结广大文化界的朋友,开展了蓬蓬勃勃的进步文化活动。在教育方面,全国各地迁入四川的高等院校达48所,国立中学、职业学校、师范学校等各类学校也云集四川,促进了四川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内迁的一大批工厂、学校迁回原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对四川人民实行***统治,在经济上加重对四川人民的残酷掠夺,又使四川经济陷于破产。四川人民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反蒋斗争,终于在1949年底赢得了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四川的统治。从此四川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的历史时代。

《四川经济年鉴》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