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美德
姨妈带着5岁的小表姐月月到4岁的昆昆家做客,在吃苹果时昆昆和月月发生了冲突。
“我就要那个又红又大的!”昆昆坚持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说着把那个苹果拿到了手里,紧紧抱在怀里,唯恐月月抢了似的。
“我也要那个最大最红的!”月月说着就去夺昆昆怀里的苹果。
眼看着两个孩子就要打了起来,妈妈赶快过来协调。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妈妈对昆昆说:“宝宝最乖了,把苹果给月月好吗?”
“月月比我大,是姐姐,为什么还要我让她呢?”昆昆不服气地说。
“月月虽然比你大,但是今天她来到咱们家做客,姐姐就是客人啊。你想想作为小主人的你是不是应该让着客人啊?”妈妈耐心地说道。
为什么要把最好的苹果给奶奶吃呢?
妈妈从超市里买回几斤苹果,从中拿出几个洗好之后,先挑了一个最大最好的递给了正在阳台晒太阳的奶奶。
其实5岁的小建在妈妈刚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妈妈手中提着他最爱吃的苹果,心里正想着:我一定要那个最大的苹果。可谁知妈妈却偏偏先给了奶奶,小建感到有些生气,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每次吃水果你都把最大最好的给奶奶呢?难道你不知道吗?我最喜欢吃苹果了。”
为什么每次吃东西都给奶奶最好的?
为什么每次好东西都给外公吃?
为什么经常给爷爷奶奶寄钱?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等过多的关爱,不少已被娇惯、宠爱得像个小皇帝。
一些平时缺乏亲情教育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孩子有什么错呢?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而是以一种看似无私、其实自私的溺爱来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
其实,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培养他们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观念,让敬老深入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本能。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树立好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孩子,使孩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父母不要忽视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会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这次给奶奶,下次给你吃最大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以及父母的过程中,切不可因为事情较小就忽略。殊不知集腋成裘、积水成渊,孩子良好的品行是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培养起来的。父母要经常注意并纠正孩子在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不敬念头,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敬老习惯。
“你那么小,怎么总想着跟大人比呢?”
父母的这种回答虽然暂时可以压住孩子的欲望,但是不知其中道理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这样要求而错误的原因,所以孩子也不可能从心底产生孝敬长辈的心理。
“孩子,咱们这个家啊,最先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含辛茹苦地把爸爸妈妈养大,然后才有了你。他们为咱们这个家所做的努力是最多的,也是最辛苦,是功劳最大的人。现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非常需要营养,你说是不是应该将最好的苹果给奶奶吃呢?”
在日常的生活和点滴的事情中,父母首先要孝敬老人,做好孩子的表率,因为孩子对父母以及其他老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应告诉孩子孝敬老人的原因,使孩子真正理解他们曾经为家庭付出的艰辛和磨难。
“现在给奶奶吃最好的,等将来你年纪大了,你的孩子也会给你吃最好的!记住宝宝:孝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你将来希望你的儿子、孙子怎么对待你,那你现在也要怎么对待你的长辈。”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让敬老成为他们自己的观念,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经常去看外公外婆?
雯雯和爸爸妈妈像往常的周末一样走在去外公外婆家的路上。雯雯看着外面美丽的景色,想起儿童游乐园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的欢快的小朋友,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到外公外婆家啊?外婆家又没有好玩儿的。”
妈妈说:“我们要去看外公外婆啊,因为外公外婆很想雯雯,我们不去,他们会难过的!”
雯雯兴奋地说:“那我们把外公外婆接过来住,他们就可以天天看见我,我们也可以出去玩儿啦!”
为什么要经常去看爷爷奶奶?
为什么不把爷爷奶奶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呢?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晚辈有了自己的小家,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了。但是不管怎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不应改变的。父母自己不仅要尊老、敬老,而且还要以身作则经常教育孩子继承这个优良传统。
“如果我们不去看外公外婆,他们会生气责怪我们的。”
“咱们家那么小怎么能住下那么多人呢?”
孝敬父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哺育了我们成长,教育我们做人,我们孝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使之明白、懂得自己所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将去看望父母、与之交流和沟通看成一种负担,又怎能指望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真情流露呢?
“我们不去,外公外婆会想咱们的!”
“虽然爷爷奶奶不和咱们住在一起,但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爸爸妈妈和你,我们还是最亲的一家人。宝宝说咱们是不是应该经常去看他们,多关心他们啊?”
父母常带孩子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鼓励他们与长辈多沟通,让他们真正体会“回家”的幸福感觉,仔细体味老人关心的言语以及行动,记住老人为他们做的可口的饭菜、买的漂亮新衣,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温情和关怀。同时也教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贴别人,回报给予自己爱的老人。父母常带孩子回家看他们的爷爷奶奶,自己年老时,才能常有子女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望自己。
“宝宝,外公外婆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家,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会不习惯的。但是不管外公外婆住在哪里,我们都应该孝顺他们,经常去看他们啊!”
告诉孩子,老人住在哪里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继承尊重老人、孝顺老人的传统美德,让老人无忧无虑地享受天伦之乐。
为什么要让着小弟弟呀?
一天,姑姑带着儿子刚刚来到3岁的莉莉家做客。
妈妈以为莉莉有了小伙伴和她玩耍一定很高兴,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莉莉不但不欢迎刚刚,还紧紧地管着自己的东西,就连平时一点都不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刚刚碰一下。
妈妈看到这种情景,对莉莉说:“莉莉乖,把玩具给小弟弟玩儿,好吗?你要让着弟弟啊!”
“我就不要给他玩儿,为什么要让着小弟弟啊?”莉莉不满地说。
他比我大,为什么还要我让着他呢?
为什么要让客人先吃?
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独自享有父母的爱、可口的美食、各种各样的玩具等等。生活在独享环境中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自私、任性、霸道、专横等扭曲的性格。因此家长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孩子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关注、帮助和爱护周围的伙伴。
作为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等到问题扩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时再后悔莫及也无济于事啦!
“你是姐姐,当然要让着小弟弟了。”
父母的强硬态度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和举止,而且孩子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懂得谦让和照顾弱小者的美德。
“小弟弟是客人,你就应该让着啊!”
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他们会认为客人是来争夺他们东西和父母的爱的可恶的家伙,这样只会增加孩子对客人的厌烦和讨厌。
“这个先给小弟弟,回头妈妈再给你买更好的。”
父母这样教育孩子,看似是对孩子进行关爱和安抚,但结果却可能导致孩子向伪善、自私等不好的方向发展。
“宝宝,想想看,你到小辉哥哥家的时候,哥哥是不是把玩具都拿给你玩儿,什么事情都让着你呢?弟弟比你年龄小,你是大姐姐应该向小辉哥哥学习多照顾弟弟,有了好东西呢,也应该跟弟弟分享啊!”
“孩子,如果我们到哥哥家做客的时候,他不给你玩儿玩具,还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你难过吗?所以呀,我们要想别人对自己好,不让别人说自己没礼貌,就应该好好对待他们!”
父母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例子教育孩子,只有对那些比自己弱小的、比自己更需要的人,才可以谦让,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谦让的精神。
“你是小主人,你来招待客人吧!”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给别人。孩子与小弟弟的冲突是由成人的“偏心”引起的,与其责怪孩子不如换一个“公平”的标准来鼓励孩子交往,譬如:引导孩子招待客人,这样既强调了孩子的主导地位,让他(她)产生责任感,又照顾到了客人。
“宝宝,还记得妈妈给你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当大家吃东西的时候,小孔融是怎么做的呢?宝宝是不是也应该向孔融学习呢?”
经常给孩子讲谦让的故事,用故事启发孩子,使孩子懂得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用正确的人生观对孩子加以引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孩子尊老爱幼方面,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尊老爱幼,那不仅能促进家庭的和睦、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还能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感。有无尊老爱幼的习惯,实质是一个人能否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大问题。当然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除采用平时的言辞教育外,父母还应为孩子多创造与老人接触、关爱老人以及幼儿的机会,使尊老爱幼体现到具体的生活言行上。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时,首先要以身作则,作孩子的楷模和良好榜样。父母如何对待长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表现。作为父母,要首先对自己的行为做一番反省,严格要求,只有自己首先做到了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孩子耳濡目染,才会逐步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第二节 文明与礼貌
公共汽车到站了,这时上来了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一个看上去正读幼儿园的男孩。车上的一位阿姨从座位上站起来让他们坐下。
母亲让孩子说声谢谢,可那个男孩反而白了阿姨一眼,说:“为什么要说谢谢啊?我是孩子她本来就该让座啊!”然后开始若无其事地往窗外看。
母亲非常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就是这样。”
阿姨说:“没什么。”
男孩就那样一个人坐着,母亲站在他的身旁。车开始越来越挤,母亲想抱着孩子坐下,但男孩却伸手打自己的母亲,不让母亲坐,母亲只是苦苦地笑了笑。
为什么我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也会生气呢?
宾宾带着五六个小朋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玩耍,妈妈在客厅里听见孩子们在不停地说话。
“他的眼睛总是肿肿的,就叫他‘肿眼睛’得啦!”一个小朋友提议说。
“好啊!好啊!就叫他‘肿眼睛’啦!”另一个小朋友欢呼道。
“我不要叫‘肿眼睛’,那多难听啊!”一个细细的声音说。但是他的说话声很快被其他小朋友的欢呼声淹没了。
“关于牛牛呢,你们看他那么胖,又那么笨,我们就叫他‘大笨熊’啦!”妈妈听得真切,这是宾宾的说话声。
“你才是‘大笨熊’呢!你总爱给别人起外号,你真是讨厌,我们都不要跟你玩儿了!”叫牛牛的孩子大声地反抗着。
不一会儿,其他孩子都相继离开了宾宾家。宾宾非常沮丧地问妈妈:“我只是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为什么会生气呢?”
为什么我不可以给别人起外号啊?
我开玩笑,老师为什么批评我呢?
孩子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从某一些方面来讲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的智力和情商也是超前发展的。如果孩子的语言幽默机智,还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但是如果利用别人的缺点而给别人取外号取笑、伤害别人,那就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了。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你开玩笑他们还生气,咱们不跟他们玩儿了!”
“哎呀,我们家宝宝真是厉害,说得挺形象啊。”
对于孩子的过分玩笑,父母应该及时给予正确地指引,如果一味地纵容甚至夸奖孩子的过分行为,只会导致日后孩子更加放纵自己的行为。
“小朋友们生气不跟你玩儿,肯定是你太过分了。下次再这样,我要打你啦!”
孩子犯了错误伤害了别人,作为父母当然要提出批评,但是不能用恐吓孩子的方式强迫孩子改正,即使这样孩子将来也不一定就能如父母所愿将错误改正。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错误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掌握开玩笑以及做事情的尺度了。
“孩子,与别人开玩笑要掌握尺度。如果开过了头,那就不再是玩笑了,而是对别人的侮辱,那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你想想看,如果别人侮辱你、不尊重你,你还会高兴吗?”
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讲道理,使之明白错误的原因。或者让孩子换位思考一下,效果将会更佳。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给孩子讲述一些生活中随便与人开玩笑而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使孩子更真切、更具体地明白玩笑开过了头就不再是玩笑的道理。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勇敢并且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这件事情确实是你错了,和妈妈一起向他们道歉好吗?”
告诉孩子“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犯了错误后要勇敢面对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改正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让他们等会儿怕什么?
今天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去公园春游,刚刚可高兴了,一大早就喊妈妈起床把自己送到了幼儿园。
下午妈妈到幼儿园接刚刚时,却发现刚刚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哭丧着小脸,没有一丝兴奋和欣喜。
妈妈一问才知道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之后,就让孩子们开始了自由活动,并告诉小朋友们等老师吹哨子的时候,大家再集合。小朋友们玩儿得不亦乐乎,尤其是刚刚,老师吹哨子的时候刚刚正在捉一只五彩斑斓、翩翩起舞的大蝴蝶,所以他迟迟不肯到老师那里集合。最后老师批评了刚刚,刚刚感到很委屈,所以就不高兴啦!
刚刚心有不甘,问妈妈:“让他们等一会儿怎么啦?至于批评我吗?”
都还没有到呢,急什么啊?
尊重别人,是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并且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的良好的品德,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后天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