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永庆全传
1732000000010

第10章 赤子之心——为两岸关系奔走(2)

3天之后,中央有关部委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出现在钓鱼台芳菲苑报告厅,准备聆听王永庆的讲座。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讲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天的王永庆西装笔挺,特意系了一条红色的领带,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了他内心的愉快和兴奋。一连数日的会谈虽然使他面露一丝困倦,但在场的人士也注意到,每每讲到关键之处,他的眼神总是会闪出光来。

由于王永庆讲话时的闽南口音特别重,同时还不时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但是在女儿王瑞瑜的帮助下,总算让每一位听讲的人都清楚地领会到了他的心声。最让与会人员难忘的是,王永庆系统阐述了台塑集团的经营理念。他说:

台塑集团的经营理念,基本上,我们深切体认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人要松懈很容易,要紧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在企业经营上,首先必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维持不松懈的经营态度。

对内部而言,必须由本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凡事追根究底,谋求合理化,以“止于至善”作为目标,永无休止的追求,才能在持续谋求合理化的过程中,凝聚企业各层人员的共识,普遍养成追求合理化的习惯,随时随地检讨现状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并设法改善,以此锻炼具有竞争力量的经营体质。

对外而言,台塑一般是主动顾及客户的经营发展需要,在售价方面自我抑制,尽其可能提供价廉物美之原料,以合理的售价,赚取合理的经营利润,如此即会形成一种经营上的压力,不致因为利润高,赚钱容易,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松懈。由此而观,我们在经营上所遵循的,乃是一种兼顾客我,利己利人而能维系长远的精神与理念,且惟有能够利己利人,企业才能克尽其回馈社会的基本宗旨。

密访大陆起风波

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飞机离开美国,经香港飞抵北京。像上次一样,他的这次访问仍然受到了大陆最高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但是不巧的是,他的行踪在香港被台湾记者发现,并见诸于报端。可以想象,王永庆密访大陆会带给台湾政商两界何等的震撼!

对于王永庆构想的投资计划,大陆方面的工作班子遵循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给予了他大力支持,有关方面很快批准了王永庆在海沧“经济特区”内兴建炼油厂的计划,并承诺提供原油等优厚条件。

结束在北京的会谈后,王永庆开始在大陆考察。他先后访问了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分别同各省市负责人频频会晤与交流。厦门市政府对于王永庆前往投资十分欢迎,他们同意提供1万公顷土地,以每平方米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每公顷只有新台币1.6万元,且使用期限是70年。

按照与邓小平商谈的内容,王永庆告诉厦门市政府,他准备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进行包括从炼油到轻油裂解,从石化中间衍生产品再到塑胶二、三次加工,将海沧整合成为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化工业加工特区,另还准备建设自备电厂、运输船队以及银行金融体系等。至此,“海沧计划”的实施蓝图正式浮现,它和台湾六轻计划初期只提出设立年产45万吨烯烃厂的情形完全不同。

王永庆密访大陆的消息被媒体披露之后,引起台湾舆论一片哗然。有人以调侃的口吻比喻说,王永庆在大陆打的这个喷嚏,使整个台湾都感冒了!

为了避开媒体的追踪,王永庆没有返回台湾岛内,而是继续住在美国。但岛内的新闻记者不肯就此罢手,纷纷前往美国进行采访。

在接受《联合报》记者张作锦采访时,王永庆坦率地说:“现在台湾的加工厂四散而去,离开台湾另寻生路。以制鞋业来说,台湾原本有1400家,目前只剩下不到一半,即使留下的,也是勉强在支撑着。纺织业也一样愈来愈难生存,企业关的关,跑的跑,这样下去怎么办?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永庆甚至以手提包业者为例作了一番说明。他说,手提包业者过去一直被业界视为是不愿赴大陆投资的“死硬派”,认为在大陆投资成功的例子很少,就算有成功的也比在台湾做得还辛苦,但现在他们对大陆投资的态度却有了相当的软化迹象,以往生产软包的厂商共有十几个贸易商系统,但如今在台湾只剩下3个还在坚持。

王永庆认为,工资上涨和新台币升值对台湾石化工业的影响都不是根本性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过去中国人勤劳的美德,好像在台湾消失了。现在的台湾没人愿意辛苦工作,都在玩金钱游戏,公共建设连劳工都找不到。再不改革,台湾可能走不下去了。如何扭转现在的情势,恢复台湾正常的经济环境,使企业能继续发展,乃是当务之急。假如可以在中国大陆、菲律宾等地设立特区,所有原料都供应无缺,那么这样才能安定发展。从台湾可以直接供应原料给特区,虽然源源不绝,但根照样可以留在台湾。

王永庆说,台湾现在对大陆还是间接贸易,而对日本、韩国则是直接贸易,长久下去,台湾必然竞争不过,市场也一定会衰退下去。如果可以设立特区,让根还留在台湾,这不失为补救之道。不论是到大陆或是菲律宾投资,现在还没有定案,因为企业投资务必要进行实地考察,所以他才亲自到大陆去看看。

作为企业家,王永庆的历史责任感充分显露出了他的人格特质:看待问题时高屋建瓴,做事时行为坦荡,与人沟通时言语耿直。面对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的不务实态度以及岛内“朝野间勾心斗角”的种种现象,王永庆基本上是予以正面抨击,有时甚至丝毫不留情面。

但是不管怎样,王永庆密访大陆一事在台湾还是引发了激烈争论。此时,他人虽在美国,但六轻计划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台塑宣布放弃宜兰利泽工业区。此时,又有人将此与“海沧计划”联系在一起,不少人因此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王永庆的大陆之行实际上是在寻求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的筹码,以便于六轻计划能在岛内顺利实施。

媒体有各种评论本属正常,但是如果硬要把访问大陆视作向台湾当局要价的“筹码”,那么势必将陷王永庆于两难困境之中。一方面,王永庆会被台湾当局认为确有“出走大陆”和“资匪通匪”之嫌,甚至还会因此“吃官司”;另一方面,也会被大陆一方认为不守信用,耍两面派,更何况接待他的不是大陆的一般官员,而是最高领导人邓小平!

对此,王永庆气愤但又无奈地回应道:“在报纸杂志上有若干有关的报道,一部分并不确实,带给我很大的困扰。‘政府’以为我在施加压力,要求‘政府’让步,其实我并没有这种想法。以我这个年纪,想的就是如何使台湾更好,不会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才想到大陆投资。如今却遭到这么大的压力,实在是没有预料到的。”

当记者问他何时回台湾时,王永庆感慨地说:“事情发展至此,情何以堪?真是有家难归了!何时回台,尚无定日。”

万言书陈情利弊

1990年3月13日,王永庆在沉默了一个多月之后,突然在台湾的主要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何前往大陆考察投资环境》的万言书,在岛内政商两界再次掀起波澜。

在文章中,王永庆悲愤地大声疾呼:“如今加工业者迫于时势,纷纷对外四处流散,情同被逼上梁山,铤而走险一般,完全丧失以往在岛内所享有之良好原料供应条件。如今连任何一种型号的鞋子,都必须有十多项原材料及配件同时足量供应,才能维持正常生产。其中若有一项原材料或配件短少,即将影响生产及订单,严重时甚至将导致生意中断。另一方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上、下游业者间之关系,实际有如毛皮之相互依存。一旦加工业者流落异乡而致散失,则岛内原料业亦将无力独存。”

在详细阐述了中下游企业出走的危险性之后,王永庆又进一步说明了台塑赴大陆投资的必要性。他说:“我们如果能在广阔大陆具有贡献的条件,能推动发展而受肯定,过着有意义的人生,实亦无须刻意强调留不留根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是从大陆到台湾,今其子孙从台湾回大陆,此亦人之道也。当东南亚地区将来逐渐建立其本地中间原料工业以后,台湾外移加工业者和岛内中间原料厂商之间的供需关系就会解体,因而动摇台湾石化中间原料业的经营基础。而中间原料业一旦动摇,又将牵连危及上游工业。以上石化工业可能遭遇的问题同样也会发生在其他产业。针对这一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预为因应,则将来台湾各项产业恐将难免遭遇到整体瓦解的命运,如果情势发展至此将造成台湾经济的大失血。”

其实,在王永庆悲愤的情绪当中,还有另外一层令人难以觉察的缘由。两年半以前,也就是1988年初,当王永庆发觉大批中下游加工业者开始移向岛外时,他曾请下游加工业者举办多次座谈会,恳切呼吁不要轻易前往岛外投资,以免造成业者四散的不利后果。当时造成加工业者外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台币升值以及工资上涨等。因此,针对新台币升值问题,王永庆主动向中下游客户做出承诺,由台塑集团吸收汇率变动所造成的价差,并以此减轻业者的原料负担,稳定其经营。

而在更早的1987年,王永庆还曾几次邀请下游加工业者及业界朋友到台塑大楼聚会,讨论下游业者外移的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够设法加以阻止。考虑到新台币升值对加工业者所造成的经营压力,王永庆主动宣布以当时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为基准,以后凡因新台币升值所造成的原料价差,全部由台塑负担。由于采取了这一措施,台塑当年营收利润减少的数额有150亿元之多。

除此之外,王永庆还决定在各方面向下游业者提供优惠,以便使其能够安心经营。台塑当时采取的定价原则和一般国际市场的定价惯例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当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时,厂商的外销价通常都低于内销价,借以促进外销。但台塑出于长远打算,坚持外销价比内销价高3%~5%,并且一次定价连续3年不变。至今,台塑维持该定价策略不变,因为定价策略调整之后,台塑仍可维持一定程度的利润率。

应该说,企业获取合理利润是其有效经营管理的具体体现。对此,王永庆谦虚地说,他虽不敢自认此举对于下游加工客户已有所反馈,但以台塑所采取的调节措施确实足以证明,台塑对于业界未来的前景已经尽心尽力,并诚恳谋求补救之道。

王永庆担心的是,下游加工厂商大量外移的结果,终将会影响到岛内的石化上中游企业的经营结构。在台湾,下游加工业者不但和岛内中间原料厂商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纵使在原料供应方面有所不便而要向外采购,但还是碍于上述关系,最终也是要设法向岛内中间原料厂采购。在目前情况下,岛内中间原料厂商的业务还没有出现明显衰退,其原因在于加工业者外移后,由于当地工资低廉,其业务大为扩充,加上当地尚未有原料生产,自然继续保持和岛内的中间原料厂商进行交易。

但王永庆认为这种情况并非能够长久。因为不管怎么说,中间原料从台湾运到加工业者的外移所在地,运费将占原料价格的5%~8%,加上海运船期不好掌握,而且货到当地码头还要等待转交陆运,时常因缺料而耽误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在制造某种产品的过程中,厂商经常会突然发现还必须补充某种副料,如果要等从台湾补送过去,那么肯定会造成停工待料现象。在此情况下,如果当地有厂商生产此种中间原料,并可就近便利供应,那么以长远眼光来看,加工业者势必倾向于就近采购。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商业行为,并且可以预料的是,此一情形迟早肯定会发生在台湾中游业者身上。

“买也要吃,卖也要吃”,王永庆用这句台湾俚语再次来说明自己的意思。他说,生意双方都希望从交易中获取利益,因此,卖方在做生意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以外,也必须同时替对方设想,让其感觉有利可图,如此生意才会长久。特别是对于原料的供应者而言,如果只求一己的片面利益,而不顾及下游客户经营上的需要,那么绝对无法追求到真正的最大利益。台塑在经营观念上一向坚信,惟有能够妥善兼顾客户利益者,自己才能从中求得最大的利益。

除此之外,岛内的外销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多年以前,有鉴于市场过度集中并非长久之策,岛内业界无不体认应尽其所能分散市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王永庆分析说,原因在于邻近各国和地区都是台湾岛内的竞争对手,当然不可能从台湾岛内进口加工产品。至于欧洲方面,一向对来自台湾岛内的加工产品设定限额,并课以高额关税。在这种情况下,台商虽竭力分散市场,但结果总难以如愿以偿,外销市场长期以来仍旧集中在美国,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既然今后大部分加工产品仍要依赖美国市场,那么为探求未来大量销售美国市场的可能性,眼下台商必须对比美国方面并分析自己的生产成本是否足够的低。美国工业用地价格约为台湾岛内的1/300,设备投资费用差不多,电价方面美国是台湾岛内的40%以下,此外美国石化工业和台湾岛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上游原料供应非常稳定。台塑在美国经营事业已有7年,从未遭遇过上游原料供应中断以致停工待料的情形。

至于价格方面,以加权平均价格计算,美国的原料价格比台湾岛内便宜9%。以当前价格为例,美国乙烯的价格是每吨590美元,而台湾岛内则高达700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自明。

相对来看,台湾岛内也有优于美国的地方,比如建厂成本就比美国大约便宜1/3(和日本比,便宜15%以上);原油运费比美国每吨便宜3~4美元;管理成本如人事费用、机器的操作和保养等,可以控制在比美国低15%~25%的水平。成本如何控制实属事在人为,但当此时点,中游业界若能再加一把劲,肯定能找出可供下游加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对此,中游厂商要体认环境的特殊性,并尽力做到最佳程度为止。否则,如果将来连美国市场都无法维持,那么再要另外找寻其他市场代替,恐怕是舍本逐末。

为了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王永庆以台塑多元酯棉丝的经营情况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下游厂商出走的可怕性。他说,多元酯棉丝大部分销往美国,利润率一直很稳定。美国加工客户为求供料方便起见,多年来一直催促台塑前去美国设厂。考虑到只有前往设厂才能确保更多的客户,台塑已经决定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厂,年产多元酯棉丝20万吨,建厂工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