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1744600000025

第25章 社会(2)

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尊重别人,而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前提是父母应首先尊重自己的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生活中,父母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尊重。而作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互相尊重,因为父母之间的相互尊重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相反,如果父母一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另一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就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对于孩子有不尊重别人的言行举止时,父母要耐心地给予更正和指导,使孩子尽快形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是啊!让他们等一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至于批评我们家宝宝吗?”

过分溺爱,只会导致孩子无所顾忌的任性,使孩子根本不懂得尊重与付出。所以父母应好好想想,怎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不守时的背后是信誉的丧失和品格的贬值呢?

“孩子,你想想看,其他小朋友都听从老师的号召开始集合了,而只有你不遵守纪律,让那么多人等你一个人,这样大家就会不喜欢你、不理睬你、也不跟你玩儿了,那你多没意思啊?那样你会高兴吗?”

父母应及时告诉孩子错误之所在,以及不改正错误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让孩子意识到,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以及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那个阿姨为什么那么胖?

3岁的妞妞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在挑选物品时,妞妞指着前面一位身材较胖的阿姨问:“妈妈,你看!那个阿姨好胖啊!好难看!她为什么那么胖呢?”

妈妈急忙说:“嘘!不可以这么说。”一边拉回妞妞的手。

“为什么呢?”妞妞继续问道。

“阿姨不挑食,什么东西都吃,所以身体好,不会感冒。我们家妞妞也要什么东西都吃才对啊。”

为什么他们那么黑呢?

他为什么那么矮呢?

小孩子天真无邪,对于他们看到的事物,尤其是不寻常的事物就会马上讲出来。看见黑人会问“他们为什么那么黑”,看见盲人会问“为什么他的眼睛看不见”,看见长得矮的人会问“他为什么那么矮呢”。因而这些随时都有可能从孩子嘴里蹦出来的问题都会使父母提心吊胆。

如果对方离得很远,父母当时就可以给予回答,这样也不会被对方听到。但是,如果对方距离很近,父母可以试着插入其他话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然,在不会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最好是马上给予回答。因为这样孩子也较容易接受。

“你要是像她那样天天就知道吃东西而不运动的话,也会变成像她一样胖的,那样多难看啊!”

父母的这种回答虽然解释了胖的原因,然而却损伤了别人的自尊、伤害了别人,也许孩子从现在开始就学会了不尊重人!

“任何人吃太多甜东西,同时又不运动的话,就比较容易变胖。所以呢,宝宝要是不想变得太胖,就不要吃太多甜的食品,不要偏食,而且要经常运动,那样就不容易生病啦!但是,吃东西也不能太少,如果挑食就会变瘦,宝宝就会变成身体瘦弱的孩子,那样妈妈也是不喜欢的。”

父母用比较舒缓的语气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回答孩子问题时也要注意不要损伤了别人的自尊。

“阿姨身体胖,已经很难受了,你再这样叫她,她心里不就更难过吗?你这样不是伤害了人家吗?来孩子,跟妈妈一起向阿姨道歉。”

教育孩子不要嘲笑别人尤其是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这是基本的礼仪。可以教孩子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思考一下被伤害后的痛苦,孩子就会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为什么不能叫他瘸子呢?

露露班里有一个残疾同学叫赛赛,赛赛走路时总是一瘸一拐的。

一次上体育课时,露露站在赛赛的同桌红红面前,看到赛赛在前面一瘸一拐跑步的样子,露露就一边做鬼脸一边模仿了起来,还一边对红红挤眼睛一边说:“你看我像不像唐老鸭啊?”

赛赛听到露露的声音回过头来,发现露露正在模仿自己跑步,脸立刻涨得通红,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妈妈,什么是残疾人啊?

他们是聋子吗?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语言以及行为有哪些并让孩子将文明礼貌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在实际的生活中。

“你这样说他们,他们会自卑的!”

无论是身体残疾,还是智力有问题,用人的身体特征来取代称谓,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人格尊严上,残疾人与健康人享有一样的权力。难道残疾人的尊严就比正常人缺失一些吗?

“傻孩子,别当面这么喊呀!”

妈妈是暗示孩子背地里可以歧视身体有残疾的人吗?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想要自己不被人歧视,就不要歧视别人!

“你看那个叔叔多了不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还是自力更生努力工作,一点都不比那些眼睛能看见的人差啊!”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多给孩子讲解张海迪、海伦等一些身残志不残的经典感人故事,使孩子了解并明白虽然他们身体上有缺陷,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做得还要好,让孩子了解、尊重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

“孩子,你知道吗,有些话让人听了高兴,有些话让人听了不舒服,甚至难受。你这句话就会让人不高兴。”

有时候孩子跟别人,也许是自己的家人学了一句脏话或者侮辱性的语言,并不一定真正懂得那句话的含义。父母在利用该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孩子,妈妈不是教过你吗?看见像爷爷奶奶那样的老年人,应该喊,对,爷爷奶奶;看见像爸爸妈妈这样大的人呢?对了,应该叫叔叔阿姨,这些才是正确的称呼!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坚持使用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那样能使孩子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尽快使用到生活中。

为什么大人说话时我不能插嘴呢?

亚亚的爸爸正在客厅里和同事李叔叔谈事情,谈到高兴处,两人爆发出“哈哈”地大笑声。

“你这个主意真是不错,一方面可以开总结表彰大会,一方面还让大家观光旅游了一把!”爸爸由衷地称赞道。

“呵呵,桂林风景那么优美,而且距离咱们又不远,相信大家都愿意去!”李叔叔说道。

“爸爸要去桂林啊?带上我好不好?我也想去!”亚亚听到李叔叔提到桂林,马上说道。

“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啊!上一边学你的习去!”爸爸大声训斥道。

亚亚感觉很委屈,抹着眼泪问妈妈:“为什么大人说话时我就不能说话呢?”

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话,我却不可以说话?

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啊?

对于孩子打断别人说话、随便插嘴的现象以及其他不礼貌的行为,父母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以训斥、甚至打骂来对待年幼的孩子,因为那样不但容易毁灭孩子的好奇心、打消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你自己的事情你还做不好呢,大人的事情你管那么多干什么!”

“大人说话哪有你插嘴的份啊!你看人家豆豆从来不这样!”

孩子参与大人的谈话绝大部分是因为对大人的关心,或者是对大人谈话内容的新鲜和好奇,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孩子有责任感以及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大人们谈话时如果想要避开孩子的注意和打断,可以找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或者是关上房间的门。但是,谈话已经引起孩子的关注,父母就要正确地面对孩子的参与欲望,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生硬地训斥以及拿他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那样不但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还比较容易加重孩子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哎呀,我们家的儿子都敢上场面啦!值得鼓励啊!”

父母鼓励孩子勇于社交是对的,但是要注意场合以及对他人起码的尊重。对于孩子爱插嘴这个不文明的习惯,父母应及时予以纠正,不能听之任之,甚至抱着鼓励的想法,否则孩子将会养成这个不文明的坏习惯。

“爸爸正在和李叔叔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在他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插上一嘴的话,就会打扰他们的交谈,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这是非常没有礼貌,也是非常没有教养的!”

“孩子,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不礼貌的!你要是想参与到其中,可以事先跟爸爸说一下,争得爸爸的同意后,再说话。”

面对孩子插嘴的事实以及由此产生的疑问,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随便“插嘴”以及打断别人的谈话都是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是非常着急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要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告诉了孩子这些道理,相信一般的孩子以后都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注重文明礼貌的礼仪之邦。文明礼貌不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友好关系,而且还反映了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孩子一旦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生气和乐趣,给父母减少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孩子,从小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逐步懂得其在社会上的责任,这样孩子将会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