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200条锦囊妙计
1746700000026

第26章 赢在创新(3)

就像一幢高楼不会瞬间拔地而起,微软的神话也不是短期塑成的,而是许许多多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是持续创新文化在时时刻刻推动着微软前行。

即使是在微软最鼎盛的时期,比尔·盖茨还是一再强调:“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时间。”想要继续滋润地生活下去,就必须学会创新。事实上,比尔·盖茨一直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把创新当做企业的原动力,并把创新这个本身抽象的概念内化成可行性措施,让创新成为公司的核心文化,让每一个人走入自己可以创新的领域之内,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

在比尔·盖茨的眼中,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微软来说都是福音。因为利用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微软可以通过研发新软件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些新的领域。比尔·盖茨说:微软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速,走到别人的前面去。

2004年5月底,当病毒和信息安全问题一再困扰电脑用户时,微软宣布开始出售一种可由电脑制造商预装在服务器内的网络安全软件,从而正式拉开了自己进入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帷幕。出于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微软从来都不缺乏市场敏感。微软从2002年初开始不断提升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在2003年收购了一家罗马尼亚软件公司的反病毒技术,从此走上了开发杀毒软件的道路。

比尔·盖茨知道,杀毒并不是微软的强项。比尔·盖茨更清楚地知道,技术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结果就是促动企业不断设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

在微软应对市场变化的各种举动中,一种声音可能更能通俗地表达出比尔·盖茨心中的想法。这句话也是比尔·盖茨非常喜欢的微软公司文化中的一条内容:每天早晨醒来,想想王安电脑,想想数字设备公司,想想康柏,它们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公司,而如今它们也烟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购,你就知道它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了这些教训,我们就常常告诫自己——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自我。我们必须开发出那种你认为值得出门花钱购买的Windows或Office。

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公司凭借自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力的Office套装软件击败了Lotus和WordPerfect,今天它又利用SQL数据库软件向甲骨文公司和IBM公司发起进攻,它希望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取代太阳公司基于Unix的企业和网络服务器产品,以及利用一再改装的MSN在线服务超越雅虎(Yahoo)和美国在线(AOL),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比尔·盖茨也时时把他那句“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名言挂在嘴边。微软的危机感使得它找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续创新。对处在科技革命时代的企业来说,对科技潮流的把握是他们制胜的前提,持续创新是它们必须拥有的能力,也是最实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帮助它们打破持续发展的瓶颈。

经验锦囊:

创新成就了微软的成就,也只有创新才能够演绎越来越多的微软神话。

71.自我更新,才能避免淘汰

火鸡的饲养从年初开始,每次喂食,主人都会敲盛食物的盘子,几次之后,伙计就掌握了这种信号,只要听到盘子敲响,就一定有好吃的到来。火鸡为它的精明发现颇感骄傲,而主人也从来没有让它失望过。圣诞节前夜,主人和往常一样敲响了盘子,不同的是这次主人带来的不再是美味的食物,而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可怜的火鸡照例将脑袋伸出笼子准备吃饭,却只见眼前寒光一闪,脑袋便应声落地。于是,火鸡成了圣诞节餐桌上的美食。

火鸡沉湎于过去的经验,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同样的道理,如果公司也像火鸡一样沉湎于过去的成功,极有可能也会招受灭顶之灾。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大力提倡自我淘汰的精神,它是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充分体现和必然要求。只有拥有自我更新的“蜕皮”的魄力和行动,才能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家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已不足以支持对突破性变化的判断,也不足以支持本质性的创新。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将过时的观念、知识进行定期的淘汰,不要让过多陈旧的东西充斥你的大脑,要有计划地学习创新所需要了解的全新的知识、技术,要敢于产生颠覆性的思想,要勇于改变现有的并被认为是极为成功的思想观念、模式及组织架构;否则将难以获得颠覆性创新的成功。

自我否定、自我淘汰是极其痛苦的决策过程,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英特尔前总裁安迪·葛洛夫在其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1985年他和戈登·摩尔在作出放弃自己的核心业务——存储芯片业务、进军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知世界——微处理器领域的决定时所承受的切肤之痛:“规模空间的危机”、“徘徊在死亡之谷”、“漫长而艰难的拼搏”等。但正是这样的痛苦成就了一代商界领袖、一个伟大的公司,如果没有当时他们超凡的智慧和果断的决定,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听到英特尔这个响亮的名字,个人电脑可能也不会以今天这样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

1985年,来自日本厂商的竞争将英特尔的内存芯片变成了廉价日用品,失去了稳定利润源的英特尔,被贴上了死亡的标签。但英特尔没有坐着等死,而是彻底退出了内存芯片市场,全力转向微处理器。当时,英特尔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和戈登·摩尔坐下来反省自己,答案是放弃内存芯片。

联想集团柳传志曾这样评价英特尔对行业的巨大贡献:“假如没有英特尔超凡的业绩,那么近20年来全球性的电脑产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将会大打折扣。”这些都应归功于葛洛夫、摩尔的战略眼光和自我否定的大无畏勇气。

自我否定与自我淘汰虽然痛苦,但对于企业的创新和活力却十分必要,许多公司正是在犹豫不决或对过去成功模式的陶醉中错过了大好机会。大多数人、大多数公司都很难拒绝过去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更不容易超越过去。几十年来,论资历、重经验一向是众多公司不变的用人标准,但管理者必须清楚,这种体制、这些领导都无助于创新,因为他们不具备自我否定的意识和决心。

资历、经验固然重要,但这只能代表过去,过去的战略、战术、经验可能只适用于公司过去特殊的情形,解决特定的问题。公司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都在时刻变化,必须用新的战略、战术来解决新的问题,一味地套用老的模式和思路只能招致失败。

没有自主创新,我们的企业只能充当别人的“产品组装车间”。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我们能够制造得出,却创造不出,只能将一笔笔高额的专利费拱手送出,自己只获得少量的利润提成。这种形势必然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壮大。

因此,总经理想企业成为市场中强者,就需要具有非凡含金量的自主创新。对于企业,创新都意味着一种使命。

经验锦囊:

企业发展,不进则退。一个企业不发展、不创新、不进步,就面临着下滑和被市场淘汰的危机。