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身体条件和小孩子的不一样,大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较少;而小孩子呢,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生长的需要。其实,妈妈也不看到很晚,宝宝睡了之后妈妈一会儿也就睡了。”
跟孩子讲解大人与孩子之间身体的差异,从而让孩子理解大人与孩子之间存在行为标准的差异。
“宝宝明天还要到幼儿园,如果晚上不早点睡觉的话,就没有精力听老师讲课,也没有精力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了。”
告诉孩子不按时睡觉的后果以及严重性,而且平时父母也要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妈妈现在关掉电视,和宝宝一起睡,好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给予口头上的回答,有时候孩子在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这时,父母最好还是关掉电视,给孩子创造一个容易入睡的好气氛。在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以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早早就寝。
为什么让我一个人睡小房间?
小驰已经3岁了,但是总爱粘着妈妈睡,不愿意一个人睡在妈妈给他布置的那个漂亮的小房间里。
现在每天晚上哄小驰到他自己的小房间睡觉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工程。眼看着又到了睡觉的时间,但是小驰待在妈妈的房间里不愿意回去。
“小驰宝宝,该睡觉觉了。”妈妈温柔地说。
小驰看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跟你睡啊?为什么总是让我一个人睡小房间呢?”
我可不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呀?
为什么爸爸是大人,睡觉还让妈妈陪着呢?
孩子出生后,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父母分床而睡。分床睡有诸多好处,例如: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被大人挤压受伤;可保证孩子的睡眠不受父母的影响和干扰,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也能很好的避免夫妇间的房事给孩子看到后的尴尬以及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起初,孩子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不愿意,但父母要耐心说服,开始时可在旁边多陪伴一些时候,待孩子睡熟了再离开,以后逐渐养成他独自睡觉的习惯。
“宝宝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睡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长大了就不爱我啦?要不然为什么长大了就不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呢?”……过于简单的回答不但不能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而且会使孩子心中的疑问更多。
“宝宝想不想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呢?来,宝宝躺在床上,妈妈给你讲故事好不好?”
刚开始分床时,孩子睡觉前,可坐在小床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说说话,消除孩子睡前的孤单,也可以亲亲他的额头,使他感到父母的爱,有安全感,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到了宝宝这个年龄,就应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要想长大就要敢独立,你想不想长大呢?”
孩子当时多半会说想,但是过不了几天,又会要求回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来。到时候可以再告诉他:“爸爸、妈妈喜欢自己单独睡的孩子。”但不管怎么说,父母都应该坚持,让孩子养成单独睡的习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宝宝是不是害怕啊?其实啊,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会害怕。不要害怕,妈妈就在你的隔壁,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摇这个小铃铛,妈妈就会过来的!”
如果孩子是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分床睡,父母要允许孩子将他的恐惧流露出来,并及时给予开导,使孩子懂得恐惧是会消失的。也可以给孩子安装一些简单的小设备,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调查表明,家庭的休息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内容,孩子睡眠的多少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育、智力和学习。
不同年龄的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分别如下:
新生儿,睡眠总量应该在每天14~20小时,日间、夜间睡眠量相等;而婴儿的夜间睡眠应该为9~12小时,日间小睡,每次长度为30分钟至2小时。
1~2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2小时以上。
2~4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2小时。
4~7周岁的宝宝,每天应睡11小时。
7岁以后,孩子每天最好睡10小时左右。
小孩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比较娇嫩,生理机能发育得不完善,却又贪玩好动,精力容易消耗,容易产生疲劳,必须帮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
父母在宝宝0岁开始就应该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但如此,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因为午睡可以帮助孩子机体内部的机能获得休整,对孩子的健康和学习都有很大好处。
要想孩子睡得好,建议父母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可以训练其分床睡,因为幼儿“独自睡”不但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其独立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宝宝临睡前,可以对其进行睡眠前按摩,缩短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时间。宝宝半夜惊醒4~6次属于正常现象,父母不要过于惊慌,不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应该培养他惊醒后自动重新入睡的良好习惯。
§§§第三节 其他
坤坤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坤坤非常崇拜爸爸,爸爸也把坤坤当成心肝宝贝,经常带着他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
爸爸喝酒很厉害,每次在聚会上看着爸爸把别人灌趴下而自己却安然无恙地吸着烟的得意神情,坤坤的心中止不住地羡慕。
一次聚会回家后,坤坤问爸爸:“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像你一样吸烟喝酒呢?”
爬山那么累,为什么要爬山呢?
借着暑假的机会,小飞的爸爸妈妈准备带着小飞去泰山,让小飞在领略泰山的雄浑、粗犷、壮阔、博大之美,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再锻炼一下身体。
但小飞却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问爸爸:“爬山那么累,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爬呢?爬上山顶以后又要下山,下山以后又回到了家里,所以没必要爬山呀!”
早晨为什么要跑步呢?
在学校,为什么每天都要做早操呢?
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面对孩子这样头头是道的说辞,有的父母真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一旦孩子问到这种问题时,父母不要沉默,可以告诉孩子为了健康需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没有强健的身体,赛跑时也跑不赢,走路时也没有力气,身体强健的孩子才不会生病。
现在,运动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欢运动的孩子却非常少,他们不知道运动就是要通过流汗来锻炼身体,他们认为运动这么令人疲倦,实在是望而却步。所以父母平常就要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其实与其向孩子强行灌输运动的理由,倒不如在他们实际上山、下海时,让他们体验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后,那种爽快的感觉和满足感,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是无法体会的。不过,由于是第一次让他体验运动的乐趣,刚开始时,不要让他太疲倦。只要没有太过痛苦的体验,那么,他就会有想要再度尝试的意愿。
“别的小朋友都运动,你为什么不运动啊!你怎么那么懒啊!”
对孩子大声的训斥以及责骂也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那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不要以为有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就耻笑孩子的傻问题,那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
“妈妈让你爬山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有时孩子确实难以理解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一些吃苦和挫折实战教育,有的孩子更是难以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怀疑父母让自己受这样那样的苦和累是不是父母不爱自己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什么事情都能理解的话,那孩子就不叫孩子了,面对孩子的不理解,父母应温和地教育,切不可用粗暴的言语和表情面对年幼的孩子。
“运动虽然有时很累,但是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整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你才可以做你想做的其他事情啊!”
父母在告诉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的同时,可以举一些反面的例子对孩子进行具体化的教育,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运动的重要性。
“宝宝,你想想你上次生病的时候,要吃药、打针,还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快乐的玩耍,是不是特别难受呢?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生病吗?就是因为你平时不锻炼身体的原因,如果你继续这样懒惰下去的话,那你以后还会经常生病的。”
父母可以用孩子切身的痛苦经验告诉孩子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这样他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会更加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为什么其他阿姨都不戴眼镜妈妈却戴眼镜呢?
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天时,4岁的盈盈发现只有妈妈戴眼镜,而其他阿姨都不戴。盈盈好奇地问道:“妈妈,为什么其他阿姨都不戴眼镜,你却戴眼镜呢?”
“那是由于妈妈看电视时坐得太近,在暗的地方看书,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造成的。”
“如果我看电视时,也坐得很近,那么,我也会戴眼镜的喽?”
“是啊。”
为什么爸爸也戴眼镜呢?
为什么爸爸用左手吃饭呢?
孩子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喜欢去看、去发现其中的不同,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好奇心也是孩子最初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和能力。如果父母引导的方法正确,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逐渐使孩子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那是由于妈妈看电视时坐得太近,在暗的地方看书,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造成的。”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保护眼睛是正确无误的,但是这种把自己当成负面教材的回答方式,并不恰当。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要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优点,作孩子的好榜样。这样告诉孩子,也许孩子就会认为:“妈妈怎么会这样?”从而使孩子有一种孤单感。
“那是因为妈妈看了太多书才戴眼镜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父母这样告诉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害怕眼睛变得不好,就不读书了。
“因为妈妈过度使用眼睛才要戴眼镜的。不过,妈妈戴上眼镜之后,就会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宝宝不必替妈妈担心。”
听到妈妈这样回答,一方面孩子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眼睛,防止将来自己的眼睛像妈妈一样;另一方面,还可以去除孩子对妈妈的担心。
为什么妈妈可以留长指甲我却不能呢?
一向在幼儿园的个人卫生检查中得小红花的双双,今天却没有得到小红花。妈妈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双双忘了剪指甲。
回到家里,妈妈看着沮丧的双双,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忙剪指甲。双双看着妈妈特别漂亮修长的手指甲,更加委屈,问道:“妈妈,为什么你留那么长的指甲都没有人批评你,我的指甲才长这么一点,老师就不给我小红花呢?”
为什么爸爸可以躺着看电视,我却不能呢?
为什么妈妈可以这样我却不可以呢?
为什么爸爸可以躺着看书?
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样呢?
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前期,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在家里,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模仿父母擦桌子、扫地时,他同样也可以模仿父母其他的行为方式。但是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模仿的时候没有任何选择性,所以父母的一些不文明语言和坏习惯,甚至不良行为都有可能被孩子效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和良好个性的孩子。
“小孩子怎么什么都想跟大人比呢!”
“爸爸妈妈是大人,就可以!”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样,是最直接的生活习惯的播种者。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要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到示范教育作用。父母切不可拥有“大人就有特权”的错误思想,并将此信息传达给没有判断正确和错误能力的孩子。
“将来你长大了,就可以像爸爸妈妈这样了!”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大人就可以犯错误”这种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年幼无知的孩子。良好的文明举止与生活习惯,应该是与自己一生相伴的。
“小宝贝,妈妈小的时候也像你一样,也不能留长指甲啊。”
“孩子,爸爸小的时候也像你一样,不能躺着看电视的。”
父母以自身作比喻,告诉孩子大人小的时候也和他们现在一样,孩子心理就会有一些平衡。然后再逐步告诉孩子大人和孩子的生活和行为标准是不一样的,使孩子慢慢认同差别的存在。但是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及时改正,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指甲太长,细菌就容易躲在里面,宝宝就会生病。还有你经常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玩,留长指甲也容易伤到别人啊。”
家长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饭前便后勤洗手等,当孩子习惯了这些并且不用家长督促的时候,孩子的讲究卫生也就慢慢形成了习惯。家长还要告诉孩子不仅要讲究个人卫生,也要讲究身边的环境卫生,更重要的是保持卫生。
“宝宝真棒,今天给妈妈上了一课,留长指甲是不对的,妈妈决定和宝宝一起把指甲剪了。”
对于孩子给父母指出的错误,父母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所谓的尊严而拒绝承认,这样反而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勇于接受孩子的指正,及时改正,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躺着看书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所以爸爸也一直在改,但是有的坏毛病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难再改了。我们之所以严格要求你,也是希望你能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啊!”
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准确地告诉孩子父母的哪些行为是不好、不应效仿的!
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榜样,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潜移默化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七八岁左右,模仿能力很强,孩子身上的很多习惯和行为都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这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那些往往是孩子划分对与错的标准。如果父母言行规范,严于律己,以良好的行为榜样影响孩子,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首先做到,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家长有特权”,就为所欲为,以至于孩子不理解、不服气。另外,面对孩子的质疑,父母应采取尊重、鼓励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用实际行动改正,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