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0500000025

第25章 宝宝的情绪与社会性(1)

宝宝会有情绪吗

新生儿的父母从宝宝出生,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特点。比如,婴儿饥饿的时候吃奶迫不及待,妈妈稍稍慢一点,宝宝就会急哭,或者发出叫声。婴儿睡醒以后,自己玩了会儿,如果没有成人出现,他就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好像在招呼成人,又像在发脾气。随着婴儿日渐长大,他的表现也逐步发展:当妈妈让宝宝坐在膝上,宝宝不愿意,他就把身子扭来扭去,还要把肚子挺起来,嘴里“嗯、嗯”叫。宝宝的这些行为已经显露出婴儿早期的情绪。

尽管新生儿的父母不一定知道婴儿有什么情绪,但让每一个父母说出婴儿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不高兴是容易的。困难的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很难具体地了解婴儿情绪的状态。

已有的研究对婴儿情绪的性质和情绪的发展,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3种情绪,它们是爱、怒、怕。有人认为,婴儿只有一种情绪,即兴奋,以后逐渐分化成更为广泛的各种情绪。最初,婴儿的情绪比较简单,以后在成人的照料和关心下,婴儿情绪中社会性成分越来越多。

面对幼小的婴儿,父母应该经常拥抱他、抚摸他,尽量使婴儿的肌肤和成人贴得近些,也可以有意抚摸婴儿的四肢。最重要的是,当成人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应当把自己的爱的情感投入其中,与宝宝的目光对视,给他讲悄悄话,让婴儿感受到成人的关爱,感受愉快的情绪。

怎样识别宝宝的哭

比起婴儿的笑,婴儿的哭给予人们更深的印象。一声嘹亮的哭声,向世界宣布自己的诞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婴儿用哭代表他的语言,既表达他的状况和需求,也向成人提出要求。因此,听懂婴儿的哭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生儿的哭主要向父母传达生理上的一些信息,比如肚子饿了、想吃奶、尿布湿了、疲倦想睡了等。这时候的哭声是有节奏的,也有人把这一类哭称为饥饿啼哭。

婴儿突然发出高声大哭,声音比较尖锐,这就提醒父母注意,婴儿可能感到疼痛。当听到这类哭声时,父母应该马上检查婴儿的身体,仔细检查是否有尖锐的东西划破了婴儿,是否有线或带之类东西缠住婴儿,甚至婴儿是否跌落等。一般对这类哭应有所警觉,应仔细检查婴儿及其周边的安全。

还有一种哭,有人称为不称心的哭,它和疼痛时的哭不同,开始时不是突然爆发,声音比较缓慢而拖长。听到这种声音,父母应了解婴儿有什么地方感到不舒服,比如衣服太紧,或者勒着了,感到太热,周围有噪声,出现突然的强光等。

有些婴儿有特定的哭,有时在想睡觉前哭,非要闹一闹,才睡得着;有时稍大的婴儿半夜醒来啼哭,可能由于随着婴儿的长大,白天的活动多了,使得他们的大脑无法抑制,仍然处于兴奋中。

婴儿的哭,就是他们的语言,也是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

宝宝为什么喜欢抓人

婴儿喜欢开始抓人或拉人头发的时候大约从五六个月开始。这个时期,尽管婴儿的手已经学会了较大幅度地移动,但有意控制手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当他看到感兴趣的玩具时,他会身体向前,用手去拿,但有时大脑控制手的动作的能力不强,会出现一把抓的情况。

另一方面,婴儿在这个阶段已开始出现表达自己意思的愿望,但他尚未学会说话,因此他用他的方式来表现,一旦不能实现,他可能会发急,用动作表达,抓人、拉人头发往往如此。

婴儿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学坏了,也不是婴儿故意的行为。父母应该了解婴儿已经出现表达的需求,所以应当及时了解这种需求是什么。父母可以和不会说话的婴儿讲话,给他示范。当然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给予婴儿这种行为一些约束和规定。比如把他的手拿开,对他说:“不可以拉,有危险。”尽管婴儿听不懂,但他总有一天会了解这是不好的行为。

宝宝怕生怎么办

婴儿怕生现象的出现,是婴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大约七八个月的时候,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尴尬。比如,以前婴儿对谁都笑,似乎很友好,只要谁看他,他就对谁笑,谁都可以抱他,父母离开他,他也无所谓。但现在他的一切都改变了,身边没有熟悉的人,他就啼哭;看见陌生的人,他就往后躲。如果陌生人是亲戚朋友,爸爸妈妈就尴尬极了。

这样的时候,成人的诱导是无济于事的。有的人会拿出糖果逗引,婴儿也会去抓,抓到手以后又往回躲了,或者有些婴儿根本不要。

怕生,是婴儿的正常表现,它表示婴儿开始出现依恋。

有人对4个半月、6个半月、8个半月、10个半月和12个半月的婴儿作测试,发现这些婴儿的月龄越大,看到陌生人时,他们就与妈妈越接近。另外,由少数几个人养育的婴儿,比起由较多成人抚养的婴儿更怕陌生人。还有人发现,如果婴儿由许多成人抚养,他可能根本不怕生。另外,有研究也指出,怕生可能与婴儿早期所受的刺激有关,婴儿获得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那么他怯生的程度可能就越小。这个研究似乎说明,那些习惯于体验新奇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的儿童,可能有一种准备,能够应付陌生的事物。因此,即使出现了陌生人,对他们来说并不太新奇,也就不会对他们的出现表现出主观上的不安。

当孩子出现怕生时,父母不要急于让他改变。但是在养育过程中,应该注意扩大其生活的环境,让即使小的婴儿,也与各种人接触。比如节假日时带婴儿外出,到亲戚家走动,让亲戚朋友抱他等。另外,当孩子因为陌生而情绪紧张、哭闹时,妈妈或爸爸应给予安慰,可抚摸婴儿的身体,让他安静下来,使其感到安全。如果婴儿因为陌生而紧张又缺少安抚,可能会造成他心理无助的挫折体验。

鼓励宝宝学习生活技能

(1)给孩子充足的机会,让他反复练习新近获得的技能,体验自主和成功的感觉。如当孩子自己努力地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时,成人要给他们这个机会,保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并且对孩子的这种愿望表示支持和鼓励,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2)把日常生活作为孩子学习的机会,使孩子的动作逐渐变得熟练和自主。孩子的学习并不只在学校、课堂上,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练习机会,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如对于幼小的婴儿允许他们用手抓食物吃,对于学步的孩子给他们容易使用的、不易摔坏的餐具,如果饭菜撒在桌上、地上,家长应把它看作学习进步的必经阶段,随着孩子对餐具使用动作的熟练,这种现象会逐步减少,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吃,家长就应该支持他们。

(3)家长可利用各种玩具,创设条件让孩子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使枯燥的生活技能练习变得有趣,让孩子小肌肉活动更灵活。如把饮料瓶剪个洞做成“瓶娃娃”,让孩子用小匙喂娃娃吃饭;把纽扣钉在长布条上,一条条纽起来接成彩链;办家家游戏,让孩子给娃娃折叠衣服、穿鞋子、梳头发、夹发夹、晾衣服等。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这种方式更易接受。

(4)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易于操作使用的物品。使孩子能学会生活技能。孩子虽然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但毕竟能力有限,动作不协调,往往想做的事做不好,易产生依赖成人的习惯,这时家长不能因为他们做不好而代劳,剥夺其学习机会,而应该具体为孩子示范,并注意避免提供如紧身衣裤、系鞋带的鞋子、洞眼很小的纽扣等,易给孩子的学习形成障碍的物品。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使用家长给他的物品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总之,要让孩子尽快学会生活技能,家长就应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耐心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孩子会成为小能人。

孩子会说出“我”很重要

几乎每个孩子在3岁前后都会经历“你”、“我”不分的过程。这里的“你”与“我”不是指对真实的人物,而是指称谓上的。这时的孩子能用“我”来指代自己,有时用“宝宝”,有时用自己的小名等。

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先天获得的,而是后天不断形成的。即孩子对自己的各种认识,把自己与别人、别的事物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是个别的、独立的,需要一个过程。1岁以前的婴儿经常玩“镜子里的宝宝”的游戏,通过镜子,逐步了解镜子里的人像就是自己。大约从1岁开始,孩子能够区分由自己产生的动作和由别人产生的动作之间的区别。

到1岁半以后,孩子开始用语言来表示自己和别人,有些孩子直到3岁还用名字称呼自己,不能用代词“我”。孩子用“我”来表示自我的称呼,表示他已具有对自己特点的认识,并且用语言界定,因此,孩子会说“我”是自我意识的重大发展,也为他以后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