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1744600000026

第26章 社会(3)

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应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尽快把孩子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理解并且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例如:对长辈、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要称呼“您”或“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用身体特征代替称谓;当给别人带来麻烦时,要说“对不起”表示歉意;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等等,使孩子从小做到语言文雅、彬彬有礼,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

只有文雅的谈吐而没有得体的举止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在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优雅得体的举止。例如:教育孩子遇到熟人要问好;进入别人的房间,要先敲门;客人来了要主动让座,并端茶倒水;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使孩子在谈吐和举止两方面共同发展和提高。

为培养孩子形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及时给予孩子指导和示范。

§§§第三节 利他与超物质性

放学后,涛涛和利益都在等各自的爸爸妈妈来将其接回家。

不一会儿,只见利益的爸爸笑呵呵地来到利益的面前,正打算抱起利益,突然利益说:“涛涛,你妈妈还没有来,不如让我爸爸开车送你回家吧?”

涛涛看利益摇了摇头,似乎有些委屈。利利朝涛涛招了招手,和爸爸走了。

过了一会儿,涛涛的妈妈终于来了。看着因骑自行车而气喘吁吁的妈妈,涛涛问:“妈妈,为什么利利家有汽车,我们家却没有呢?”

我为什么不能拿那些东西呢?

周六上午,妈妈带着3岁的云云到超市购物。

云云在超市里,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放进了妈妈的购物筐里。两人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妈妈和云云才一起回到了家里。

到家后,云云从小兜里拿出一个棒棒糖一边给妈妈一边说:“妈妈,你吃。”

妈妈一看,非常奇怪:“刚才没有买棒棒糖,云云是从哪里拿的呢?”

妈妈耐心地问女儿:“云云,告诉妈妈,是谁给你的棒棒糖?”

“我自己刚才在那个超市里拿的啊。”云云很自豪地说。

“你这么小就知道偷东西了!”愤怒的妈妈说着一个巴掌打在了云云的小手上,云云顿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我们去超市拿东西好吗?

妈妈,钱是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拿亮亮家的东西呢?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还无法区别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的不同,这是幼儿心智发展的正常阶段。所以,孩子有时候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拿超市里的东西或者是别人的东西,但是孩子自己并没有偷的概念和意识。

上述妈妈将云云的行为视为偷窃,实在是太冤枉孩子了。云云才3岁,在她的头脑中,根本还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概念,她只知道有了吃的大家一起吃,并没有什么你的东西、我的东西之分的概念。在超市里,她只看到妈妈把想要的东西往篮子里装,但并没有注意到妈妈在柜台付钱的过程。在她的心中,并不认为拿超市里的东西是不对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慢慢教育,让孩子逐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

“你是个坏孩子!”或“你是个小偷!”

“你怎么偷别人的东西!”

“你跟我一起给别人道歉去。”

父母的这种态度是非常不恰当的,孩子并不知道东西是要用钱买的。此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父母需要反复给孩子讲道理,让其明白这么做的危害性。

“孩子,到超市里买东西是需要付钱的,不告诉别人就拿东西,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记住,下次要等妈妈付完钱之后再拿东西,知道了吗?”

告诉孩子他错误的真正所在以及正确的做法,是有效防止孩子再犯类似错误的好方法。

“这是亮亮的玩具,你不告诉他就把玩具拿回来,他找不到会着急的。如果你也想要,可以告诉妈妈,必要的时候妈妈可以买给你。以后不要不告诉别人就拿别人的东西,那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一不小心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可以采用让孩子站在其他小朋友的角度想一想的办法来教育孩子,然后带孩子一起把东西还回去,并且让孩子道歉。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新鞋我没有?

一天放学后,小辉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同桌今天穿了一双新球鞋,是耐克的,酷呆了!你什么时候也给我去买一双吧,其他同学肯定已经有去买的啦。”

妈妈听了一愣,那鞋可要好几百块钱啊!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负担还真是重,但想想还好,今天儿子想要的是鞋,不是轿车或者其他更贵的东西。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有新衣服我没有?

为什么不给我买小利那样的玩具熊?

小伟家都有汽车,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呢?

为什么莉莉家的车比我们家的好呢?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乐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爸爸妈妈为了鼓励他刻苦学习,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唐唐就给他买与唐唐一样高档的书包”,这样迎合了乐乐的心理,结果成绩真的赶上了唐唐。因此,现实生活中,父母有时候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使其在其他好的方面赶上别人。

但是,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父母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后果将不堪设想。

“既然别的小朋友都有,那我们也买一个吧。”

对孩子的过分要求作出让步就等于溺爱,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助长了孩子盲目攀比、从众、喜新厌旧的不健康心理。

“这次给你买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父母如果想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的话,那尺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孩子以后要是拿“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好好学习”为理由,那父母的麻烦就大了。

“宝宝,对于你的合理要求,妈妈会答应你。但是太贵的东西我们不能买,这属于奢侈浪费。”

有些家庭经济不太宽裕,但是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当孩子要东西的时候,父母便迫不及待地为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但是孩子有时候并不了解父母的苦心,继续着他的过分要求。其实,父母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买不必要的东西就是奢侈浪费,让孩子知道以我们现在的能力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是超出范围的,孩子知道了这样一个底线,会慢慢养成不奢侈浪费的好习惯。

“虽然我们不像莉莉家那样有汽车,但是你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每年都出去旅游呢?每一家都有各自的花钱方式,莉莉家的钱花到买汽车上,而我们的钱花到了旅游上啊。”

生活中,孩子常常拿自己与小伙伴做比较。对孩子的这类问题,你大可不必与孩子争论谁家家当更多、更好,因为那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你可以悄悄地把话题引到讨论各家的花钱方式上,指出你们家把钱花在每年一次的旅游上,或者是告诉孩子你们家想存钱供其上大学,所以不选择豪华的汽车、宽大的房子。如果你们家与孩子的小伙伴家的收入确实有很大差距的话,你应坦白地告诉孩子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作挣钱多少也是不同的,并且各个家庭的花费也是不同的。

为什么松松一直说要钱呢?

周末,爸爸妈妈带5岁的向向到松松家玩过以后,在回家途中,向向问道:“为什么松松一直跟他的妈妈要钱呢?”

“也许他想要很多东西吧!”妈妈漫不经心地说。

“那我也想要钱。”向向抬头看着妈妈说。

你能给我钱吗?

妈妈,为什么你不给我钱呢?

众所周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小伙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可以从小伙伴那里获取知识、得到信息,与小伙伴一起学习和玩儿游戏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与小伙伴之间产生高尚、真挚的友谊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孩子在与小伙伴进行交往中,父母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正面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要防止小伙伴之间不好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好,那到家之后妈妈也给你钱。”

对孩子的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只能放纵孩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和性格。

“你怎么什么都跟别人比呢?你怎么不跟别人比学习啊!”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耐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切不可还没有听完孩子说话就开始动怒。

“现在你所需要的东西,妈妈都已经买给你了,而且奶奶也经常帮你买东西。等到你再长大一些,能够自己管理钱的时候,妈妈就会给你一些钱,让你自己管理。但是现在,你要的东西还是要由妈妈和奶奶买给你。”

给孩子讲道理,使孩子从心底打消这种错误的想法。

“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你的小伙伴们也是,我们要勇于学习他们的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长处;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要帮助他们改正,千万不可学习。小伙伴之间要比优点、比长处,而不是相互学习不好的东西。”

父母要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瑕疵要及时给予指正,不要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迁就。

每一个家长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疼爱方式不同也将导致不同的结果。父母对孩子不应娇惯放纵,而应严格要求,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却是有求必应,甚至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而事实上,过分地关爱孩子就是放纵、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孩子,相反,那样只会害了孩子。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与性格。而生活中一旦有挫折或者麻烦,就容易禁不住挫折的煎熬。一旦步入社会,很容易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一意孤行地以自私、任性的态度来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

父母爱护孩子要爱到正确的点上,不可盲目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