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200条锦囊妙计
1746700000025

第25章 赢在创新(2)

“嗯,是的,微波炉本身有自己的操作按钮。”

“那为什么我要通过计算机来操作呢?”

“那或许你能够实现远程控制?例如,你在上班的时候可以让计算机操控微波炉为你烹调火鸡。”

麦克纳问道:“但是怎么能够保证火鸡或者别的什么食物,在我上班的时候放到微波炉里会不变质坏掉呢?或许我可以放一只冻火鸡进去,但那样会弄得到处都是水。”

招聘人员停顿了一会儿,接着问道:“微波炉就不能做点别的选择吗?例如,你可以使用计算机下载或者调换菜谱。”

“这个我们现在就能够做到。为什么微软非要把计算机和微波炉连接起来,搞得那么麻烦呢?”

“好了,我们不讨论那些问题了,这么说吧,假定微软已经决定了要这么做,你的工作就是为这种做法想出一些用处。”

麦克纳默默地坐在那儿思考。

招聘人员说道:“有可能菜谱非常复杂而精确,例如,‘用700瓦的火力烹调2分钟,然后用300瓦的火力再烹调2分钟,但是不要让温度超过150摄氏度’。”

“恐怕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喜欢这样做,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数人连怎样编辑录像节目都搞不明白。”

微软的招聘人员伸出手并说道:“吉恩,很高兴认识你,祝你求职顺利。”

“喔,十分感谢。”麦克纳说道。

这只是微软面试的一个侧面。近些年,微软等公司的面试题中逻辑题、谜语题、假设题以及一些“诡怪”的“无法回答”的问题频频出现。

到微软面试的求职者经常被问到类似上面的难题。微软为什么要用这么难的题目来“为难”求职者呢?这些问题与所要做的工作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行业对员工心智能力提出的最新要求,即员工必须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性的创新者,他必须具备健全的智力与脑力并具有“突破性思维”,而这些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是员工生存所必备的素质。

难题会在面试者心中造成一定的压力,面对压力时应聘者的表现才是微软真正关注的,在压力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往往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危险时刻能够尽快找到办法的人才是企业要找的人。

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人不要落入惯性思维的陷阱之中,就像遇到数字就计算,往往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寻找各种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将难题解决。

微软的招聘者对员工的创新能力很是重视,所以在问出这些难题时,他们都期望得到一个过去没有听说过的新颖答案。如果应聘者的答案合理且具有独创性,便可以让这个问题为自己增辉。

由此可见,微软的面试题目并不是随意而定,亦非越难越好,而是精心设计的。通过这些题可以考察出应聘者是否具备工作需要的素质:不为旧规则所限制,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勇于开拓创新。

这些素质归结为一个词汇,即“创新”。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及企业的员工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是员工生存和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元素。

在微软求职成功的员工都了解,其实微软选秀的幕后并无太多神秘可言,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只是因为他们满足了微软对人员的要求——具有创新能力。

经验锦囊:

总经理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挖掘与训练工作。有些总经理对那些脑子比较灵活的人,即创新思维强的人,往往不敢重用,似乎这些人不好管,脑子太活,忠诚度不够。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并不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强的人就不太忠诚,忠诚与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69.华为:不创新,就灭亡

任正非曾对员工说:“华为选择了通信行业,就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1998年华为公司的产值将近100亿元,但也仅相当于朗讯公司的1/25、IBM的1/65。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我们的竞争对手太强大了,我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掌握核心竞争力,慢慢壮大自己。”

如今,全球化进程中更多显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力量,才能迅速改变整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累积方式;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力量,才能快速改变整个民族、国家的地位。一个依赖和模仿他人技术的国家,永远不会获得世界的承认。

任正非一直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力量”,从华为成立之日起,任正非看重的就是创新。在他看来,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在这四种牵引力中,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最核心的地位,而资本则被搁置在牵引力之外。这是一种与传统理论完全相反的理念。从这个理念出发,华为确立了“人力资本不断增值优于财务价值增值”的发展原则。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靠知识创造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华为当初投入的几万元资金只是为了工商注册的需要,只有象征的意义,今天的华为绝对不是靠这些资金积累而成的。华为在知识和经营力上无形的投入,使华为形成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2资金投入大

华为每年坚持按10%的销售收入拨付研究经费,这意味着华为每年起码有50%的利润被用于研究。这种投入方式的实质是把财务的增值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再以人力资本增值推动财务资本的增值。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联动,形成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本的良性循环。

有资料显示:华为公司一共有8万多员工。在华为的这些员工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3%,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其余的12%才是生产人员。20年来,华为一直保持这样的比例,人力资源配置呈“研发和市场两边高”的“微笑曲线”。

200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达到10亿美元,增长约80%,这样的成绩足以使华为成为民族通信产业的骄傲。每年,华为坚持拿出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研发投入,这一数字在中国企业中高得惊人,而这些在创新上的巨大投入,让华为成为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中首屈一指的巨人。

到2004年,华为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GSM产品、WCDMA产品和CDMA2000产品,成功为国内外80多个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于全球2000多万用户,成为业界主要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而在3G领域,华为目前已经申请了800多项专利,香港的WCDMA3G网络、阿联酋电信的全网WCDMA网络都由华为完成。

现如今,华为已经发展成销售额过千亿的大公司,正在向创新型公司稳步迈进。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事业中,历经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

有创新就有风险,但绝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创新。回想起来,若不冒险,跟在别人后面,长期处于二三流(水平),我们将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也无法获得活下去的权利。若因循守旧,也不会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经验锦囊:

创新虽然艰难,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70.创新缔造微软神话

比尔·盖茨曾在中学时对同学宣称:

“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

微软就是IT界的橡树,它喜欢做全世界没有做过的事情,喜欢为未来而奋斗,喜欢走在同行的前面,成为行业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