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500000028

第28章 终身学习,求知是人的使命(2)

学习的环境很糟糕,上课的小屋又矮又粗糙,老师几乎站不直腰,教室四面各省去一根圆木,罩上油纸当窗户。地板和座位则是圆木劈开做成的。当时学习的教材以圣经的章节为主,老师让他们用华盛顿和杰佛逊的笔迹作为练字范本。所以,林肯的字体既清晰,又和这两位总统很相像。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一本,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

由于家境贫困,一年后,林肯不得不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一所学校求学,他自称那些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 他所受的正规教育就到此结束,总计起来他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直到1847年林肯当选国会议员,在填写自传表时,在“你的教育程度如何?”一栏内,他回答的仍是“不全”二字。

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在年龄不小时,所知还不多,不过我能读、能写,此后我就没有上学了。在如此疲乏的教育基础上,我能够达到现在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

虽然曾经当过林肯老师的人,都是一些信仰巫术、相信地球是呈扁平状的无知的流浪教员。可是林肯在断断续续的求学过程中,养成了人类最珍贵的特质——甚至大学教育的目的亦不过如此——对知识的热爱,对学问的渴求。

学会阅读,使得林肯见到了另一新的神奇世界——一个他从未梦想过的世界。这就改变了他整个人生。他的视野宽阔,有了梦想;而且二十几年间,阅读始终是他生命中最热爱的事情之一。

林肯的继母来到他们家的时候,为他们带来了五册藏书:圣经、伊索寓言、鲁宾逊飘流记、天路历程以及水手辛巴达。小林肯将它们视为无价的珍宝,仔细地精读。他把圣经和伊索寓言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反复阅读,正因为如此,不论他的文风、说话方式、提出的论点都深受这两本书的影响。

一次,林肯向一个常请他帮忙挖树桩、种玉米的农人借阅两三本传记,威姆斯牧师写的“华盛顿传”正在其中。林肯看了此书后很着迷,傍晚总是尽量利用月光看到很晚,临睡前,他把书塞在圆木缝中,当第二天日光一照进小屋,就拿起来看。

因为对阅读的热爱,林肯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六册欧氏几何学中的的所有定理他都能轻轻松松地加以证明。几何学读通之后,他研究代数,接着又读天文学,后来甚至写了一篇谈语言发展的演讲稿。

下田工作的时候,林肯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他就坐在围墙顶栏上看书。中午他不与家人一同进餐,而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着书,看书看得入神。

就是这样,林肯在艰苦的环境下广学了各门知识。后来,他做了一名成功的律师,再后来,凭着他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口才当选了美国总统,名垂千古。

哈佛人生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学校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因此,离开学校不代表学习的终结,学习应该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事情。终身学习是人的使命,你应该让学习完全融入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的学习。

大圆与小圆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其它方面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然而,就是像他这样拥有非凡成就的伟人,在有生之年中还是不断地在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在物理学界可谓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哈佛人生智慧:

一个人即使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向底层人学习的彼得大帝

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的一生从来没停止过学习。

彼得大帝在26岁时,就认识到了向各种人学习的重要性。于是,26岁的彼得大帝开始周游列国,遍访优秀的人才,向他们学习经验。不仅如此,彼得大帝还放弃了在宫中的享乐生活,脱下宫廷服装、穿上工作服,从最基本做起,甚至尽心尽力地去学习那些被认为是下人才做的事情。

他亲身参加各种劳动,比如在荷兰,他曾当过一位造船师的学徒;在英国,他在造纸厂、制表厂等,与那里的工人们一起工作生活。他不仅像普通工人一样干活、拿工资,而且细心揣摩那些工人们的经验和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彼得大帝什么重活都做过,还在伊斯提亚铸铁厂,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冶炼金属。他在铸铁厂进步很快,在最后的一天,竟能铸造出十八普特的铁,为此,彼得大帝很兴奋,还把自己的名字铸在了铁的上面。工头付给彼得大帝18个金币作为他的工资,但是彼得大帝知道,在当时,一个普通铁匠铸一普特铁,只有3个戈比的报酬,于是彼得大帝就对工头说:“我同别的普通工人一样,也没有多做事,你给别人多少工资,就给我多少吧!一个月的铸铁厂工作,我的鞋子也坏了,我只想用工资买一双鞋穿。”

陪同他出访的俄国贵族子弟们,看见彼得大帝这样,不得不跟着他一起,学习那些运煤块、拉风箱等受苦受累的事情,这是那些贵族子弟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彼得大帝这样出身高贵的人,不但没有富贵子弟身上那种纨绔,而且还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实在难能可贵。

哈佛人生智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不仅仅包括对书本上的知识的掌握,更应包括日常生活中一切生存技巧的学习。因此,在生活中,你也要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生存技巧,在生存中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

印刷工富兰克林的一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州的波士顿。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

十二岁时,富兰克林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总是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

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三十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90年4月17日夜里,富兰克林溘然逝去。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求知中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哈佛人生智慧:

哈佛教授弗雷德·施韦德说:“任何人都要经过努力才会有收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你努力的程度,别总是幻想机缘巧合这样的事发生。天分、才能、富有、智慧的获得,都是靠勤勉的学习得来的。”所以,学习在于坚持,无论你身处的环境如何,只要你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努力,最终就会有丰硕的收获。

初中毕业的镜片打磨师

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青年,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就从农村的家里来到一个小镇上,在那里找到了一份给镇政府看门的工作。这个门卫的工作他一做就是60多年,期间从来都没有更换过别的工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

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人并没有因为离开学校了就停止学习。他在看门之余,学习了一个技术——打磨镜片。

在打磨镜片的20多年里,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这使他打磨镜片的技术远远超过了最高级的专业技师。他磨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最好的专业技师们打磨的镜片还要高。

也正是在这长时间的学习中,他发现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那是当时科技尚无法达到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从此以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名声大振,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了。他被授予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如此高贵的身份,都亲自去小镇拜会过他。

这个默默不闻、靠自我学习创造奇迹的小人物,正是在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荷兰著名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哈佛人生智慧:

真正的大师都有自学能力,他们能够在离开学校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并且能够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可见,对我们来说,能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