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600000045

第45章 权议(9)

又,高祖劫五诸侯兵,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与汉大战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此异情者也。

注释

①拊(fǔ)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译文

韩信率军攻打赵国,把军队驻扎在井陉。他挑选出两千轻骑精兵,每人拿着一面红色的旗帜,从小路登上山岭,隐蔽埋伏起来窥探赵军动静。出发前,韩信特别叮嘱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逃走,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迅速冲人赵军的营地,拔掉赵军全部旗帜,插上我们汉军的所有红旗。”韩信于是派遣一万人马先出营寨,背向着河水排开了阵势。等到天亮,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号,擂动战鼓,率领另一路人马出井陉口。于是赵军打开营门迎击汉军,双方对垒交战了很久。韩信乍败,抛弃军旗和战鼓,快速向水边的军阵撤退,水边的军阵,打开阵势,把他们迎入阵中,随即,韩信又率兵出阵与赵军交战。赵军果然倾巢而出,大家争相掠夺汉军的军旗战鼓,追逐韩信等人。韩信等人已经和水边的队伍会合,军土们个个奋勇争前,拼命作战,一时赵军也不能获胜。韩信最先派出去的两千骑兵,正在等候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韩信,拾取战利品,看到赵军已经倾巢出动,他们于是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竖立两千面汉军的旗帜。赵军一时无法击败韩信背水为战的军队,更不能俘获韩信等将军,想收兵回营,却看到营帐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于是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俘获了赵王和他们的将军。于是,赵军大乱,士兵们纷纷转身逃跑,赵将虽然竭力制止,连杀好多士兵,但仍然不能阻拦。因此,汉军乘机攻击,大破赵军,俘虏了不少赵国将领和土兵。汉军诸位将领分别把斩获的首级和俘虏等呈现给韩信,然后向韩信称贺,其间有人问他:“兵法中说,排兵布阵,右边应背靠山陵,左边应面对川泽,可是,这一次将军您却反而背水为阵,竟然靠此打了胜仗,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回答说:“兵法上不是说‘必须把军队置之死地,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才能绝处逢生;把士兵放置在危险的境地,他们才能力争存活,最后获得胜利’吗?况且我韩信今天统领的军队不是平时受到我安抚听过我调遣的将士,这正所谓驱赶着赶集市的人去打仗,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就必须把军队安排在‘死地’,使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奋力作战。今天如果把这些将士都放置在能够逃生的地方,他们早就逃跑了,哪里还能够调遣他们呢?”

有一个相反的例子,汉高祖刘邦劫取五路诸侯的兵马攻入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率领军队离开齐地,回师攻伐汉军,与汉军在睢水河边大战,楚军大破汉军,汉军中被杀的汉兵很多,汉军士卒尸体沉入睢水河,河水都被堵塞不能流动。以上说的是,由于当事者内心的情态不同而造成事情出现不同的结局。

原文

汉王在汉中,韩信说曰:“今士卒皆山东人,歧而望归,及其锋东向可以争天下。”

后汉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到,世祖欲南归①,召官属计议,耿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郡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世祖官属不从,遂南驰,官属各分散。

注释

①世祖:即汉光武帝刘秀。

译文

汉王在汉中时,韩信替他谋划说:“现在您统率的士兵都是来自山东,他们都踮着脚向东方张望,盼望着能回家乡。趁着这股锐不可挡的气势,率军东进可以争取天下了。”

后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向北行进到蓟地,听说邯郸军队来到,刘秀便想要撤军南归,他召集官员谋士商议这件事情。耿弇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从南边过来,是不可以再向南走的。渔阳太守彭宠是你的同乡,上郡太守是我的父亲。派集这两郡的士兵,可达上万人马,那样,邯郸方面攻来的军队就不值得担忧了。”光武帝的其他官员们不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刘秀率兵南归,官员谋士们也都各自解散了。

原文

后汉李傕等追困天子于曹阳①。沮授说袁绍曰②:“将军累世台辅③,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④,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在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定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绍不从。魏武果迎汉帝,绍遂败。

注释

①李傕(jué):字稚然,凉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环县东南)人,曾经是董卓武将,后任凉州军首领。他与郭汜、张济等联合攻进长安,控制司隶和凉州东,挟持汉献帝,掌握汉王朝四年,后被曹操诛灭三族。曹阳:古地名,在今河南陕县西。②沮授:东汉末年袁绍谋士。③台辅:三公宰辅之位。④播越:流亡。

译文

后汉李傕追劫汉献帝,把献帝围困在曹阳。沮授对袁绍说:“将军您祖上四代都位居三公,世代全都奉行忠义的美德。现在天子四处逃亡,国家的宗庙遭到摧毁破坏。我看各州各郡情况,虽然对外声称自己是义兵,内心中实际上各有图谋,并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况且现在将军您管辖的州城基本平定下来,兵强马壮,贤士依附。您率军向西迎接皇上的銮驾,然后随即把国都定在邺,挟持天子,以他的名义来号令各路诸侯,招兵买马讨伐那些不服从朝廷的叛逆者,以后,还有谁能抵挡得了您呢?假如不及时定夺,一定会有人抢先去做。计谋的实行不应错过时机,功绩要尽可能快速地完成,希望你尽早谋取。”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后来果然魏武帝曹操迎取汉献帝到了他那里,袁绍最后被曹操打败。

原文

梁武帝萧衍初起义,杜思冲劝帝迎南康王都襄阳,正尊号,帝不从。张弘策曰①:“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耶②?”帝曰:“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岂是碌碌受人处分于江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哉?”不从。遂进兵克建邺而有江左。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注释

①张弘策:字真简,梁武帝的大将。②岁寒:比喻长远。

译文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举兵起事时,杜思冲劝说他前去迎取南康王,定都襄阳,以正尊号。梁武帝萧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张弘策对萧衍说:“如果现在放弃南康王而让他落入别人手中,他们就可以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那么,将军您就得前往称臣,被别人调遣。这难道是乱世之时的打算吗?”梁武帝说:“假如我们的前途事业不能获得胜利成功的话,那么,就应当像兰花与艾草一起被烧掉那样,与敌人同归于尽;假如我们能够建功立业,又有谁敢不听从我们呢?难道只是平庸无能地在江南听从别人的号令,占领新野郡来召集归附的人吗?”萧衍不听张弘策出的主意,于是带兵进攻建邺,因而占据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以上说的是当事者内心的情态,和当时具体情况、事情趋势不相同的一类事件。所以说要随着当时的具体情况来改变自己的行动,不能固执一种行动方法。

小结:这些历史事件足以说明因情制宜、因势利导的重要性。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能照抄照搬。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就不要轻举妄动。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是有关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人和人打交道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由于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让人困惑的事情,无法理解他人的行为举动。但是,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前因后果的,善于察言观色,就会从蛛丝马迹中了解到对方的想法。用正确的态度、合适的语言,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一方面,要想安身立命,最根本的就是先做好人。仁、信、忠、义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社会纷乱复杂,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当自己忠诚而被他人无辜诋毁时,不要恼怒;当做事得到他人的赞誉时也不必为此惊喜。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乐观地生活,失败不气馁,成功不满足,积极进取,终会有所成就。不必苛求别人,也不必强求自己,不为声色利欲过度奔波劳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做事,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就足矣。顺其自然,保持一颗轻松、宽容的心情,反倒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