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500000027

第27章 终身学习,求知是人的使命(1)

“哈佛神童”奥本海默

罗伯特·奥本海默是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出生在美国纽约。他的父母都是欧洲犹太人的后裔。父亲朱利叶斯17岁由德国来到纽约,他知识渊博,风度翩翩,是一位相当富裕的实业家;母亲爱拉·弗里德曼是一个颇有名望的画家。正如奥本海默自己所描绘的那样,他的家庭生活方式是如此正派,以致他从不沾染任何恶习,所以他长成了一个乖得令人害怕的小男孩。

当奥本海默5岁时,他回德国故乡作了一次旅行。他的祖父送给他一批矿物标本。由此他产生了一个业余爱好——研究矿物学,他对矿物学的研究持续了好几年。他经常花费许多时间来整理他收藏的标本并进行分类。11岁时,他被选为纽约矿物学俱乐部的成员。一年之后他在那里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奥本海默自幼就聪明过人并且勤奋好学。中学时期,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不分寒暑,不分节假日,整日学习。一个夏天,他仅用了6个星期就学完了整整一年的化学课。他还把课外时间都用在向希腊语教师学习荷马(古希腊诗人)和柏拉图(哲学家)的原著上。他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中拼命学习,以10门课程全部“优秀”的成绩毕业。1922年秋季,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学的是物理专业,这是他作过各种可能的尝试之后作出的最后抉择。他曾经想过当建筑师、当古典文学家,甚至当诗人和画家。但他最后还是决定献身科学并攻读物理专业。

在大学期间,奥本海默专心学习,废寝忘食,每天早晨8点就比别人更早地进入实验室,只在午餐时才稍微休息一下,啃一片“黑黄饼”——即涂上花生酱和巧克力的夹心面包——他认为这是最富于营养的食物。经过不断的努力,他只花了3年时间就以最优秀的成绩在物理系毕业。由此,奥本海默有了一个著名的外号“哈佛神童”。

正是奥本海默刻苦不断的努力学习,才使得自己在原子能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并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哈佛人生智慧:

哈佛的教授告诉学生说:“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为这个世界做出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他们认为,要想有所成就,你就要勤奋,就要努力。学习这件事也一样,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很多人会说,我是真的想学习,但我真的没时间。其实,真的想学习,真的想有所成就,那时间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了努力。

学习永无止境

基辛格出生在德国菲尔特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分子疯狂地虐杀犹太人。15岁那年,他随家人流亡到美国。20岁时他参加了美国陆军,在战场上迅速地成长起来。由于他会讲一口流利的德语,加之他的才华,在部队中他很快得到赏识和提拔。

退伍之后,基辛格并不感到满足,他很想回国去接受第一流的教育。于是便进入了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他遇到了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在政府学系是位泰斗式的人物。基辛格第一次见艾略特教授时也很紧张,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艾略特的办公室。教授正在奋笔疾书,见到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颇为不耐烦,很不情愿地停住笔,给青年基辛格开了一长列书名,共有25本,让他回去细读,再写一篇读书报告,比较分析一下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两部专著《纯理性批判》和《现实理性批判》。艾略特让基辛格完成读书报告之前不要再来找他。第一次见面,教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给打发了。

基辛格倒并不气馁,从图书馆借回那批厚书后便一本一本地认真看了起来,每天都熬到凌晨两点。三个月后,基辛格完成了读书报告,一大早将报告送到了艾略特的办公室。当天下午基辛格便接到艾略特打到学生宿舍的电话。老教授对基辛格大为赞赏,说是从来没有学生读完过这25本书,更没有人写过这样条理清楚的读书报告。从此之后,艾略特便将基辛格视为最得意的弟子,精心栽培。

在哈佛,基辛格深知自己既非名门出身,又无多少家产,要想谋求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所以他在哈佛时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基辛格读书时几乎门门优秀,毕业论文不仅篇幅长,内容也广得惊人,从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谈到历史学家斯本戈尔,谈到诗人但丁、荷马和密尔顿。于是哈佛赶紧颁布了一条校规,将本科毕业生论文的篇幅限制在130页左右。

基辛格对于学习的全身心的投人,让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他的妻子最终难以忍受而和他离了婚。然而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基辛格终于成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一度成为美国对外政策方面最有权势的人物,成为美国政府中的第二号最有权势的人物。

哈佛人生智慧:

在哈佛,你从来看不到学生在偷懒,在消磨时间。他们时刻在提醒自己,要想攀登到顶峰,要想呼吸到至纯的空气,就一定要努力学习。他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教诲:奋斗之心的第一个敌人是懈怠。所以,他们也不会让自己止步,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去不断地奋进。在他们的头脑中存有这样的想法:只有满足于眼前成就的人才会停止不前,而奋斗者总是感到不足。

咀嚼过的苹果不能吃

一个学生请教他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够学会老师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老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

老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你本身亲自去咀嚼的。”

哈佛人生智慧:

学习的过程,不能指望别人为你代劳。只有自己不断思考,举一反三,知识才会成为自己宝贵的经验。

问题不是你做了多久

恺撒领军出征,每每获胜必以酒肉金银犒赏三军。随行的亲兵仗着酒胆,问恺撒:“这些年来,我跟着您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同期入伍的兄弟,做官的做官,做将的做将,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小兵一个呢?”

恺撒指着身边一头驴,说:“这些年来,这头驴也跟着我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为什么直到现在它还是一头驴呢?”

好多人都通常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近几年忙来忙去总感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为什么那些原来并不出色的家伙却能春风得意?还要多久我才能扬眉吐气呢?

凯撒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问题不是你做了多久,而是你有没有在进步!

哈佛人生智慧:

今天是一个靠学习力决定高低的信息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可以胜出。现在的社会,要想永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拥有超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超强的学习力。

开商店的兄弟俩

特奥和卡尔兄弟两人开了一家商店,但生意一直不理想,看着别的商店顾客川流不息,自己的店里却总是冷冷清清,兄弟俩苦思冥想,想找出经营的窍门到底是什么,可两个人讨论了半天,仍然找不出答案,于是他们决定到其他商店去取取经。

第二天,特奥和卡尔便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每到一个商店,他们都要进去转转,像两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执著地寻觅着经营的窍门。

兄弟俩来到一家商店,发现这里顾客盈门,出来的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的商品。兄弟俩向店里走去,只见店内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上面写道:凡来店购物的顾客,请您把发货票保存下来,到年终可凭票,免费购买发货票款额3%的商品。

兄弟俩恍然大悟,特奥说:“顾客贪图年终那3%的免费购物,所以都来这家商店买东西,消费商店之所以生意兴隆,靠的就是这张“告示”。如果这样做,那店里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

卡尔回应说:“你说的不错,看来不出来向同行学习是不行的。不过,如果我们店从年初就提出让利3%,那么,我们店要比这家店还便宜,而且还可以让顾客提前得到让利的商品。这样一来,说不定我们店的生意会更兴旺,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顾客。”

于是,兄弟两个回去就把自己商店的门前,贴上了一张赫然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开始实际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所降低价格不到全市最低价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这招果然奏效,没过几天,他们的商店就门庭若市,营业额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

哈佛人生智慧:

特奥和卡尔兄弟两人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经商做生意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经验,要多多借鉴别人的经营理念,但是又不能全盘抄袭,而要将它改良得更加完美。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

教育程度“不全”

林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虽然很吃力,但总算能阅读一些文字了,至于写作能力,那就根本谈不上了。

1824年秋天,一位在森林中漂泊的教师来到他在的那个村庄,设立了一所小学校。于是,林肯和姐姐两个人每天就早晚都要走四里的森林小路到新老师阿策尔·朵西的私塾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